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的“骨抜”意思有:①去掉骨頭去掉骨;去掉魚刺;②去除重點;抽去主要內容③喪失氣節,迷失。這裏是“抽去核心部分”的意思。“五一節”起源在美國,但美國卻不過五一節。三八節、五一節都最早源於美國。後都因是共產國際首確定為國際勞動婦女節,國際勞動節而都是聯合國則規定的節日,美國反而不遵守。美國而不遵守聯合國決議的事件太多。美國有自己的勞動節,那是美國全國性節日,為9月的第一個星期一,放假一天,以示對勞工的尊重。
美國有自己的勞動節起源是1882年,美國木工兄弟會主席彼得-麥奎爾首先提出設立一個勞動節。同年,美國勞動騎士團也通過同樣的決定,並在紐約舉行了慶祝遊行。1884年,勞動騎士團進一步決定,每年勞動節都要舉行遊行等慶祝活動。
1887年2月,俄勒岡州第一個通過立法確定勞動節為法定節日,緊接著卡羅來納、新澤西、紐約、馬薩諸塞各州也通過了同樣的立法,均把勞動節的日期定為9月的第一個星期一。1894年,美國國會正式宣布勞動節為全國性節日。
日本向來學美國,對美亦步亦趨。在日本“五一勞動節”失去了本來意義,更象是歐洲的“祝賀五月到來”的舊習俗。當然日本人每年五月一日都有“五月日(May Day)”的慶祝集會。而且媒體也綜合報道、實況轉播各地的大型集會活動情況。每年各地十萬人參加這個活動,但幾乎沒有人過問這“五月日”(五一)的起源。國際勞動節或“五一國際勞動節”、或稱“國際示威遊行日”(英語: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May Day),是世界上80多個國家的全國性節日。 1889年7月,第二國際在巴黎舉行代表大會。會議通過決議,規定1890年5月1日國際勞動者舉行遊行,並決定把5月1日這一天定為國際勞動節。
日本五月節日多,作為五月的第一天,“五一勞動節”隻是“五月黃金周”的“錦上添花”節日。
當然在日本也有全國企業的“連合”,相當於“全國總工會”一樣的民間組織。在這一天由總工會在東京(連合中央大會),各都道府具的分支機構,地方連合,地域協議會也單獨召開集會,實施大規模群體活動。日本的第一屆“五一勞動節”集會是1920年5月1日在東京的上野公園有5千人參加。集會要求政府廢除治安警察法17條,防止失業的措施,確立最低工資標準、八小時工作製等。到1936年2-26事件戒嚴令之前招集了16屆,後來由於第二次世界,日本政府禁止召開集會,至到戰後工會話動重新開展,也對日本工人地位提高,勞動條件改善,工作權益擴大,為人權保障,民主主義發展和永遠的和平願望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日本是一個節日比較多的國家,5月1日前後的節日就很多,如4月29日植樹節、5月3日憲法紀念日、4日國民假日、5日兒童節,這些假日連起來,一般日本人至少有一周休息時間,最長的甚至達11天。
對工薪階層來說,這個長假的意義真是不同尋常。因此,在日本,勞動節專門的慶祝活動日漸被“五一黃金周”所取代。而且從4月29日開始,日本就已經進入了“黃金周”。
全國的許多飯店、溫泉等娛樂設施,紛紛在“五一”前打出各種廣告招攬遊客,普通旅館的房間價格也比平時提高一倍以上。
如今的“五一勞動節”已是跨越產業,跨越單一組織的組合全體同仁的交流場所,在集會的會場五花八門的企業,組織,團體推開帳篷,展示各種各樣的產品娛樂活動,讓參加者仿佛去了一趟遊樂園。與當初美國工人要求工作八小時的切望訴術,與後來“勞動者団結主張話語權”到“所有勞動者的盛典”其形式內容與美國和加拿大的八個國際性和全國性工人團體,在美國芝加哥舉行一個集會,決定於1886年5月1日舉行總罷工,迫使資本家實施八小時工作製的迫切要望與訴求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世界各國一般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不過,並不是所有國家都將5月1日定為勞動節,那些同過“五一”的國家,具體的慶祝方式和習慣也大不相同。
歐洲仍以示威慶祝“五一” 在英國和德國,當局擔心示威恐怕會有無政府主義者鬧事搗亂。在德國柏林,警方和無政府主義者半夜發生衝突,有多人被捕。不過,數千名工會活躍分子卻和平地在市內遊行。在法國和奧地利,反對退休金改革的人也上街參與遊行。從土耳其國家電視台的新聞畫麵完全可以看見,警方用警棍打示威者,並扯著其中一人的頭發把他拉走。
俄羅斯:遊行、集會、娛樂一個都不少,自國際上設立勞動節以來,俄羅斯一直重視這個特別的節日。“五一”這天,俄羅斯全國放假,並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及群眾性遊行。
意大利:不慶祝,不放假。
