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地鐵站獨特奇觀

(2023-10-07 16:07:19) 下一個

  舊小阪,今大阪有一條地鐵線車站名獨特可謂奇觀
  兩個漢字有4個元音“A”:寶塚(takarazuka),兩個漢字的站名包括了所有元音(a.I.u.e.o):螢池(hotarugaike),有三個以“n”結尾的站名(日本的人名地名極少以鼻音結尾的,n,㎎等輔音),但阪急寶塚線就有“服部天神”(hattoritenjin),“中山觀音”(najayamakannon),“清荒神”(kiyoshikiujin),當然還最漢字最多的長名車站“雲雀丘花屋敷”(hibariokahanayashiki)。以人姓氏為車站名的有很多:梅田,中津,莊內,服部,曾根,石橋,池田,山本,中山……。
  寶塚北口南口(已經取消了)
  西宮北口南口(還存在)

  中國上世紀七十年代恢複高考後的窮苦出身的學生許家印(Hui Ka Yan),是當年七七級七八級的頂端人物。與日本大正年代的風雲人物小林一三有一拚比。
  大阪的阪急線所有地鐵都會從“十三”這個車站集中中轉,也可能因為其創始人的名字“一三”(13)而來的吧。小林一三(Kabayashi Ichizou,1873年1月3日-1957年),出生於山梨縣,日本實業家,擔任過商工大臣。
  小林一三是山梨縣人。1892年慶應義塾大學畢業後進入三井銀行。曾先後在各大企業任要職。1927年任電鐵會社社長、會長。1940年5月代表財界赴意訪問。後出任第二屆近衛文麿內閣商工大臣。1940年8月赴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同荷蘭殖民當局談判,試圖把荷屬東印度群島(今印度尼西亞)納入“大東亞共榮圈”,未成。11月底奉召回國,後因與主張統製經濟的軍部意見不合,於1941年4月辭職。戰後曾出任幣原喜三郎內閣的國務大臣兼戰災複興院總裁。1946年1月遭“整肅”。刊有《小林一三全集》(7卷)
1907年,34歲的小林一三加入了日本箕麵有馬電軌公司,就任總經理。這家公司剛剛成立,但是它隻是一個小地方的鐵路公司。這和擁有以人口密集區為基本地盤的都市鐵道是不同的,因此,公司的發展有許多的困難及障礙。但是,不管怎樣,首先得讓經營步入正軌,因此必須提高收入。提高收入有兩種途徑:一是增加乘客人數,二是提高收費。提高收費對本來搭乘鐵路人口就少的地區是行不通的,因為這樣一來可能會造成乘客人數更少。所以,小林隻能在“如何吸引更多乘客”這點上動腦筋,從而想出一種辦法,那就是先開發鐵路沿線的住宅區。在開發住宅區時,小林采取住宅的出租及以10年分期付款的銷售方式,這種劃時代的做法,果真擴大了住宅區的範圍。除了要增加沿線住民的乘搭量,更要吸引其它地區的人也來搭乘,這可是件頗為費事的工作。1910年3月,寶塚線及箕麵線比預定日期提前20天通車。同時,小林也完成了如何增加乘客數量的新構想。同年11月在箕麵公園中開設動物園;第二年在寶塚設立新溫泉區,1912年建設豐中運動場。
1913年,小林在寶塚新溫泉區遊樂場組織少女合唱團,後發展為寶塚少女歌劇團。新溫泉區又陸續增加博覽會會場、劇場、動物園、植物園、餐廳等,而成為一個度假及休息的中心。其中,寶塚歌劇團的公演,更是深獲各界好評。1914年前去觀賞的民眾多達19萬人;1918年,更激增至43萬人,這樣一年一年增加的人數,對鐵路增加搭乘量是十分有幫助的。
  1926年,他又在車站設立百貨銷售部門,增加沿線居民利用鐵路的機會,並且將那些百貨用品的工廠設在鐵路沿線地區(如纖維、糖果、食品、藥劑等工廠),謀求乘客人數的增加。而且將各種事業有計劃地實行,采取多元化的彌補經營政策,並且使箕麵線有馬電軌公司成為發展各種事業的主要交通工具及主要交通路線(因為小林公司的各種事業,如溫泉遊樂區、百貨公司、工廠都是沿著鐵路線發展)。
  日本大型歌舞劇團VS.
