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日姓氏人名,不同風格特征(2)

(2024-02-28 17:21:35) 下一個

  中日姓氏人名,不同風格特征(2)中日人名各有特色
  日本人姓名也很難入詩(應該說是講究平仄的近體格律詩),就象日本人的花名和地名中有很多是沒有平仄音韻限製的。許多平音直行到底的,如:“川端康成”,“田中良行”,“林崎光明”,“加藤文雄”,“田原文江”……這樣的名字清一色一平到底。
  要麽就是清一色一仄到底的人名有的是;“酒井法子”,“井上俊彥”,“石破
”,“上野廣”……。
  這與傳統的中國人取名照顧平仄的原則不一樣。中國自唐以後人名多注重平仄兼顧,若有名不能兼顧則有字可兼顧。
  中華曆史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人名底蘊豐富。
  在取名時,平仄搭配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考慮因素。避免全仄聲或全平聲。全仄聲或全平聲的名字讀起來可能會顯得單調,應盡量避免。音調平仄相間。這是取名時考慮平仄的基本原則,常見的音調搭配方式包括平仄相錯、鄰韻反複和專用韻。
  一個好的名字不僅僅是好聽,還要字形和字音相融合。考慮名字的寓意和文化背景。男孩的名字要能體現出陽剛的男子氣概,女孩的名字要能體現出陰柔的女兒姿態。避免使用不良諧音。名字的品質如何,取決於是否有不良的諧音,它會使得名字的寓意變為,或是衍生出一些不好聽的外號,對孩子的氣質形象有影響。
  考慮名字的筆畫組合。考慮名字的五行和三才五格。取名時需要綜合考慮平仄、音形、寓意、文化背景、筆畫組合、五行和三才五格等多個因素,以確保名字既好聽又富有深意。
  古詩人能將古人名巧妙地嵌入詩中,主要除了單名外若有姓名三字很少單平單仄的。李白詩中的汪倫,王維詩中的元二,杜甫詩中的黃四娘都可以恰到好處地用在詩中不影響平仄難韻律。
  古人的人名進入古詩沒有一點矯揉造作的突兀感,且能起到借人名寫景抒情,而自然的是平仄都可與前後粘連。
  皮日休的《奉和魯望寒日古人名一絕》
  北顧歡遊悲沈宋,南徐陵寢歎齊梁。
  水邊韶景無窮柳,寒被江淹一半黃。
  詩內含有顧歡,徐陵,韶景,江淹等古人名。
  王安石的《人名詩》
  老景春可惜,無花可留得。不愁柳渾清,終嫌李太白。
  詩中嵌入了四個人:景春,花可留,柳渾,李太白。


  如果是近代人名就很難輕鬆地進入詩中:劉冰冰,王丹丹,張明明,陳師師,徐珊珊……這樣的名字入詩,搞不好就很容易形成孤平。
  單平單仄的人可能一生波峰波穀,驚濤駭浪,開高走低,由低到高經曆許多不平凡的生活。
  現代大陸人的取名受“文革”影響不顧“平仄”音律有很多是參加革命後改變了的名字,當年的“四人幫”所有人的名字都是清一色平聲:王洪文,江清,張春橋,姚文元。單調平聲的人名還有林彪,周恩來,康生,汪東興,陳雲都是後來改變了的名字。
  單調仄聲的名字如:許世友,李燕燕,趙曼曼,鄭浩浩、蔣介石、陸偉偉……。
  中國人取名脫逸傳統,日本人取名更不靠普,一味追逐時尚盲目仿效明星。
  高爾夫明星“泰格-伍茲”成名後日本人的一些高爾夫球員父母“追星”似地給孩子取名“泰格”,“泰果”,“大河”,“太可”……。現時23歲,2022年剛成為職業高爾夫造手就嶄露頭角連連奪冠的“蟬川泰果”(taiga semigawa),就是在伍滋橫空出世高壇最耀眼的時刻出生而取名的。日本女孩的名字已經徹底“脫子”化。“舞(mai)”,“羅莎(rosa)",“理繪(rie)”這樣歐美人名化已成主流。壓根兒就沒有考慮過
“筆畫”,更沒有“平仄”的概念。

