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2025 (3)
有詩雲:
心急加鞭恨坐騫,
韁提縱駕闖巔沿。
殫精力竭蹣跚蹄,
轉眼河東三十年。
日本稱“發展中國家”是“發展途上國”,作為經濟衰退途上國的日本就是“經濟衰退中國家”了。“豐富的衰退”。日本經濟加速衰退,長期陷入低迷。其最大原因就是市場的萎縮。人口超乎想像的減少,中高年人群市場少作為,不發達,平均公資三十年來不僅不升反而在下降。
日本許多企業經營者脫不了東洋“小家子”氣概之俗,吝嗇鬼的作為,低格局是永遠發不 了大財的平庸之輩。日本企業總覺得要“留一手”,“內部留保”(企業提留)無限擴大,寧願多上稅也不願擴大再生產,自覺非凡,高人一等,結果就是礙手礙腳,束手束腳,該出手時都不敢出“手”。一步棋錯步步步錯,一顆紐扣扣錯就一直扣下去,怎能不“滿盤皆輸”……
東瀛經濟,滿眼瘡痍。
長歎息以掩目兮,哀民眾甚多執迷!
平成不過三十一,令和幾載不危機?
心急加鞭恨馬慢,日本經濟陷入“不增長,任何刺激都沒用”的怪圈。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日本人的工資30年不漲,曾經讓日本人引為自豪的半導體、家電和汽車行業,先後也失去了優勢。日本經濟衰退嚴重:1995年,日本的GDP達到了5.4萬億美元,當時美國的GDP是7.64萬億美元,日本和美國的差距,隻有一步之遙,可到了2021 年,日本的GDP總量不僅沒增加,還下降到了5.1萬億美元,與此同時,美國的GDP總量卻達到了23.32萬億美元,是日本的4倍多。日本風光不再,經濟在持續的衰退中,盡管國內不缺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給政府提了各種各樣刺激經濟的建議,但一直收效甚微,日本經濟就好像一台生鏽了的發動機,完全充不進電,堪稱現代經濟學的意外。日本的經濟衰退體現在方方麵麵,以汽車產業為例,當今世界,各個國家都在大力研發新能源汽車,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零部件,鋰電池最早在日本完成工業化生產,日本擁有最多的動力電池技術專利,可結果是什麽呢,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爛,到現在,日本最大的汽車公司豐田和本田,不僅比不上美國的特斯拉,也早就被中國和韓國超越了。
像新能源一樣,日本擁有先發優勢,最終卻被人趕超,淪為差等生的行業還有很多,比如智能手機、半導體,甚至造船業,日本的競爭力日漸衰弱,市場份額不斷萎縮,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
高度経済衰退途上國,“豐富的衰退”
導致日本經濟長期不增長的最大原因之一是於日本企業的分配機製與企業“過剰內部留保”。公司賺走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部分紅利,沒有向勞動者分配,結果是工薪族的收入30年不漲,消費沒有動力,社會陷入低欲望,反過來又製約了經濟的發展。在國際上,日本企業的競爭能力並不弱,像豐田、鬆下等公司,都是全球知名的500強企業,日企的勞動生產率也不低,即便是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像索尼、豐田、鬆下這些日本企業,賺的錢也並不少,有的甚至創下了曆史最高利潤額。而這些企業賺錢了,企業家想的是怎麽樣把錢留存下來,並沒有分給企業的員工。這也不能怪這些企業家太摳門,上世紀90年代,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國內爆發經濟危機,很多企業家都嚐過苦頭,吃過虧,知道“廣積糧、高築牆”對一個企業來說有多麽重要,因此,在平常的年份當中,這些企業都會把絕大部分利潤留存下來,以備不時之需。正是靠著這一點,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當中,日本企業受到的衝擊並不大,很多企業靠著前幾年留存的利潤熬過了危機,展示出了頑強的生命力。
企業不想把錢分給員工的另一個原因,在於日本社會極低的崗位流動率。在中國想要找到一個一輩子隻在一家企業幹的人,是非常難的,跳槽、換行業對大多數工薪族來說,屬於常規操作,可在日本,就有很多人待在一家公司,一幹就是一輩子,經濟低迷導致崗位流動率極低,當員工非常穩定時,企業自然而然就不會想要提高員工待遇,想辦法激勵員工,因此,日本人早就習慣了收入不漲,就算是升了職,待遇可能也就是小幅提高。
企業把利潤大頭留存下來,看上去是保存了實力,增強了競爭力,可凡事都有兩麵性,久而久之,這麽做的弊端也非常明顯。
老百姓的收入不增加,就沒有消費欲望,整個日本社會毫無生氣,像一潭死水,沒有需求,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就賣不出去,經濟就發展不起來,日本政府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可按照日本的法律,政府不能幹涉企業的經營,政府對此沒有什麽好辦法,隻能吹吹風,至於聽不聽,主動權掌握在企業家的手裏。這些企業不到萬不得已,自然是不願意給員工漲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