“恒大歌舞團”
  寶塚歌劇團(Takarazuka Revue Company)是1914年(大正三年)由日本阪急企業創始人小林一三創立的大型歌舞劇團,本部位於兵庫縣寶塚市的寶塚大劇場,團員全部為未婚的女性。從1913年(大正二年)開始招收團員時起,最初的寶塚歌劇團僅僅是一個有著20名少女的巡回演出“歌唱隊”;一百多年後的如今,它已經成為擁有成員400餘名、畢業生4000餘名、在全日本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的大型舞台表演團體。也是全世界演出回數最多的歌舞劇團。
  明治維新的小林一三,開發大王,與恒大許家印有一比,“恒大歌舞團”與“寶塚歌劇場”都是成功後趣味本位的產物。然而小林一三的開發延續了上百年欣欣向榮,而許家印的恒大王國卻三十年從河東轉到了河西。

  小林一三的早年經曆
  1873年1月3日,小林一三出生於山梨県巨摩郡河原部村(北巨摩郡韮崎町、現在的韮崎市)裕な商家“布屋”。第二年,小林一三的母親因患病死去、又與父親生別此後,小林一三的在叔父叔母的照看下長大。
 1892年慶應義塾大學畢業後進入三井銀行。曾先後在各大企業任要職。1927年任電鐵會社社長、會長。1940年5月代表財界赴意訪問。後出任第二屆近衛文麿內閣商工大臣。1940年8月赴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同荷蘭殖民當局談判,試圖把荷屬東印度群島(今印度尼西亞)納入“大東亞共榮圈”,未成。11月底奉召回國,後因與主張統製經濟的軍部意見不合,於1941年4月辭職。戰後曾出任幣原喜三郎內閣的國務大臣兼戰災複興院總裁。1946年1月遭“整肅”。
  國鐵路定位的不同有著很大關係。中國鐵路的主要功能是聯通不同大城市,保證人員與大宗物資流動,而與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無關。但日本鐵路公司從甫一建立,就是以創造客流、吸引消費者為主要任務,那麽自然會想盡方法豐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確保城市居民喜歡車站、願意來車站。
  日本以車站為基礎的城市景觀起源於引領大阪在20世紀30年代走向輝煌的小林一三。
  雖然小林一三一手奠定了日本鐵路公司的運營模式基礎,但他卻從沒學過一點點鐵路知識,甚至於最早的職業規劃也是成為一名作家,而不是一位極富盛名的企業家
  經過明治維新幾十年的發展,日本各大城市已經初具雛形,虹吸效應把全國各地英才都匯聚到大城市,小林一三也以優異的成績從老家山梨縣考入慶應義塾大學,畢業後加入日本規模最大的三井銀行,被派駐到關西最大的都市大阪,正式開始了自己的“阪漂”生活。對於小林一三這個本想去當作家的人來說,日複一日的銀行工作不可謂不是一種煎熬。為了消遣,他把工資與家庭寄給他的生活費大都用於茶屋玩耍。要知道,所謂“茶屋”不僅是喝茶的地方,更可以與藝伎一同暢飲,是兼具男歡女愛的場所。
  1907年,小林一三遇到了人生中的重大轉機,但這個轉機的初始情況卻並不那麽好。這一年,三井銀行的老上司、剛剛成立北濱銀行的岩下清周與其他幾位三井財閥的老人邀請他辭去三井銀行的工作,來到大阪執掌新設立的證券公司。但很快,日本股票市場出現巨大恐慌情緒,於是老上司也就沒辦法繼續成立公司,這讓已經辭職的小林一三立刻成為失業人群,他與妻子隻能在大阪過起了無依無靠的生活。為表歉意,老上司岩下清周還是把當時成立的鐵路公司“箕麵有馬電氣軌道”交給小林一三,讓這個文科生在一個全是理科生的公司裏擔任經理,主持鐵路建設與運營工作。
