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曆史車輪大提速,百年會有王者興

(2023-12-05 04:49:29) 下一個

  春秋-左丘明《左傳》“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凡師,敵未陳曰敗某師,皆陳曰戰,大崩曰敗績,得人雋曰克,覆而敗之曰取某師,京師敗曰王師敗績於某”(每隔五百年就會出現一個王者,禹和湯怪罪自己,他們的興盛很迅速,勢不可擋,桀和紂怪罪他人,他們的滅亡也很迅速,突如其來)。
  五百年必有王者出⇒兩百年必有王者興
  春秋·左丘明《左傳》曰:“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凡師,敵未陳曰敗某師,皆陳曰戰,大崩曰敗績,得人雋曰克,覆而敗之曰取某師,京師敗曰王師敗績於某”。(每隔五百年就會出現一個王者,禹和湯怪罪自己,他們的興盛很迅速,勢不可擋,桀和紂怪罪他人,他們的滅亡也很迅速,突如其來。)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的社會逃不出社會矛盾發展這條主線。建社會是建立在農民經濟的基礎上,如果農民等不到良好的可持續發展,長此下去必將導致王朝的崩潰。每個封建王朝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總會發生土地兼並,地主階級就會掌握大量的土地會,而失去土地的農民就會發展成為流民。在中國一出現改朝換代,那就是一個更迭,畢竟至高無上的統治權太吸引人了。而中央王朝隨著時間推移,舊勢力盤根錯節,管理效能下降,三百年左右就會出現王朝的更迭了。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到了現當代就像“中國速度”尤其是中國鐵路的速度。上世紀90年代,火車速度尚慢,1993年全國鐵路客車平均旅行時速僅48km/h。那麽“龜速”的火車。
  借助高鐵,2007年4月18日,中國鐵路開始第六次大提速。200km/h時速鐵路裏程繼續延長,部分路段時速達250km/h。
  想當初是八百年必有王者興,後來是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到了中世紀不是五百年而是三百年必有王者興!越到近代,不是三百年而是兩百年,一百年必有王者興!看中國的曆史,似乎總是在:建國皇帝篳路藍縷,勤政愛民—接位皇帝守成,卻問題百出—中興皇帝施新政,王朝再次繁榮—農民起義,諸侯叛亂,新王朝誕生。
  十八世紀的英(美)法之間的芥蒂頗似中日關係(明清時期=日之本元祿、江戶時代)。豐臣秀吉也許是拿破侖的亞洲縮小版。豐臣秀吉的野心更大:妄想通過打敗大明屬國朝鮮侵占唐土讓明朝皇帝巨服,至少可以“聯姻”,大膽,狂妄讓它走上了自滅之路。他發動的戰爭讓許多生力軍死在戰場,讓宿敵德川幕府發展壯大,最終毀了豐臣秀吉的“天下”。豐臣秀吉和拿破侖都是從一介平民幹到“天下第一”,從士兵到將軍,拿破侖當上了皇帝,豐臣秀吉當上了能主宰皇室政治左右天下的第一人“太閣”。一將功成萬骨枯,拿破侖指揮六十一次大戰,常勝將軍的諢名下300萬士兵戰死,豐臣秀吉雖然作戰勇敢是家丁出身靠“運氣”上位,靠被織田信長賞識而坐大的。靠”鑽空子”上位,與指揮千軍萬馬的拿破侖是無法相比的。


    豐臣秀吉

  人生就像一局棋,關於輸贏,人們總是無能為力。迷惘之時,多半在局內,但當你悟了的時候,人已在局外。
  豐臣秀吉辭世之句“如露水滴落,似露水消失,正是我之軀體。浪速大阪往事,夢中之夢裏”(辭世之句“露と落ち 露と消えにし 我が身かな 浪速のことも 夢のまた夢”)。
  1、1536出生於尾張國愛知郡中村,貧農之子。最初叫木下藤吉郎。日本戰國時代末期統一全國的武將。
  2、功績: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治國有方,多年戰亂的日本一時間國泰民安。
  3、雄心:豐臣秀吉決心拋棄日本對中華文化的仰慕,而是要將中國征服。首先要征服朝鮮,最後再征服印度,建立一個包括日本中國印度朝鮮在內的亞洲大帝國,這是此後數百年來日本征服亞洲思想的發端。
  4、過往:1592年,豐臣秀吉親率十八萬大軍發動對明帝國附屬國朝鮮王國的戰爭,迅速占領朝鮮大半,國王出逃,向宗主國明帝國求援。
  5、結局:對外戰爭的失敗使得豐臣秀吉一下子千夫所指,國內罵聲一片,那些本來就看不起他的貴族大臣們更是群情洶湧,豐臣秀吉病倒不起,終於1598年8月18日病死。