  黨和國家的一把手,毛澤東,劉少奇,華國鋒,胡耀邦,趙紫陽,江澤民,楊尚昆,胡錦濤,習進平的名字都是有平有仄的。看來中國人取名字是很有深奧的學問的。“一把手”的名字都是“平仄兼顧”的。
  十大元帥中隻有兩人是單一平聲:林彪,羅榮桓,而二人死得比其他八人早。
  單平單仄的人可能一生波峰波穀,驚濤駭浪,開高走低,由低到高經曆許多不平凡的生活。
  當年中共創始者之一陳獨秀給其兒子取名“陳延年”,“陳喬年”就予兆了二人一生的不平坦,不平凡,結果都被國民黨殺害,他的另一個兒子“陳鶴年”,女兒“陳子美”名字有平有仄,而人生就平凡,生活道路也平坦善終。可見取名字是多麽重要。當年“文革”中出生的孩子取名很多“單平”現象,“蘇紅軍”,“劉春紅”,“王濤濤”,“張農兵”……這些人也跟隨時代的步伐起起落落,也可能過得不一定舒坦,也許是孤陋寡聞吧,起碼迄今在名人富豪榜上沒有見到過這樣的“姓名”。

  日本人的姓多是兩個漢,字可平可仄,也可平仄兼有。日本大姓前十名:佐藤,鈴木,田中,高橋,伊藤,渡邊,山本,中村,小林,加藤……
古色古香的姓也有四個漢字為姓的,多是平仄兼有,可見古代日本人的姓還是注重平仄的。
  要知道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人連姓都沒有,平民百姓完全隸屬於主人,在平安時代除了貴族,名門世家是沒有姓的。
  在為數不多的四字姓氏中可見平仄都有。
  1.勅使河原
  2.勅使川原
  3.小比類卷
  4.大豆生田
  5.一番之瀨
  6.長埜禦堂
  7.長曾我部
  8.日根野穀
  9.波波伯部
  也有單一仄音漢字的
  10.久壽米木
  11.武者小路(如作家武者小路實篤)
  五個漢字的姓也是如此
  1.勘解由小路,
  2.左衛門三郎(姓)

  2023年日本出生嬰兒取名排行榜前十名
  男孩取名字前十名
  第1名:碧
  第2名:陽翔
  第3名:暖
  第4名:律
  第5名:蒼
  第6名:颯真
  第7名:蓮
  第8名:凪
  第9名:湊
  第10名:湊鬥
  女孩取名字前十名
  第1名:陽葵
  第2名:凜
  第3名:紬
  第4名:結愛
  第5名:結菜
  第6名:澪
  第7名:芽依
  第8名:心春
  第9名:陽菜
  第10名:咲茉