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都將“五一”確定為勞動節,不少國家都放假一天,還有的國家則根據情況將公共假期放在5月的第一個星期一。不過,和世界大多數國家不太一樣的是,意大利盡管承認“五一”國際勞動節,政府也表示尊重勞工,但一般人並不舉行專門的慶祝活動,也沒有全國性的“五一”假期。
秘魯:國家規定5月1日為國家的勞動節,而且全國放假一天。
美國:勞動節發源地不過“五一” 勞動節起源於美國。19世紀80年代,美國資產階級為了進行資本積累,對工人階級進行殘酷的剝削壓榨,他們用各種手段,迫使工人每天從事長達12到16小時甚至更多時間的勞動。美國廣大工人逐漸認識到,為了保障自己的權利,必須進行鬥爭。
從1884年開始,美國先進的工人組織通過決議,要為實現“每天工作8小時”而戰鬥,並提出“8小時工作;8小時休息;8小時娛樂!勞動者創造全部財富!”等口號。
1886年5月1日,美國芝加哥的工人舉行大罷工。那一天,以芝加哥為中心,美國全國約35萬工人參加了罷工和遊行,要求改善勞動條件,實行8小時工作製。這場鬥爭撼動了整個美國。工人階級團結戰鬥的強大力量,迫使資本家做出了讓步,美國工人的這一大罷工取得了勝利。
1889年7月,由恩格斯領導的第二國際在巴黎舉行代表大會。為了紀念美國工人的這次“五一”大罷工,會議通過決議,將每年的5月1日定為國際勞動節。從此,世界各國的工人團體在這一天舉行盛大慶祝活動,許多國家還放假一天。
1889年8月,美國總統本傑明·哈裏森簽署了美國的勞動節法案。自行規定每年9月的第一個星期一為勞動節,美國人可以放假一天,全美各地的民眾一般都會舉行遊行、集會等各種慶祝活動,以示對勞工的尊重。在一些州,人們在遊行之後還要舉辦野餐會,熱鬧地吃喝、唱歌、跳舞。入夜,有的地方還會放焰火。
過去,上述活動主要是由政府組織,遊行隊伍中包括各企業、機關的代表。除政府統籌的慶祝活動外,各種不同政見的非政府組織、勞工團體,都會在這一天自發舉行各種慶祝活動,既可以借這個機會充分闡述各自的政見,又能擴大本組織的影響。一般來說,“五一”遊行的隊伍要先穿過城市的主要街道、廣場,最後在古老的或者寬闊的中心廣場舉行大型集會和慶典。同時,俄羅斯各地的各種俱樂部還會舉行內容豐富、色彩繽紛的娛樂活動,人們的節日情緒很高。
泰國於1932年首次頒布勞工條例,隨後將每年的5月1日確定為國家的勞動節,以此嘉獎辛勤工作的勞動者。這一天,泰國全國統一放假一天,在首都以及一些大城市會有相關的慶祝活動,不過規模一般都不會太大。
非洲埃及被稱為勞動節的5月1日,被視為有薪假期。傳統上,埃及總統主持正式五月節慶祝活動在開羅;由於總統的情況下,根據2011年的革命,以及由國家控製所麵臨的腐敗指控,全國工會中心(埃及工會聯合會),2011年的慶祝活動是由獨立工會(團結的旗幟下舉辦埃及為獨立的行業工會聯合會),為1952年以來的第一次革命。
在南非,自1994年以來每年5月1日的公眾假期。
在日本如果說真正的“五一勞動節”還有一些工人維權的意義的話就是4月底開始的全國勞動連合(總工會)的“春鬥”了。春鬥即“春天生活鬥爭”是1956年開始的各企業団體勞動組合全國中央組的勞動口團體和各產業組織的領導調整下,每年對各企業以“団購”方式要求增加工資的工會活動。
而真正的勞動者的節日應當是每年的11月23日“勤勞感謝日”,屆時全國放假一天。
二戰後日本確立了新的國家體製,在戰前遭到彈壓的左翼人士開始活躍起來,工會活動也實現合法化。日本的工會與歐美國家的產業聯合工會不同,而是以企業工會為主要形式,企業工會占日本工會的90%以上,而終身雇傭製、年功序列(工齡工資)和企業工會也被譽為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三大神器”。企業工會對於協調勞資關係起到重要作用,但也使工會的整體力量顯得十分薄弱。因此,在與資方的對抗中,工會獲勝的事例很少。要求進行工會聯合、加強工會團結的呼聲不斷高漲。後來的“春鬥”就是日本工會聯合鬥爭的結果。
戰後日本工人工資很低,20世紀50年代初期隻是美國工人工資的1/8,聯邦德國工人工資的1/2。1954年,日本經濟聯合團體(“日經聯”,雇主團體)提出了旨在限製工資增長的“工資三原則”,即:第一,工資不應反映物價的上漲;第二,要根據企業經營狀況提高工資;第三,如果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則不能提高工資。這引起了全體勞動者的共同反對,成為工會聯合起來進行“春鬥”的導火索。日本的“春鬥”經曆了60年的演變,“春鬥”實現了提高勞動者工資的目標,從相關統計資料可以看出,在1961年至1975年“春鬥”迅速發展的15年間,除1963年以外,工資增長率每年都在20%以上。即使石油危機以後降至10%以下,但直到1991年以前也都在5%以上。可見“春鬥”確實達到了提高勞動者工資的初衷,進而改善了日本工人階級的生活。