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2025 (2)
酸角:“印第安大棗”,拐棗:“中日葡萄樹”。有一種水果叫“酸角”(中文又名羅望子), 學名∶Tamarindus indica;在英語圏稱之為“印第安大棗”。其實與“印第安人”沒有關係。英文∶Tamarind,Sweet Tamarind。中文∶羅望子、九層皮、印度棗、泰國甜角。
酸豆並不是豆,通常被稱為“豆”的都是豆科植物的種子,而酸豆既不是豆科植物,也不是種子。它的有效部位是果肉。酸豆嫩的時候可以生吃,有點像嫩豌豆(雪豆),整個連皮都可以吃,就如其名稱,味道有點酸。當果實成熟後,果莢會變硬,果肉收縮,酸澀味減輕變成甜味。
酸角屬熱帶、亞熱帶常綠大喬本莢果,果肉富含鈣、磷、鐵等多種元素,鈣含量居水果之首。
泰國人稱:馬克卡莫;馬來西亞人稱:阿桑爪哇;印度尼西亞人稱:阿桑;印度人叫:亦木裏;英語圏被稱為“印第安大棗”(Indian Dates)。
有一種水果叫“枳椇”(Hovenia acerba Lindl.)在英語圏稱之為“日本(中國)葡萄樹”。其實與“葡萄”(提子)沒有任何關係。
枳椇生於海拔2100米以下的開曠地、山坡林緣或疏林中;庭院宅旁常有栽培。分布於中國、印度、尼泊爾、在不丹和緬甸北部也有分布。枳椇果實利用價值高,其肥大的果序梗,肉質多汁、營養豐富,經化驗,枳椇含有多種營養元素和成分,每100克果中葡萄糖含量高達45%,氨基酸。據《蘇東坡集》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蘇東坡的一個同鄉揭穎臣得了一種飲食倍增、小便頻數的病,許多人說是“消渴”。揭穎臣聽從了一些醫生的意見,服了很多治消渴的藥,病非但不見好轉,反而日漸加重。後來蘇東坡向他推薦了一個名叫張肱的醫生,張肱診後認為此病不是消渴,而是慢性酒精中毒。酒性辛熱,因此病人喜飲水,飲水多,故小便亦多,症狀極似消渴卻不是消渴。於是張肱用醒酒藥為他治療,多年痼疾就此痊愈。張肱所用的一味主藥就是“枳椇子”。蘇東坡不僅記錄了這個小醫案,還常以枳椇子作為醒酒良藥向友人推薦。
中國人叫: 拐棗、枳椇
日本人稱:渋玄圃梨(ホベニア-アケルバ)Shibukenpu(渋玄圃),Kenponashi(玄圃梨) Hovenia dulcis Thunb. (1781) 。
英語圏的人稱為:“Japanese (Chinese) raisin tree”(日本(或中國)葡萄樹)。
拐棗果實形態似萬字符,故稱其樹為萬壽果樹。果實熟透可生吃,果肉多漿,無果核,種子裸露在果肉之外,味漿甜略有甘澀,亦可做湯,湯味獨特醇香,具有醒酒、通便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