  苗字帯刀:帯刀野郎,準許稱姓佩刀,整個江戶時代至明治維新時期武士的特權。實際上是兩個特權,分別是“苗字”加“帶刀”。“苗字”是指一種特殊的姓,隻有封建領主才被允許擁有,屬於一種社會榮譽。授予“苗字”意味著承認你是統治階級中的一員了----盡管是最底層的統治階級,被授予苗字以後除了擁有一係列特權以外而且還能世襲,即便沒有自己的封地也能在當地擁有一定的司法權。簡單點說你可以理解為我國的舉人,即便沒有當官,在當地也是一霸。“帶刀”是指一種特殊的權力,是一種武士階層在政治層麵上的特權,如果爆發戰爭那麽這些人被允許參軍來獲取功名(老百姓沒這種特權)。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屬於武士階層也不意味著屬於統治階級,因為武士階層範圍很大,沒有在幕府當官的底層武士可不少呢,這些人與普通百姓除了身份不一樣以外幾乎沒啥差別。江戶時代百姓允許佩戴一把刀(脅差),而武士允許佩戴兩把刀來彰顯身份,在江戶時代中後期武士出門不帶刀或者隻帶脅差的話,被發現了是要受罰的----屬於衣冠不整、違反了封建禮法。此外與苗字不同,帶刀這種特權有可能僅限於一代人,不一定能傳給子孫。
  幕府末年的時候各藩財政都很糟糕,普遍虧錢。於是就出現了買官賣官的現象,也就是說隻要有錢就可以買到苗字帶刀的特權----盡管藩裏不會給你發俸祿,不過有錢買官的人通常都不差那點錢。再提個好玩的。江戶時代中期開始,但凡享受苗字帶刀的武士們都要遵守一個特別奇葩的法律,名叫“大髭禁止令”:武士們必須剃胡子,要不然不能出門。德川家綱認為如今日本已經是天下太平的文治之國,留胡子屬於戰國遺風,這種好戰的遺風無疑會增加社會上無賴之徒的數量,破壞和諧社會。對於老百姓的話要求沒那麽嚴格。但是對於武士而言,臉上不能留一丁點胡子渣,包括嘴唇上的胡子、下巴上的胡子、臉頰上的胡子,若被發現會視你胡子多少而罰款。不過如果是醫生、神官、山伏、人相見(算命的)這幾類職業可以留胡子,幕府不管。
  苗字相當於姓氏,一般是官職、領地等祖宗傳下來的蔭庇,用來彰顯身份。古代日本隻有貴族才有苗字,普通平民有名無姓。帶刀就是隨身佩戴武士刀,封建時代晚期的武士要隨身帶一把打刀(就是我們俗稱的武士刀),一把肋差,世代相傳的打刀也是身份高貴的象征。普通平民當然不能帶。苗字帶刀特權,就是賜給平民稱苗字和帶打刀的特權,然後你就可以自己編一個氣派的苗字,借錢買一把刀,會不會用反正先掛腰上唬人。這樣哪怕你還不是武士,沒有領地,也半隻腳脫離平民階級了,有資格和武士老爺們一起吹牛逼了。說到苗字之前不得不提一下姓氏,我們都知道姓和氏是分開的,xx姓中的xx氏族,是大集合和小集合的關係,到了戰國時候基本姓氏苗字固化,以名字第一個開頭為姓,後來中國從秦朝一直到宋朝都在削弱地方豪強世家大族的實力,氏也漸漸消亡。這個是簡單的解釋,複雜的解釋詳見線裝書局的《中國姓氏》。而日本在大化改新到平安時期,一直在經曆從部落到國家的發展。大化改新之前,朝廷頒布了“臣、連、伴造、百八十部、國造、縣主”這幾種姓,但是後世說法不一,以目前主流觀點來說,這些代表的是身份和地位有些接近於官職的概念;氏代表的是出身或者職業,姓代表身份。由於大化改新和“壬申之亂”的衝擊,各氏族的實力和地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天武天皇即位後,對日本的“姓”作了重新改訂。天武十三年(684年)十月,天武天皇下詔規定:“更改諸氏之族姓,作八色之姓,以混天下萬姓。一曰真人,二曰朝臣,三曰宿禰,四曰忌寸,五曰道師,六曰臣,七曰連,八曰稻置。” 於是標誌著“八色之姓”正式誕生。又過了幾百年,中途日本沒有了唐這個恐怖的敵人後開始一心一意搞國內經濟建設,為了開墾國內土地,天皇給工具人賜姓“源平橘藤原”等,讓他們去朝廷當各個廳長部長或者去荒涼之地開發地方,這些又和上述的姓氏混合,比如德川家康有時候縫合起來寫法就是德川右大臣源朝臣家康。德川就是名字,右大臣是官位,源是血脈傳承,朝臣是氏族,家康是實名。當時不入流的人就隻有實名,比如秀吉一開始就叫日吉丸,人送外號禿鼠和猴子。但在戰爭年代,有土地有兵有錢就是大爺,得勢者自立上麵也沒辦法。沒苗字肯定要搞個苗字啊(北條早雲和明智光秀還有齋藤道三),更有甚者逼著上麵賜姓認親(豐臣秀吉)。而在江戶後期,一開始農民商人之子還得搞認親當人家幹兒子獲得苗字(近藤勇),後來就直接明碼標價買了(土方歲三)。而帶刀很簡單,就是佩刀的權利,也別聽一群精神武士瞎扯什麽武士拿刀殺平民特權無事啥的,各個司代所和奉行所(地方衙門)不衝kpl的嗎?就和今天有些國家持槍證一樣,天天帶著武器街上晃,但也不能當街隨便殺人是不是?而平民隻能帶自衛武器,自衛武器的參考標準由地方決定,比如朋克的地方藩國(記州還有仙台)火槍都算自衛武器。說白了就是有姓氏可以拿武器,是武士階級了(武士階級在平安後期到幕府後期都是統治階級人上人)。但是呢,所說的一切和答主問的無關~~~~~~~~明治維新初期,下級武士活不下去了,造反。明治維新中期,所有武士活不下去了,造反。  活下去武士成為了農工商或者體製內的人,政府又全盤西化搞資本主義,武士階級就消除了。1871年的《廢刀法》和1875年《苗字必稱令》的發布,每個人都是名字+實名,而且廢除了苗字,就成了今天被我們熟知的的日本姓氏名字。並且除了軍警都不允許佩刀了(沒錯我就是在黑日本古流所謂百年曆史)。
  曆史書上的廣義明治維新指的是從黑船事件(1853年)到1911年的第三次日英條約,標誌著日本走出中世紀從封建王國過渡到資本主義國家又完成帝國的建設,而狹義的明治維新指的是1867年明治天皇上台後的一係列改革,明治維新取消了“苗字帶刀”這一特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