  徳川家康
  兩百年必有王者興,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曆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中原王朝,分北宋(960年-1127年)和南宋(1127年-1279年)兩個階段,共曆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960年後周禁軍將領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奪取帝位,定都開封府,建立宋朝。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采取崇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並剝奪武將兵權。宋太宗繼位後結束分裂割據局麵。1004年宋遼達成澶淵之盟,宋朝逐漸步入治世。宋仁宗以後,宋朝社會危機日益嚴重。宋神宗即位後,任用王安石等進行變法活動,取得一定成效,但使宋朝深陷新舊黨爭中。1125年起,金朝大舉南侵,至1127年攻陷東京,北宋滅亡。同年,康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南宋。紹興和議簽訂後,南宋以秦嶺-淮河為界,得以偏安一隅。宋孝宗、寧宗時兩度北伐,均以失敗告終。1234年南宋聯蒙滅金,隨後宋元戰爭爆發。1276年元軍攻占臨安府。1279年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
  孛兒隻斤-鐵木真宋淳熙十六年(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在青海子共同推舉鐵木真為首領。宋慶元六年(金承安五年,1200年),鐵木真會同王汗進攻泰赤烏部,在斡難河北得勝,殺塔兒忽台。接著又隨從王汗進兵今呼倫貝爾草原,攻打合答斤、散隻兀、朵兒邊、塔塔兒、弘吉剌等部,大掠其部民、牲畜。
  元太祖七年(1212年),蒙古乘勝攻取宣德(今河北宣化)、德興(今河北涿鹿),並繼續攻取山後諸州。在攻西京(今山西大同)時,鐵木真為流矢所中,遂撤兵。其先鋒哲別攻東京(今遼寧遼陽),突入城中,大掠而還。
  元朝(1271年—1368年),鐵木真於1206年建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 1279年滅南宋。是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傳五世十一帝。自1206年鐵木真建國始共162年;自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起共98年;自滅南宋起,統一時間共89年。
  1279年,元世祖攻滅南宋一統中國。
  明朝(1368年―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
  清朝(1616年 —1912年),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初稱後金。從努爾哈赤建國起,總計296年。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起,國祚276年。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為268年。
  1399年朱元璋從一平民成為皇帝。
  1579年,豐臣秀吉以一農民成為日本的王者,1600年徳川家康統一全日本建立幕府。1560年桶狹間戦役織田信長消滅今川義元。1582(天正10年本能寺之変信長自害。豊臣秀吉日本統一。1600(慶長5年)関原戦役,1603(慶長8年)征夷大將軍設立江戸幕府。1603年3月24日-1868年4月21日),又稱德川幕府。是日本曆史上最後一個武家統治幕府。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今東京)開設幕府,至1868年江戶開城,江戶幕府共經十五代征夷大將軍,曆時265年。
  1789年拿破侖在法國大革命後興起最終成為皇帝,席卷歐洲。
  1949年毛澤東從一農民打天下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席統一全中國大陸。