  但之所以這麽輕易就讓小林一三擔任這個公司的經理,事實上也是因為這個崗位是一個燙手山芋。從運營角度說,這家公司的鐵路服務沒有任何競爭力,其一端連接大阪最北邊的梅田車站,但另一端卻隻是聯結箕麵(以紅葉出名)、有馬(以溫泉出名)這兩個並不出眾的旅遊景點,中間再也沒有任何大型城市或人口集中區域。那麽任何一個學過鐵路運輸或城市規劃的人,都明白這家鐵路公司比起當時聯結大阪與神戶這兩大城市、擁有豐富人流、物流移動的阪神電車公司來說沒有任何競爭力。
  但或許正因為沒有鐵路專業知識的負擔,小林一三反而更容易拋棄成見,他決定從大阪梅田開始,一步步沿著鐵路走去,考察鐵路預定線路。這時的他發現,大阪西北部雖然渺無人煙,但也正因如此才呈現出一片田園牧歌風情,於是一個念頭在他的心裏紮根:“為什麽城市人不願意來到這麽美麗的地方居住呢?”作為曾經的大阪上班族,小林一三敏銳意識到城區的租金與物價都漲到了一定水準,再加上原城區麵積太小,上班族隻能花著高價擠在一個個小隔間裏,忍受著柴油機尾氣的惡臭。既然這樣,他們為什麽不願意來到寬敞幹淨、空氣清新的郊外生活呢?
  為了讓購買者免除後顧之憂,小林一三借用了銀行時代的知識,允許購房者以土地與房屋為抵押,上交首付款、剩下的分期付款,為工薪階層創造了擁有自己的房子、過上富裕生活的機會;房屋的形製也不是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擁擠的長屋,而是總麵積達100平米的小樓,屋子裏全部安裝電燈,這在那個煤油燈仍然很普及的時代顯得非常高級。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嶄新。小林一三的設想大獲成功,鐵路沿線開盤的池田、櫻井、豐中等樓盤迅速售罄,願意乘坐鐵路的人也越來越多。
  可以看到,小林一三經營鐵路公司的主要思維,不是在既有人流、物流的存量問題上想辦法,而是在增量問題上動腦筋,正如他自己的名言所說“以電車創造客流”。但是小林一三並不隻想做一個房地產開發商,他身上的藝術氣息讓他進一步成為了日本城市生活的設計師。
  市民文化:日本城市生活的多樣化思考
  小林一三第一次嚐試改造市民生活,就創造日本一個極負盛名的藝術團體。
  隨著工作製度的逐步完善,上班族開始有了固定的假期。為了讓他們在休假期間也能乘坐鐵路,小林一三在沿線的寶塚地區開發了新溫泉,但由於別無特色,溫泉並沒有獲得成功。看著無人光臨的大浴池與更衣室,小林一三下定決心,把溫泉水全部放掉,在大浴池裏擺滿椅子,更衣室也全部拆除,改為舞台,讓一群女孩子在台上唱歌跳舞——這便是1914年成立的大名鼎鼎的寶塚歌劇團。由於有著文學夢想,小林一三在這一時期廣泛投入到歌劇音樂劇的創作之中,他創造性地要求全體男性角色都由女性喬裝扮演,引得一股別樣風潮。大量客人在周末從大阪市內出發,乘坐小林一三開設的鐵路公司運營的列車、來到小林一三創造的場地觀看寶塚歌劇團的演出。1924年,寶塚大劇院正式建成,這在那個市場營銷尚不發達的時代不啻為一種創造。
