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上多有軍閥,是指在正常的國家體係內,由自成派係的軍人組成軍事集團,對國家地域劃分勢力範圍,使用軍事手段割據一方,並控製其割據地的行政,司法,教育,稅務等政府機構和所屬官員的任命。軍閥是國家中央政府和中央集權衰弱的產物。軍閥一般都無視中央政府的存在,有的甚至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其軍事集團隻服從於軍事首領,並不服從於中央政府。
中國曆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終結都出現過軍閥或是軍閥混戰,比較著名的有漢末三國、隋末唐初、殘唐五代、元末的軍閥混戰和民國初年的北洋軍閥中直係軍閥、皖係軍閥、奉係軍閥的相互混戰。軍閥可以指在中國曆史上出現過的諸侯、太守、刺史、節度使等等的地方政權,因日久滋養軍事勢力且因政治、政策或環境等因素考量而有所背棄中央政府,相當於近代所說的軍閥。正史中也可指“軍功”,指將領征戰所獲戰績。
日本是天皇與將軍,幕府統治下閥的社會,軍閥少卻有:黨閥、名閥、尊閥、榮閥、績閥、積閥、相閥、盛閥、汽閥、望閥、族閥、文閥、戰閥、慶閥、家閥、官閥、學閥、婚閥、華閥、功閥、前閥、閥閱、閥門、門閥、財閥、胄閥、簿閥、峻閥……。
日本是一個日本是講究門當戶對的社會、重視學曆的社會,沒有學曆在日本立足困難,混下去容易混上去很難。日本目前的人手不足問題多數是對不需要高等學曆的勞動力的需求,所以學曆不是太大的問題。2021學年度,日本的大學、本科、短期大學升學率為58.9%,高等教育機構(大學本科、短期大學、高等專門學校)升學率為83.8%。僅從這個數值來看的話,相當於大概有六成學生會選擇升學並獲得學位,有兩成左右的學生會選擇學習一門手藝且不取得學位。本科畢業是學士學位,短期大學是準學士學位,而高等專門學校畢業是不會有學曆和學位的。
在日本,把通過姻親關係結合起來的政治共同體,叫做“閨閥”,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裙帶關係。日本絕大多數的政治世家和大財閥家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在戰前,日本門第等級較為森嚴,皇族子女隻能和皇族子女成親。日本皇室史專家、靜岡福祉大學教授小田部雄次透露,“明治天皇和側室園祥子之間有四個女兒,因為沒有年齡合適的皇族子弟可以嫁,明治天皇不惜提拔一批新皇族,而竹田宮家就是後進皇族之一。”
到了1869年,日本將公家、諸侯等全部統一為“華族”。新誕生的特權階級“華族”,共有427家。1884年,日本又製定《華族令》,將華族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爵位,離天皇家血緣越近的,爵位越高。
但事實上,爵位不等同於財力。即便是最高位的公爵近衛家,在當時也是囊中羞澀。而在同一時期崛起的日本新興勢力——三井、住友、岩崎等大財閥家,則是地位不高,卻富可敵國。
沒錢的名門,就愛和有錢的新貴結親戚,雙方可以同時增大勢力。比如舊百三十銀行的創業人鬆本重太郎,是將明治維新的元勳、公爵鬆方正義的兒子虎吉收為養子,並且和鬆方家結成親家。因為有了這層關係,百三十銀行在瀕臨破產之際,順利拿到了政府貸款。日本皇室、華族和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幾大企業創始人之間,就靠這樣的養子關係和姻親關係,編織了一個巨大的權力網。這張權力網裏,還網羅了包括岸信介、三木武夫、大隈重信、近衛文麿、細川護熙等在內的,共26位日本首相。比如明仁天皇的堂弟迎娶的是日本第92屆首相麻生太郎的妹妹,麻生太郎是第45屆首相吉田茂的外孫,第70屆首相鈴木善幸的女婿,鈴木善幸的長子迎娶的是小川平吉的孫女,第87屆首相宮澤喜一是小川平吉的外孫,第33屆首相林銑十郎的女兒是小川平吉的外孫媳婦等,真是盤根錯節,牽一發而動全身。
不過作為閨閥的當事者,也有人認為這種關係並不能帶來實質的利益。日本奧運委員會(JOC)會長竹田恒和的長子、明治天皇的玄孫竹田恒泰就表示,“一定要說有什麽好處的話,就是想見一個人的時候,比較容易被引薦,可壞處也不少,比如你做出點兒成績來,就會被說成是‘還不是因為出身名門’,可你做不出成績來,又會被說成是‘名門出身怎麽還這樣’。我想,不光是舊皇族的子孫會有這樣的遭遇,就是財閥們的子孫想必也是一樣。”
和三菱集團創始人岩崎彌太郎、慶應大學創始人福澤諭吉都有親戚關係的原日本眾議院議員木內孝胤則稱:“從小家裏就經常收到政界集會的招待券,忘了是上初三還是高一,我拿著招待券去‘竹下登支持者會’混吃喝,看到田中角榮,感覺他挺威嚴的。中學我轉學進成蹊學園,大學讀得是慶應大學。直到去三菱銀行高田馬場分店上班前,我都沒意識過自己有什麽家庭背景。倒是工作後有上司問我,‘聽說你是岩崎家的親戚,’後來我就獲得了外派去倫敦分店的名額。”
雖然在三菱銀行做的順風順水,但木內最終還是舍棄不下做政治家的夢想,在2009年的選舉中,作為日本民主黨所屬黨員,首次當選眾議院議員。但由於反對民主黨政權的消費稅增稅決議,他在2012年退出了民主黨,目前是個無所屬的“浪人政治家”。有沒有後悔過離開岩崎家的勢力範圍,就不得而知了。
