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一剪梅(正體)
愛宕球場陰雨綿。
一組臨合,四客捶丸。
中秋日地少人歡。
明治令和,歐美頭瞻。
飛鳥奈良唐版翻。
顯貴達官,佩玉鳴鸞。
而今中日各低看。
恩典休忘,
飲水思源。 日本將農曆八月十五稱為“十五夜”,雖保留賞月習俗,但無法定節假日,多數人照常工作或上學。
唐代中秋習俗傳入日本後,平安時代(794-1192年)的貴族開始賞月。但明治維新後廢除農曆,改用陽曆,陰曆八月十五逐漸被遺忘。部分地區仍保留祭月活動,如使用“月見團子”作為供品。
傳統節日與現代消費文化結合,例如超市售賣月見團子等紀念品,但節日氛圍遠不及中國濃厚。
由於傳統文化的衰退,年輕人都不知道節日的來源和意義。
中秋節的核心意義在於家庭團圓、感恩豐收和文化傳承,以月圓象征人圓,承載著中華民族對親情、自然與傳統的深厚情感。
嫦娥奔月等傳說豐富節日內涵,圓月引發對生命與宇宙的思考。
中秋節(Mid-Autumn Festival),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亮節、拜月節、月娘節、團圓節、仲秋節、月夕等,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節日,時間為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起源於先秦,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正式定立於北宋,盛行於宋朝以後。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追月、乞月照月、紮燈籠、玩花燈、猜燈謎、樹中秋、舞火龍、燒塔、聽香、吃月餅、嗦田螺、食甜薯、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一剪梅
泡沫刺穿三十年,
民生凋敝,極右遮天。
早苗當選逆長安,
拜社崇洋,掐掃唐源。
天照大神重啟端。
神話多傳,無字聲篇。
城頭變換自民宣。
唱本騎看,早晩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