  未來的世界裏將會以百年、五十年、三十年的頻度出現王者的交替也不是不可思議的現象......。

  中國朝代順序表:
  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西漢、東漢)、三國時期(魏、蜀、吳)、晉(西晉、東晉)、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十國【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宋(北宋、南宋)、遼、西夏、元、明、清。
夏 公元前2070----1600年 共
470年姒啟(夏啟)
商 公元前1600----1046年 共
554年子成湯(商湯)
周 公元前1046----256年共
790
西周 公元前1046----771年 共
275年姬發(周武王)
東周 公元前770----256年 共
515年姬宜臼(周平王)
春秋 公元前770----475年共
295
戰國 公元前475----221年共
254
秦 公元前221----206年 共15年嬴政(秦始皇)
西楚 公元前206----202年 共4年項羽(西楚霸王)
南越 公元前203----111年 共93年趙佗(南越王)
漢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共
426
西漢 公元前206----公元8年 共214年劉邦(漢高祖)
新 公元9----23年 共13年王莽
更始 公元23----25年 共2年劉玄(更始帝)
東漢 公元25----220年 共196 年劉秀(光武帝)
三國 公元220----280年 共
60
魏 公元220----265年 共46年曹丕(魏文帝)
蜀 公元221----263年 共43年劉備(漢昭烈帝)
吳 公元222----280年 共59年孫權(吳大帝)
晉 公元265----420年共
156
西晉 公元265----317年 共53年司馬炎(晉武帝)
東晉 公元317----420年 共104年司馬睿(晉元帝)
十六國 公元304----439年共136年
漢.前趙 公元304----329年共25年
漢 公元304----319年 共15年劉淵
前趙 公元319----329年 共10年劉曜
成.漢 公元304----347年共43年
成 公元304----338年 共34年李雄
漢 公元338----347年 共9年李壽
前涼 公元314----376年 共62年張軌
後趙 公元319----350年 共31年石勒
前燕 公元337----370年 共33年慕容皝
前秦 公元351----394年 共43年符洪
後秦 公元384----417年 共33年姚萇
後燕 公元384----409年 共25年慕容垂
西秦 公元385----431年 共46年乞伏國仁
後涼 公元386----403年 共17年呂光
南涼 公元397----414年 共17年禿發烏孤
北涼 公元397----439年 共42年沮渠蒙遜
南燕 公元398----410年 共12年慕容德
西涼 公元400----420年 共20年李暠
夏 公元407----431年 共24年赫連勃勃
北燕 公元409----436年 共27年馮跋
代 公元315----376年 共61年拓跋猗盧
冉魏 公元350----352年 共2年冉閔
西燕 公元384----403年 共19年慕容泓
仇池 公元196----552年 共356年楊騰
翟魏 公元388----392年 共4年翟遼
西蜀 公元405----413年 共8年譙縱
南北朝 公元420----589年共
170
南朝 公元420----589年共170年
宋 公元420----479年 共60年劉裕(宋武帝)
齊 公元479----502年 共24年蕭道成(齊高帝)
粱 公元502----557年 共56年蕭衍(梁武帝)
陳 公元557----589年 共33年陳霸先(陳武帝)
後梁 公元555----587年 共33年蕭詧
北朝 公元386----581年共196年
北魏 公元386----534年 共149年拓跋珪(北魏道武帝)
東魏 公元534----550年 共17年元善見(孝靜帝)
西魏 公元535----556年 共22年元寶炬(文帝)
北齊 公元550----577年 共28年高洋(文宣帝)
北周 公元557----581年 共25年宇文覺(孝閔帝)
隋 公元581----618年 共
37年楊堅(隋文帝)
唐 公元618----907年 共
290年李淵(唐高祖)
武周 公元684----705年 共21年武曌(武後)
渤海 公元689----公元926年 共237年大祚榮(渤海王)
南詔 公元738----902年 共165年皮羅閣(南詔王)
五代 公元907----960年共54年
後梁 公元907----923年 共17年朱溫(後梁太祖)
後唐 公元923----936年 共14年李存勖(後唐莊宗)
後晉 公元936----946年 共11年石敬瑭(後晉高祖)
後漢 公元947----950年 共4年劉知遠(後漢高祖)
後周 公元951----960年 共10年郭威(後周太祖)
十國 公元892----979年共87年
吳 公元892----937年 共45年楊行密
南唐 公元937----975年 共38年李升
吳越 公元893----978年 共85年錢鏐
楚 公元896----951年 共55年馬殷
閩 公元909----945年 共36年王審知
南漢(越) 公元917----971年 共54年劉龑
前蜀 公元903----925年 共23年王建
後蜀 公元933----965年 共22年孟知祥
荊南(南平) 公元924----963年 共39年高季興
北漢 公元951----979年 共28年劉崇
宋 公元960----1279年共
320
北宋 公元960----1127年 共
168年趙匡胤(宋太祖)
南宋 公元1127----1279年 共
152年趙構(宋高宗)
契丹.遼 公元907----1211年共305年
契丹 公元907----947年 共41年耶律阿保機(遼太祖)
遼 公元947----1125年 共178年耶律阮(遼世宗)
西遼 公元1124----1211年 共88年耶律大石
金 公元1115----1234年 共120年完顏阿骨打(金太祖)
西夏 公元1038----1227年 共189年李元昊(西夏王)
大理 公元937----1253年 共316年段思平(大理王)
蒙古.元 公元1206----1636年共
430
蒙古 公元1206----1271年 共66年孛兒隻斤鐵木真(成吉思汗,元太祖)
元 公元1271----1368年 共98年孛兒隻斤忽必烈(元世祖)
北元 公元1371----1636年 共236年孛兒隻斤妥懽貼睦爾(元順帝)
明 公元1368----1644年 共
276年朱元璋(明太祖)
後金.清 公元1616----1911年共
295
後金 公元1616----1644年 共28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清太祖)
清 公元1644----1911年 共
267年愛新覺羅福臨(清世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Q22 回複 悄悄話 Nice article! well analyzed.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