日本政治學家尾原宏之評論稱:“日本民主黨政權,從廣義上來講,是推翻閨閥的政權,隻是沒能堅持多久,政權就又回到了日本自民黨手裏。”看來,在掌控日本政壇的背後,依舊有“閨閥”在發揮著作用。
已故日本前首相小淵惠三在世時,就把女兒小淵優子帶在身邊言傳身教。小淵去世後,27歲的小淵優子接班當選為眾議員。而前自民黨幹事長安倍晉三在年輕時就擔任父親的秘書,隨父親出訪和參加各種政治活動。在日本國內有一種說法,議院選舉需要3"ban",即"地盤"(Jiban),"招牌"(Kanban)和"錢包"(Kaban)。在內閣改組或黨內職務分配這樣的關鍵時刻,一名黨內實權前輩的推薦比什麽都更有用。"雖然二戰後日本國內黨派很多,但一直沒有撼動自民黨一黨執政的地位。"南京大學社會學係教授龐紹堂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政壇"世襲"現象使日本國內的利益集團格局和運作體製保持了相對穩定,從某種意義上看,對日本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另一方麵,這也使日本政壇的關係過於複雜,使得政治和經濟改革舉步維艱。"世襲政治家"從小受到父輩影響,往往更容易偏向保守主義,更加堅持日本的傳統戰略。目前日本軍國主義的抬頭也許就證明了這一點。
中國大學眾多,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沒有學閥之爭。
但是前兩名清華北大是眾望所歸。但是清華北大哪個最好,哪個排名第一,爭議不斷。這兩所學校,無論考上那個,都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清華的學生多去企事業單位以及科研機構,北大的畢業生多進入黨政機關。想做科研去清華,想從政去北大。
日本的早慶戦早稻田大學與慶應義塾大學這兩所日本的頂尖私立大學並稱為“早慶”或“慶早”。兩校每年以棒球、賽艇、美式橄欖球等體育競賽為中心舉行的校際對抗賽,就是非常有名的“早慶戰”。
早稻田大學於1882年由明治維新時期開國元老之一,前內閣總理大臣大隈重信創立。建校精神為:“學問之獨立”、“學問之活用”及“成就模範之國民”。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196位,日本第9位。
同時,根據同公司發表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排名顯示,早稻田大學畢業生就業排名位列全球第34名,在亞洲區排行第8,在日本排行第2。
早大至今培養出眾多著名華裔校友:中華民國初年的政治家宋教仁、張善與、廖仲愷,以及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建人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皆是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前領導人江澤民、胡錦濤訪日時皆選擇早稻田大學作為唯一大學演講地點。
慶應義塾大學
慶應義塾大學的前身是福澤諭吉於1858年創立的“蘭學塾”。1868年遷入芝心錢座的有馬家別邸遺跡,正因當年是慶應4年所以從此改稱慶應義塾。而“義塾”為英國的“公學”(Public School)的翻譯語。
該校在2013大型跨國公司領導者畢業院校排行榜中名列全球第9位,在2015企業高管人才出身高等教育機構排行榜中名列全球第14位,2015全球最富創新力大學排行榜名列全球第58位。
日本上市公司社長有十分之一以上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因此慶應也有著“企業家搖籃”之稱。
作為日本最初舊製大學成立的國內最高峰的私立大學雙雄——早稲田大學、慶應義塾大學対比而出現了一個詞語:早慶。
早慶二校均為百年曆史的學校,同為世界名校的兩校百年來在各個方麵都進行著對比。其中包括每年都會有的,在體育競技上的多項對戰,這便是知名的日本大學聯盟對決——“早慶戰”。
“早慶戰”最早開始於1903年。這一年,剛剛成立棒球部1年的早稻田大學,向成立棒球部已將近20年的慶應送去了“挑戰書”。
雖然這場對決最終是慶應以11-9的比分取得勝利而收尾,但雙方都將對方視為了實力相當的對手,互相約定:自來年起,將早慶一戰變為定期賽。“早慶戰”也就由此拉開了序幕。
有意思的是,早大的學生對此稱呼“早慶戰”,而慶應義塾大學、或其學生、校友則會稱呼“慶早戰”來表明身份。
早慶戰發展到今天,早已成了早大和慶應兩校之間“相愛相殺”的終極體現。這也是東京六大學棒球聯賽中的重要賽程。
校歌和應援聲響起的一瞬間,席間對於學校的歸屬感和榮譽感將會達到頂峰,令人熱血沸騰。如果同學們將來考上了早大或者慶應,一定要親臨現場觀看一次早慶戰感受一下~它們在不同的領域各有所長,招收留學生的方式和考查重點也不盡相同,每年報考的留學生更是人數眾多,競爭十分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