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酒寄於情(3)

(2022-12-24 07:32:16) 下一個

  酒寄於情(3)
  世界上的酒有各式各樣的酒,中國的白酒;俄羅新的伏特加;日本的清酒;韓國的燒酒;蘇格蘭的威士忌;法國的香檳;西班牙的雪莉;葡萄牙的波特;德國的黑啤;墨西哥的龍舌蘭;希臘的茴香酒;加拿大的冰酒;匈牙利的托卡依;巴西的卡莎薩;秘魯的皮斯科。單現代中國的灑就有:茅台、五糧液、洋河大曲、瀘州老窖、汾酒、郎酒、古井貢酒、西鳳酒、董酒、劍南春……。
  情有各種各樣的情。
  人的一生與“情”字是分不開的,親情、愛情、友情,每一種情都讓人無法割舍。
  親情: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遊子吟》【唐】孟郊
  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愛情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擊鼓》【先秦】
  兄弟情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愛國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滿江紅》【宋】嶽飛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宋】文天祥
  思鄉情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唐】李白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離別情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唐】高適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追思情,相思情,師生情……還有豪情、俠情、人情、癡情、深情、真情、國情、一夜情……。
  曆史上有記載的“酒”都是很精典的。正如李白說“古來聖賢皆寂寞,惟
有飲者留其名。”他還記得“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
  恣歡謔。”的典故。説的是當年曹植當年設宴平樂觀,喝著名貴的酒縱情地歡樂。
  世界曆史的巨大轉變幾乎都與酒有關。遠的從春秋戰國每次改朝換代無不與酒有關。近一點的說《鴻門宴》上項羽如果不喝高了心也大了而藐視一切可能就沒有後來的劉邦天下數百年。桃源三結義因為有了酒歃血為盟,劉關張各因酒而死的都冤,整個三國時期可說起於酒也終於酒。
  世界曆史上從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到後來的英法戰爭,美國的南北戰爭都個有酒,乙醇,酒精的媒介改變了曆史……
  世界曆史有記載的酒豪數之不盡。酗酒減肥的威廉一世,征服者威廉的征服,對曆史影響最大的是使英國自羅馬帝國時代以來再次被卷入了歐洲中心地區的複雜關係中(此前征服英國的,不過是文明程度比英國還落後的諾斯人),由於英王在法國擁有領地,英法兩國王室成為一對剪不斷,理還亂的冤家,此後數百年中兩國的交流和碰撞成了西歐政治生活的主題之一。
  他晚年身材發胖,以酒代食。1087年7月,威廉一世在鎮壓長子反叛時落馬身受重傷(可能是酔酒);9月9日,威廉一世在魯昂St. Gervais女修道院駕崩。
  美國尤裏西斯·辛普森·格蘭特(英語:Ulysses Simpson Grant,1822年4月27日-1885年7月23日),美國軍事家、陸軍上將,第18任美國總統(1869年3月4日-1877年3月4日)。結束戰爭,毎日喝酒。以酒鬼著名。
  飲酒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曆史上許多的名人都嗜酒如命:一代儒學宗師孔子愛喝酒。孔子經常參加鄉鄰舉辦的酒宴,而且酒量很大。他曾說過:“夫酒無量不及亂。”意思就是說:孔子喝酒量很大(無量),但他絕對不會喝醉。平常人喝個幾杯可能就醉了,他卻可以無限量暢飲,還能後勁來之前克製好自己,可見是高手中的高手!
  李白的酒量其實是最差的!他經常喝醉,卻醉得肆意瀟灑,所以人們都稱之為“酒仙”。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隻有“詩仙”李白才能把愛酒形容得如此理直氣壯和氣勢磅礴。
  他最厲害之處在於喝醉就寫詩,寫得比喝醉前還好。有一次他在長安酒肆醉得稀裏糊塗,突然被皇帝召見入宮寫樂府新詞。
  魯迅也好酒,他的愛喝酒是出了名的。極其好飲,經常喝得酩酊大醉。魯迅愛酒,他很多朋友都知道,魯迅先生曾給許廣平的信中這樣寫道:在1925年的端午節下午,自己饞酒了,一個人就喝了6大杯燒酒,還有5碗的葡萄酒。在北京工作時,他的好友還會時不時會送他一些美酒,有魯迅家鄉的紹興酒,還有當時名氣大盛的汾酒。魯迅自稱,太高興和太憤懣時就喝酒,但顯然憤懣的時候多。因為很明顯,他的文章裏句裏行間時時燃燒著一種對黑暗世道的怒火。鬱達夫在1933年曾作詩贈與魯迅,其中兩句寫道:“醉眼朦朧上酒樓,彷徨呐喊兩悠悠。”