  其實就寶塚歌劇團本身的盈利能力並不強,如果沒有阪急電鐵公司的補助,這個劇團單純靠門票收入難以維持下去。但懷揣文藝夢想的小林一三也提到,自己從一開始就不期求寶塚歌劇團有什麽盈利效益。因為寶塚歌劇團的火熱程度堪比現代日本的akb48係列偶像組合,那麽這種品牌效應就會讓阪急獲得更多無形的廣告效應,“阪急”作為一個品牌就能更加深入人心。到了1932年,寶塚在東京日比穀地區開設劇場,迅速引發東京居民的興趣,以劇場為依托,寶塚又在1934年進一步成立劇團與電影公司,這便是如今大名鼎鼎的“東寶”電影公司的先祖。
  小林一三創造的還不僅是劇場與劇團,他還重製了百貨店的經營模式。當時日本百貨店都是從高檔和服店發源而來,距離車站很遠,所以一般的百貨公司都會提供免費接送到車站的服務,但這就等於是把想要在百貨店裏閑逛的一般工薪階層拒之門外。於是小林一三再度想到:如果車站裏麵就有百貨店,甚至車站本身就是一個百貨店,那工薪階層就不需要再去那些位置不佳的百貨店,他們可以在下班以後來到車站,買到稱心如意的商品以後再離開,即便什麽東西都不買,商場也會充斥著人流,吸引周圍其他顧客光臨。
  1920年,在自己的鐵路公司改名為“阪急電鐵”之後兩年,梅田車站附近建起一座五層樓高的百貨店,一層是從東京招商而來的百貨店品牌“白木屋”,二層則設置了“阪急直營食堂”,為工薪階層提供便捷的餐食,三層售賣一些季節性商品。在進入百貨業的初始階段,小林一三並不了解消費者對於零售的心理,於是這棟建築並沒有全部對外招商,而是閑置一部分。經過數年對“白木屋”商品陳列方式與商品種類的研究,小林一三逐漸掌握了大阪的消費者心理。阪急與白木屋之間的特許經營合同到期後,阪急百貨店也在1929年興建了地上八層、地下兩層的百貨店,正式以鐵路公司的身份為來往於梅田車站的每天12萬人次的客流提供零售服務,這也是至今仍然坐落在梅田車站旁邊的阪急百貨店的原型。
  小林一三還改變了酒店的經營模式,首創“經濟型酒店”這一嶄新業態。當時日本已經有大量的職員反複出差,但傳統酒店卻又過於豪華,價格甚高,讓很多人望而卻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小林一三提議建設一家麵向出差族的酒店,酒店房間以單人間為主,配合充足的冷氣與暖氣,不設宴會廳以增加客房的數量,酒店服務員不需要懂得如何伺候貴族與高級人士,哪怕外行人也可以經過短暫培訓上崗。如此一來,大量運營成本得以節省下來,小林一三順勢把單人間的價格設定為與東京至大阪間的夜間臥鋪車同等價格水平,滿足上班族的出行需求。在這種經營理念下,梅田車站附近的“第一酒店”也得以建立,也一直延續至今。
  經過數十年的努力,阪急電鐵的沿線居民早上坐著阪急電鐵上班,下班後在阪急百貨店買東西,再乘坐阪急電鐵回到小林一三開發的住宅區,周末去寶塚聽歌劇,出差則居住在第一酒店裏麵。小林一三以一介鐵路公司的身份起家,重新塑造了大阪工薪階層嶄新的生活方式,而許多人也成為所謂“阪急一族”,這種以鐵路線為中心的生活狀態也一直延續至今。
  小林一三創造的“阪急模式”異軍突起,極大衝擊了原有的鐵路市場,隨著阪急電鐵成為日本國內盈利能力最強的鐵路線,其競爭線路——阪神電鐵不得不調整經營策略,在沿線開辟甲子園運動場。在《大阪朝日新聞》的投資下,這座1924年建立的球場成為日本高中棒球聯賽的決戰地,這在棒球文化非常普及的日本更成為無數棒球少年心目中的聖地。在兩大鐵路公司的競爭下,大阪一躍成為日本經濟規模最大的都市。