其次,“春鬥”也達到了縮小收入差距、降低基尼係數的作用,由於“春鬥”實行的是等額提高工資的方式,因此對低工資的勞動者來說工資提高率相對較高,對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起到了積極作用。20世紀60年代以後,日本國民普遍認為自己的生活處於中流水平,日本社會被譽為進入了“總中流時代”,這與“春鬥”的作用密不可分。第三,“春鬥”協調了勞資關係。由於經濟長期低迷,勞資雙方“利益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春鬥”中勞資關係的激烈對抗程度逐漸緩解,“鬥爭性”逐漸減弱,決定工資的提高更多的是通過企業的發展來實現,從前“春鬥”的勞資對抗向勞資謀求雙贏的方向發展,溝通與協調逐漸成“春鬥”的主題,這標誌著工人運動的成熟,也使勞資關係在新的社會經濟背景下趨向新的平衡。最後,“春鬥”對經濟發展也有促進作用。工資的提高和收入差距的縮小,擴大了市場消費。同時,無論企業內是否建立了工會,都要按著“春鬥”的標準提高工資。對於每個企業來說,承擔的費用負擔是同樣的,平等的競爭條件並沒有因此而改變。這些都對經濟的發展和良性循環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春鬥”這種鬥爭形式也影響了日本周邊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比如在20世紀80年代傳入韓國,現在韓國每年也有“春鬥”;而台灣地區也受其影響,在每年11月12日左右舉行“秋鬥”,為改善工人權益而鬥爭。
2023年“春鬥”顯得尤為關鍵,預計“春鬥”的結果可能會出現26年來的最大漲薪潮,甚至將對日本股市、債市、匯市產生巨大影響。每年3月,日本公司都會與工會舉行工資談判,敲定新財年的員工工資調整方案,這也被日本民間稱為“春鬥”。
當前,業內人士表示,2023年“春鬥”顯得尤為關鍵,預計“春鬥”的結果可能會出現26年來的最大漲薪潮,甚至將對日本央行的貨幣政策產生重大影響。
日本“春鬥”是指在日本每年春季左右所舉行,勞工主要為了提高薪資與改善工作條件而發動的工會運動。
曆史上,“春鬥”最瘋狂的一幕發生在1974年,當年石油危機導致日本物價飆升,最終鬥爭的結局是,平均工資漲幅達到32.9%,創出曆史最高紀錄。
而這一切與日本當前的局麵非常相似,能源價格飆漲,令日本通脹率達到了4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居民生活成本壓力巨大。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已多次呼籲,日本企業要大幅提升薪資水平,以幫助日本家庭應對價格飆升帶來的生活成本衝擊。
目前,部分日本商業巨頭已經承諾大幅漲薪,其中包括,汽車巨頭豐田、服裝巨頭優衣庫,遊戲巨頭任天堂更是計劃將基本工資大幅提高10%。
分析人士預計,日本大公司有望在2023年“春鬥”談判中提供約3%的加薪,這將是自1997年以來最大的加薪幅度。
大幅漲薪無疑會刺激日本通脹繼續走高,因此,市場預期,如果“春鬥”漲薪幅度超預期,日本央行或將轉變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將結束其債券收益率控製政策(YCC)。而這或將對日本股市、債市、匯市產生巨大影響。
近日,德意誌銀行在發送給客戶的報告中大膽預言,如果日本央行的貨幣政策全麵回歸正常化,同時美聯儲暫停加息,日元匯率恐將較目前水平暴漲60%。
三八節最早源於美國。1857年的3月8日,美國紐約的紡織和製衣女工上街抗議惡劣的工作條件和微薄的薪水,促成了兩年之後全世界首個女性工會組織的成立。開了這個先例,隨後的每年3月8日都有類似的婦女示威活動。
1908年,仍然是紐約,婦女們提出“麵包加玫瑰”的口號,要求得到經濟和生活質量的雙重保障。全世界首次慶祝婦女節也是在美國,最初定的是每年2月的最後一個周日,從1909年延續至1913年。1921年,共產國際首先將3月8日確定為國際勞動婦女節,而聯合國則是於1975年首個全球婦女年開始在該日舉行慶祝婦女節的活動。1917年的3月8日,俄國的婦女也開始舉行罷工活動,要求得到“麵包與和平”;到了十月革命成功之後,布爾什維克的女權活動家亞曆山德拉-科倫泰成功說服了列寧,將3月8日設為蘇維埃的法定假日。自此,3月8日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婦女節。
但隨著蘇聯的加入,這個節日在西方人的眼裏逐漸有了社會主義的色彩,發展到了今天,這個冠以“國際”的節日實際上隻在曾有社會主義色彩的少數國家裏慶祝,除俄羅斯外,還有中國、保加利亞、阿爾巴利亞、越南、白俄羅斯、馬其頓共和國、哈薩克斯坦、塞爾維亞、蒙古等,戰前的烏克蘭也慶祝這個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