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咀外文嚼漢字(325)“蹉跎”與“蹉跌”;“免鑒”,“互利”

(2024-02-22 18:18:41) 下一個

  一樣的漢字在各地方,各國使用發音不同理所當然,而其意思不一樣就要引起注意了。
  中日之間“核廢水”與“核汙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為了模糊其邊界劃分日本使用“核處理水”。
  “齷齪”,在當代漢語中是下流,汙穢不堪,在日語中僅有“勞累”,“勞頓”之意。(akuseku)
  “顰蹙”,日語晨“讓人不齒”有“齷齪”的意思了。
  從唐代孟郊的《登科後》就看到那時的“齷齪”和今天的日語“齷齪”意思更近,而漢語今天的意思更的貶義。(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
  但在漢語意思僅是“皺眉頭”的意思要比日文溫和得多。人可“顰蹙”樹木可“節豎山連,文橫水蹙”(《枯樹賦》)。

  日本的“蹉跎山”在高知縣土佐清水市,相傳平安時期的貴族菅原道真被貶官佐遷大宰府時經過此地休憩一段時間,道真的女兒刈穀姬為了親眼看看父親大人,便跟在身後,到了這裏卻不見身影。刈穀姬登上小山峰想尋找父親的去向,卻被告知道真已經出發了依然見不到蹤影。刈穀姬在這裏急得跺跺腳,“蹉跎”而悲悔,於是這山就被後人稱為“蹉跎山”了。
  足摺(Ashizuri):limping;stamping one's feet, scuffing the ground
  地団駄踏(Jidandafumu): stamp one's feet in frustration;step on the ground
  跺腳:懊悔地跺腳頓足;捶胸頓足,後悔莫及
  中國也有一座“蹉跎山”。
蹉跎山在中國四川省雅安市滎經縣。蹉跎山山名的由來是因為這裏曾經是西漢時期蜀郡太守張騫出使西域的出發地點。張騫在西域被匈奴圍困了十年,無法回國,所以被稱為蹉跎。
  “蹉跎”,作為現代詞語指虛度光陰,任由時光流逝卻毫無作為,可以用於形容人做事毫無鬥誌,白白地浪費時間。
  而古代的“蹉跎”,失足。《楚辭·王褒》:“驥垂兩耳兮,中阪蹉跎。” 洪興祖 補注:“蹉跎,失足。”北魏 楊炫之《洛陽伽藍記·正始寺》:“若乃絕嶺懸坡,蹭蹬蹉跎。”
  失時。三國 魏 阮籍《詠懷》之五:“娛樂未終極,白日忽蹉跎。”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胡荽》:“蹉跎失機,則不得矣。”
  衰退。唐 白居易 《續古詩》之七:“容光未銷歇,歡愛忽蹉跎。”唐 薛逢 《追昔行》:“歎息人生能幾何,喜君顏貌未蹉跎。”
  失意;虛度光陰。南朝 齊 謝朓 《和王長史臥病》:“日與歲眇邈,歸恨積蹉跎。”唐 李頎 《放歌行答從弟墨卿》:“由是蹉跎一老夫,養雞牧豕東城隅。”清 周準 《塞下曲》:“持籌絕域感蹉跎,沙塞年年漫枕戈。”
  參差不齊貌。漢 蔡邕 《協和婚賦》:“既臻門屏,結軌下車,阿傅禦豎,雁行蹉跎,麗女盛飾,曄如春華。”
  阻撓。元 高明 《琵琶記·五娘牛小姐見麵》:“他要辭官被我爹蹉跎。”
  “蹉跌”(Satetsu),當代
漢語中指失足跌倒,比喻失誤。
  在古
漢語中,用來形容相左、不相遇,或者比喻受挫、失勢。日本當今也隻有此意思(頓挫、失敗、暗礁乗上......)。

  中國拒絕日本免鑒以懲罰日本芯片限製政策,有點頭痛醫腳,腳痛醫胃的感覺。對法德意荷西馬是單方麵免簽政策,對日要求互免似乎不太可能。現在日本經濟不振,日元貶值,日本人的購買力差,對日開放免簽的利弊權衡似乎設有多大的損失,然而越是不相往來,兩國之間的隔閡越深。
  起碼在旅遊觀光,商貿往來,探親訪友方麵給成千上萬的人員帶來不便也不利於外資收入,是“損人不利己主義”,打蛇要打“七寸”,隻對蛇尾追打恐怕是占不到便宜的。
  中國對日本、新加坡和文萊實行單方麵免簽政策的原因是為了方便這些國家的人員在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等方麵與中國加強交流合作。然而,這些國家並未對中國采取同等的免簽政策,給中國造成了不平等的處境。德國對中國公民目前不提供免簽待遇。中國拒絕日本免簽還有其他因素,兩個國家護照免簽的前提是互相尊重與合作,日本方麵對中國護照是不執行免簽政策的,如果日本希望中國執行免簽,那麽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與合作,而日本方麵目前對此並沒有提供便利。中國此次停止對日本免簽的政策,也是希望日本意識到兩國之間貿易合作的重要性。因為兩國互相免簽護照能為雙方的出行帶來便利,有利於兩國的經濟發展,為兩國的友好合作打下基礎。
  
中國針對日本近期多次報復,從而導致兩國的關係緊張,中國方麵選擇暫停日本護照免簽,中國拒絕對日本免簽表麵是為了加強中國出入境管理。中國和日本作為亞太地區重要的兩個國家,兩國關係的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中國方麵希望日本能夠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雙方要在相互平等的地位中進行友好的合作,而不是對中國進行一味的打壓。相互利他主義(reciprocal aItruism)是一種社會生物學觀點。用以理解人類的社會行為。特裏弗斯1971年在“親代選擇”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他以獻血者需要輸血時會得到別人的血為例,說明一個人冒著生命危險幫助別人,原因是希望得到回報,最終彼此受益。社會生物學家以此概念說明人性的自私和利己。他們認為,人從根本上來說是自私的,利他行為事實上是“相互利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