  其實,無論是開設寶塚歌劇團,還是經營阪急百貨店,亦或是開設住宅區,小林一三的著眼點從來都是城市生活的一般大眾,這也符合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特點。恰好,阪急電鐵的高速發展時期正值日本大正時代(1912-1926),日本市民文化高速發展,普通大眾取代英雄與貴族成為了新時代的主人,形成了麵向全體國民的、富含歐美自由主義氣息的“大正浪漫主義”文化,小林一三的努力也受到日本官方的關注,開始參與越來越多的事業,甚至在1940年成為第二次近衛文麿內閣之中主管產業經濟發展的商工大臣。
  小林一三始料未及的是,日本迅速進入到軍國主義的統治下,歐美自由主義也被當作“敵性思想”對待。1941年初,由於反對軍國主義政府成立的法西斯組織“大政翼讚會”,小林一三最終被排擠出政府。不過二戰結束之後,小林一三還是重回政壇,成為幣原喜重郎內閣的應急管理廳長官,以“建設一個隻要工作就能實現工作價值的世界”的理念繼續參與到國家事務之中。
  阪急模式的全國化發展
  二戰結束後,日本私營鐵路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生發,以東京為中心區、通往山間或海濱旅遊區的小田急、東急、西武等鐵路企業先後獲得土地開發許可而發展起來,他們也都相繼借鑒了小林一三創立的阪急模式。
  當然這一時期,“阪急模式”已經成為業界標杆,幾家公司自然也希望用更多旅遊資源來吸引遊客。從1950年開始,小田急、西武、東急三家公司都瞄準了東京西南部著名的溫泉景區箱根山,競相爭奪巴士線、登山鐵道、遊覽船乃至溫泉的經營權與合作權,上演了一幕幕著名的商戰,前後延續近20年,也成為日本商業曆史上別具一格的“箱根山戰爭”。但三家公司競爭的結果,就是讓箱根山成為東京工薪階層都能去得起、玩得起的“一泊兩日”(一晚兩天)景點,為東京市民的假期生活提供方便。
  到了二戰以後,“阪急模式”被重新定義為三個新模式的組合:一是在城市中心區以鐵路客站樞紐為中心開展土地綜合開發,建設百貨店、大型超市與購物中心、娛樂場所、寫字樓、經濟酒店等等設施;二是在沿線土地價值不高的地區開設中小型車站,並在附近用較低的價格購買土地、開發為住宅區之後售賣給工薪階層;三是在市郊景區開展大型的綜合娛樂設施建設,以溫泉、親子遊樂場(包括迪士尼樂園)、海濱等景色作為賣點,吸引工薪階層在假日前往。如此一來,東京工薪階層的生活就不再需要依賴小汽車,而是隻需要步行+鐵路即可完成。
  在阪急模式的帶動下,東京城區的發展狀態也獲得了巨大的改變。由於鐵路公司開發的住宅區項目大多都在東京西側,所以在工作日的早高峰時段,數條鐵路線把上班族源源不斷地送到澀穀、新宿、池袋三個巨型車站,方便他們換乘其他鐵路線或公交車;晚高峰時段,大家則從工作地重新聚集在這三個車站,吃一頓便飯回家;而到了休息日,力求精致的青年男女則會來到三個車站附近以鐵道公司名稱命名的西武、東武、東急百貨店購物,打發慵懶的周末時間。到20世紀80年代以後,三個車站吸引了大量人流物流聚集,東京經濟的重心也從傳統的皇居東側轉移到以明治神宮為中心的西側,形成了嶄新的文化圈,也奠定了如今日本以鐵路車站為中心的生活模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