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看比賽的人,看普通的體育比賽者是“觀眾”,或“看(觀)客”,或“看官”,看足球比賽的觀眾叫“支援者”(supporters)。在高爾夫球場看高爾夫比賽的人又有特別的稱呼:“加勒裏”—“gallery“(英文有“走廊”,“畫廊”,“陳列室”,“樓上旁聽席”……等意思),與日本的“天井棧敷”意思相通。在美國的奧古斯塔高爾夫球場看大師賽的“觀眾”還有一個專用名詞:“帕托龍”,英語是“patron”(資助者)。大師賽(名人賽)在世界四大主要比賽大會中有最特殊的地位。
大師賽(名人賽)對觀眾(帕托龍)有嚴格規則限製。入場不允許攜帶的限製花樣百出。
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等電子器械,帆布背包,登山背囊,超過25英吋的手提包,刀具,武器,照相機,收音機,電視機等能發出聲音的機器。尖腳椅,帶手肘靠背的椅子,旗子,打火機,嬰兒車,食物,飲料,冰庫,有鞋釘的高爾夫球鞋。periscope(潛望鏡)等。
對服裝的要求也特別嚴格。
禁止光腳,全程必須穿鞋子,帽子不準反著戴,除了保護犬外一切寵物禁止入內。帕托龍禁止在球道上走和坐。不過購買飲食的價格十分優惠。
由於首屆“大師賽”舉行時根本沒有人氣,組織者到處去“拜求”觀眾購買入場券。四方拜票是為了增加當地的財源収入,對地方財政界來說這些“現眾”就自然是“資助者”了。英文“patron”:後援者、支援者、賛助者、奨勵者資助者; 顧客; (藝術家的)讚助人; 名義讚助人(支持慈善組織等的名人,名字常用於有關的廣告宣傳中); 老主顧; 常客。
而今一般人有錢也買不到的門票。由於奧古斯塔采取會員製,所以隻有會員和頂級球員比賽時才能進入。那麽作為普通觀眾如何才能一睹奧古斯塔的真容呢?除了成為會員受邀貴賓外,你隻能寄希望於一張大師賽的門票了……可是問題又來了,想要買到門票某種程度上也隻能靠運氣!
大師賽門票並不昂貴,但非常非常難以得到,因為根本沒有官方售票,即使是練習日的門票,也需要提前一年在網上申請,最後還需要隨機抽取。
奧古斯塔通常還會對參加大師賽的媒體和觀眾進行篩選。它是唯一不允許記者進入安全繩以內的比賽。不隻如此,如果觀眾因天氣原因不能觀看比賽,賽事不會給予觀眾退票,而且入場券不能順延。而過去的10餘年,90%的幾率雷雨都會在比賽周準時降臨奧古斯塔。國大師賽的門票分為練習日、三杆賽和正式比賽三種,有單日票也有套票,今年僅僅花費325美元甚至就可以看四輪精彩的比賽。而由於供應和需求的極其不平衡,同樣的四天賽程的比賽在二手市場上起價就是5000美元,周三練習輪的票價是其麵值的15倍,周日冠軍日一天的比賽票價至少1600美元。
美國大師賽也稱美國名人賽,是職業高爾夫賽事賽事體係中的一顆明珠,四大滿貫之一。每年4月份在美國喬治亞州奧古斯塔市的頂級私人會所奧古斯塔國家俱樂部舉辦。第87屆美國大師賽將於4月6-9日在奧古斯塔國家高爾夫俱樂部開賽。這場年度首場大滿貫匯聚了全世界最優秀的高爾夫選手,承載了球迷最為關注的目光。大師賽的獎金一直以來也是頗為豐厚,2022年賽事總獎金為1500萬美元,冠軍可得270萬美元。
作為世界職業高爾夫賽事領域中最為頂級的賽事,美國大師賽的參賽隊員采用邀請製,所以也導致了美國大師賽是四大滿貫中參賽選手最少的一個賽事。取得一屆大師賽的冠軍,穿上星光熠熠的綠夾克,會為高爾夫球手的職業生涯帶來無法比擬的榮耀。大師賽冠軍將自動獲得未來五年其他三大賽事(美國公開賽、英國公開賽、PGA錦標賽)的參賽資格,並獲得大師賽的終身參賽資格,還將獲得未來5年美巡賽整賽季的參賽和五年的球員錦標賽參賽資格,以上所有賽事,幾乎都是職業高爾夫球員夢寐以求的……創辦於1934年的美國大師賽是高爾夫四大賽中最年輕的一個,可是整體影響力甚至超過其他三大賽,多種因素成就了今天的美國大師賽。但不得不說的一點就是奧古斯塔國家俱樂部。
1929年,史上最偉大的業餘高爾夫球手鮑比·瓊斯(Bobby Jones)與當時世界著名的英國設計師艾利斯特·麥肯茲(Alister MacKenzie)共同決定在奧古斯塔打造一個像聖·安德魯斯一樣的頂級傳奇球場,並確定了球場設計的基本理念:這座球場應該亙古長青,要保持與環境的和諧設計,不能無中生有;所有自然景觀應被保留,充分利用天然障礙,人工因素降至最小。
觀眾, 圍觀群眾,吃群眾瓜
Onlooker,Audience spectator; viewer……。
“吃瓜群眾”是一個網絡用語,指在網絡論壇中,人們發帖討論問題,後麵排隊跟帖,不著邊際地閑扯的人,因為他們的常用語就是“前排出售瓜子”“前排吃瓜子”。 2016年,有人將“不發言隻圍觀”的普通網民稱為“吃瓜群眾”,用來表示一種不關己事、不發表意見僅圍觀的狀態。
“吃瓜群眾”中的“瓜”,實際上是“瓜子”的意思。在論壇、IM群中,經常有人發言討論一些問題,後麵就一堆人圍觀扯淡,此時就會形成如下麵的蓋樓、刷屏:“前排出售瓜子”“前排吃瓜子”“前排吃瓜”“吃瓜群眾”“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
於是就幹脆有人將“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用於形容圍觀某事物的人們。再後來,”吃瓜群眾“就已經幾乎等同於”群眾“一詞,可以用任意形容詞來修飾,例如“目睹了整個事件的吃瓜群眾,然而吃瓜群眾早已看穿了一切”,“吃瓜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還有人反朔求源的說法,在《禮記》裏找到,是這麽說的:為天子切瓜,削皮後要切成四瓣,再從中間橫斷,用細葛布蓋著呈上去;為諸侯國的國君切瓜,削皮後把瓜切成兩半,再從中間橫斷,用粗葛布蓋著呈上去;給大夫隻削皮就夠了。士和庶人自己削瓜,削皮後把瓜蒂去掉直接咬著吃。所以,自古以來,自己吃瓜的,都是不知內幕的“群眾”。2016年12月14日,入選語言文字規範類刊物《咬文嚼字》雜誌社發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語”。
2017年7月18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在北京發布《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7)》,“吃瓜群眾”入選2016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2016年度十大網絡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