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古今誡子

(2023-02-02 15:50:27) 下一個

  今誡子
  靜可修身,儉能養德。
  荏苒時光,人思變革。
  片草浮生,老催歲月。
  鳥蝶風花,塵緣定格。
  誌立初心,始終貫徹。
  並蓄兼容,治精勵學。
  綠水青山,心靈城廓。
  俯仰無虧,悠然自得。


  諸葛亮《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有道德修養的人,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誌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勤奮學習。如果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幹,不明確誌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誌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養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誌隨歲月逐漸消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隻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窮困的破舍裏,到時悔恨又怎麽來得及?
誡子書賞析
  這是諸葛亮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後世曆代學子修身立誌的名篇。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曆、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麵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誌,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誌,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誌就不能使學業成功。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這篇《誡子書》,還指明了立誌與學習的關係;不但講明了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麵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在這篇《誡子書》中,有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誌”;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誌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有簡約的力量。
  這篇文章短短幾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這些都是這篇文章的特出之處。

  “我們把你們想得太好了”(We think you too well),不是別人的錯,世上人,恨你有,笑你無,嫌你窮,怕你富,媚你勢,諂你權,溜你須的人有的是。
  鯤鵬淺灘之困,蒼龍折角之痛,河鯽聽不明白,與夏蟲語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在自私的人眼裏,順他的意便是對的;在有氣度的人眼裏,你錯都可以是對的,因為對錯都是他人的事。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微小幸福就在你的身邊,不攀比也就是天堂。要幸福,必須懂人性,不做爛好人,不要好心做壞事,謹言慎行,多做少賺或不賺不虧但可以幫助更多人的好事,這輩子要幫助一些懂感恩的好人,但現在是要先扛起屬於自己的責任,不依賴別人,也盡量不給親人添負擔,好事從身邊做起,多付出積好運,多看書長見識,人性太複雜了,穩中求進,慢慢變好,係統不夠完善,要找到屬於自己獨有的路,還要觀察總結,增加條件完善係統,成功不會一蹴而就,中間有波折和辛苦的付出,學會堅持。
  大智者必謙和,大善者必寬容;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計較。
  行走社會,迷茫不可避免,誘惑隨處可見。你要懂得在迷霧中撥雲見日,在亂象中抽絲剝繭,不宥於眼前的長短,亦不忘懷自己的初心。不一味索求,不依賴別人,時刻謹記: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
  我們終會懂得,人的成長,注定是一場孤獨的旅途。我們都要學會,在生命裏的那個寒冷的冬天,一個人孤獨的過冬。不奢求別人,不依賴別人,自己溫暖自己,自己之於自己,自己給自己力量和勇氣。我們都一樣,要學會承受生命的孤獨與無助,挺過去,才能看見美好和繁華。
  作家東野圭吾在《惡意》中寫道:“人性最大的惡,就是見不得別人好,你永遠不會知道那些在生活中看似跟你親密的人,會在背後對你抱有多大的惡意!”
等到你成長到一定程度,你會明白,在這個世界上,真正希望你過得好的,永遠隻有極少數人,對於更多的人來說,打聽你的事情,與你親近交好,不過隻是抱著各種目的。他們表麵上也許會礙於麵子,礙於關係對你客客氣氣,但是內心卻並不是真的想要幫助你,更不會因為你過得好而開心。
  曾經有人問,為什麽有些人變臉那麽快,剛剛還和你稱兄道弟,轉身就可能夠出賣你?其實,並不是他們變臉快,而是他們從頭至尾都沒有把你當兄弟。
  永遠,不要把一個人想的太好,更不要因為別人給你點小恩小惠,你就對別人掏心掏肺,毫無防備。這並不是鼓勵你變得有心計,而是保護你不受傷害,畢竟最複雜的是人性,最難猜的是人心。
  電視劇《琅琊榜》中有這麽一句經典台詞:“能夠背叛自己的都是最親近的人,敵人是永遠沒有背叛的機會的。”也許信任、真誠,是交友的前提,但是過度的信任和真誠卻會讓自己陷入一種最尷尬的境地。一個人可以對別人沒有壞心眼,但是也不要毫無城府,更不好對一個人好到毫無保留,因為,這個世界上除了自己,沒有誰是真的可以完全信賴。
  每個人,都有一套衡量他人的標準,基本都是用自身所定製的標尺來丈量一個人的好壞,對自己好,即所謂好人,損害到自己的利益,即為壞人。
  殊不知,哪有什麽真正的好壞,商場上有句話,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用在生活中,或許有些許片麵,但我們評定好人壞人的標準,除了用自身的標尺來衡量外,更應該客觀一些。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人生在世,不可能真正與他人孤立,終究是群居動物,不可脫離社會這個群體。因此關係,必將成為芸芸眾生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人和人之間,無不充斥的各種各樣的關係,親人、朋友、同學、同事、客戶、乃至路人。有人說,除了父母子女,任何關係都是需要等價交換的,其實父母子女之間,關係也是需要經營的,尤其是子女成年之後,這種關係不再是理所當然的索取。社會本就是一張關係網,而我們,是構成這張網的點,相互之間依托的事情,是構成這張網的千絲萬縷的線。人與人之間,不要把別人想得太好。誰都不欠你的,所以沒有誰有義務無條件地對你好。付出的時候,不要把回報的期望值定的太高,要以無心插柳的心態去付出,這樣,得到回報的時候,會有一點點的驚喜,一旦回報沒有得到預期的時候,也不至於太失望。任何一種關係,都是需要花費心思去經營的。人與人之間,也不要把別人想得太壞。以一種平常心去和人交往,多一份真誠,少一分算計。大家都是凡夫俗子,都不過是圖碎銀幾輛,來解千愁。
  人與人的交往中,確實免不了小人得誌,但更多的還是和平共處。我們帶著一顆誠摯之心去交往,別人也會以真心待我們。正所謂投桃報李,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個世界上,更多的還是這種持善念行正直的人。
  《千與千尋》中有句話說得好:“人們常常會欺騙你,是為了讓你明白,有時候,你唯一應該相信的人就是你自己。”
  習慣把別人想得太好,隻有兩個結果:賭贏了,他就是你生命裏最值得信賴的人;賭輸了,他就會成為你人生中最慘痛的教訓。所以這個世界上可靠,可信的人,隻有你自己!善良的你,不要輕易相信任何一個人,也不要高估了不跟別人的關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