  周恩來
能喝酒,中共五大書記中,最能喝酒,當屬堪稱“千杯不醉”的周恩來。周恩來飲食簡單,唯一的喜好是喝點酒。因長期做統戰工作需要應酬,他酒量很大,且杯中酒從不摻水作假。與人碰杯時,總是麵帶微笑,友好地目視對方,但他從不勉強別人。如果客人不善飲酒,他總能諒解,說“能喝就喝,不能喝也沒有關係”。而他自己從不馬虎,如果“幹杯”的話由他自己說出口,就一定會喝完,絕不應付。據說,紅軍長征時期,周恩來曾用超過1兩的杯子喝下25杯茅台酒。1945年,為避免內戰國共兩黨在重慶舉行和平談判。在談判期間的一次宴會上,周恩來與毛澤東形影不離,代替毛澤東一杯接一杯酒地幹杯,擋回國民黨人士一圈又一圈的“攻勢”。周恩來酒酣之後愈顯神采奕奕,機敏過人又不乏誠懇,以至於一個在場的記者竟發出了“一個周恩來就打敗了整個國民黨”的由衷感慨。
  “小喝怡情,大喝傷身”,
  廣為人知的“劉伶醉酒”傳說中“一醉三年”的酒仙,“竹林七賢”之一,
此人容貌醜陋,五短身材。每次出門坐個鹿車,車上再放上酒就可以了,並且囑咐隨從:“我要是喝死了,你隨地把我埋了就行!”可想而知,劉伶是多麽癡迷於酒了。
  陶淵明是每飲必醉,還管不住自己的嘴,而且每醉都會作出不俗的詩文。而且醉倒後常對著同伴說:“我醉欲眠,卿可去!”然後就睡倒在石上。日複一日,石頭竟然凹陷下去,留下了痕跡。後來人們稱這塊石頭為 “醉石”。
  唐宋詩人之所以總是喜歡把酒言歡,有幾點原因。第一酒作為一種酒精的製成品,它對人具有一定的麻痹作用,可以讓人的神經感到更加的興奮,因此當這些詩人們喝了酒之後,他們的詩意就會大發,會臨場創作出許多優美的作品。第二,喝酒可以渲染當時一種熱鬧的氣氛,增加朋友之間的一種感情,酒就成為了一種必不可少的助興品。第三,這些詩人們通過喝酒可以表現出自己豪邁的氣概,表現出自己一種坦然的生活態度。因此,酒就成為了這些詩人之間必不可缺少的一種事物。
  喝酒不但是我們平常人所經曆的一種活動,同時在古代也是一些文人雅士們所喜好的,比如說詩仙李白,他就是喝酒的高手,比如說李白曾經寫過一首詩,名叫會須一飲三百杯,這句詩是多麽的狂放啊,也是寫的多麽的大氣啊。
  因此酒精就成為了這些詩人們的一個靈感源泉,不但是這些詩人們喜歡喝酒,連書法家,王羲之也喜歡喝酒,正因為王羲之曾經在與自己的夥伴聚會的過程中喝了少許的酒。在這種似醉非醉的精神狀態下,王羲之揮筆一書,寫成了流傳千古的《蘭亭集序》。可是當王羲之酒醒過後,他居然都不敢相信蘭亭集序是出自於自己的筆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酒精成就了王羲之的偉大。因此這些文人墨客們就更加的喜歡酒這種東西。
  據統計,唐朝二百八十九年,期間共產生詩人3000多人,詩作5萬餘首,形成了中華文學史上的一大瑰寶。
  帶酒的詩作中,李白有200餘首,杜甫300餘首,白居易就有500餘首。酒往往也成了詩人借以抒發胸懷、表達情感的最佳選擇了。
  《飲中八仙歌》:“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世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焦遂五鬥方卓然,高談雄辨驚四筵。”杜甫此詩將當時號稱“酒中八仙人”的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人從“飲酒”這個角度聯係在一起,用追敘的方式,洗煉的語言,人物速寫的筆法,構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圖。

  賀知章醉酒後騎馬,搖搖晃晃,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墜入井中,竟在井底睡著了。
  汝陽王李璡飲酒三鬥以後才去覲見天子。路上碰到裝載酒曲的車,酒味引得口水直流,為自己沒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遺憾。
  左相李適為每日之興起不惜花費萬錢,飲酒如長鯨吞吸百川之水。自稱舉杯豪飲是為了脫略政事,以便讓賢。
  崔宗之是一個瀟灑的美少年,舉杯飲酒時,常常傲視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樹臨風。
  蘇晉雖在佛前齋戒吃素,飲起酒來常把佛門戒律忘得幹幹淨淨。
  李白飲酒一鬥,立可賦詩百篇,他去長安街酒肆飲酒,常常醉眠於酒家。天子在湖池遊宴,召他為詩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稱是酒中之仙。
  張旭飲酒三杯,即揮毫作書,時人稱為草聖。他常不拘小節,在王公貴戚麵前脫帽露頂,揮筆疾書,若得神助,其書如雲煙之瀉於紙張。
  焦遂五杯酒下肚,才得精神振奮。在酒席上高談闊論,常常語驚四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