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老人的雅稱有很多:老蒼、花甲、古稀、耄、期頤、老宿、老父、老丈等。對老人的蔑稱也不少:老舍《龍須溝》“老梆子”老不死的,老妖精,老匹夫。 戲稱:老玩童,老怪物等。
日本的祖父母與“蔑稱”同音:擠一擠,把二把
在日本祖父祖母沒有“內外”之分、外祖父母都可一概稱為:“爺爺(Jiiji)”,“祖母(Baaba)”。沒有姥爺,姥姥這個“職稱”:姥爺是“擠一擠”;姥姥是“把二把”
中國將“祖父”,“祖母”與“外祖父”,“外祖母”嚴格區分,這也是和世界經濟發達國家尚未“接軌”的一個風俗習慣。
另一個稱呼是“舅舅”,“舅媽”和“伯父”,“伯母”,在日本都是一種稱呼:“伯父”(歐基桑),“伯母”(歐巴桑)。這是比父母年長的叫法。比父母年少的則是“叔父”(歐基桑),“叔母”(歐巴桑)。
當然有舊時代習慣的日本人還是有區別地稱呼。據統計,父親一方的祖父母中國叫“爺爺,奶奶”的,日本人稱“祖父”(歐基伊嬙),“祖母”(歐巴阿嬙)。母親方的“祖父(姥爺)”稱為“擠一擠”(Jiiji),“祖母”(姥姥)稱為“把二把”(Baaba)。這樣分開稱呼“擠一擠,“把二把””的家庭占總人口的32%。而對爺爺,奶奶稱“歐基伊桑”,“歐巴阿桑”的家庭占40%有區別……(略)
日本人稱呼自己孫子(孫女)不分“內外”都是“孫(Mago)”,也沒有“外孫兒”、“外孫女”的區別稱呼。不似中國那様厳格區別。同様“外祖父”、“外祖母”是不存在的,和歐美差不多。母親的母親英文中姥姥與奶奶稱呼無異都是grandmother,口語:grandma。在英文裏,爺爺和姥爺、奶奶和姥姥的叫法都是一樣的,都是 grandfather/ grandpa和 grandmother/ grandma.
Grandparents are the parents of a person's father or mother :paternal or maternal(祖父母是個人父親或母親的雙親:父係或母係)。一般場合下不作特別的區分,也不專門注釋是祖父母還是外祖父母。如果你想特指一位(外)祖父母,你可以說 maternal grandmother(外婆)或 maternal grandfather(外公)指代母親的父母,或者 paternal grandmother(奶奶),或 paternal grandfather(爺爺)指代父親的父母。
maternal grandfather 外公
maternal grandmother 外婆
paternal grandfather 爺爺
paternal grandmother 奶奶
中國標準漢語普通話稱毑母、毑父為姥姥、姥爺;稱祖母、祖父為奶奶、爺爺。
姥,本意母親或男性對愛人的尊稱,引申義,值得尊敬的女人的尊稱。又指,從母(姨媽),母之母(姥姥),母之從母(姨姥姥)。
“毛澤東”這個名字,是毛澤東的父母遵照毛氏族譜定下的規矩給他起的。毛氏族譜有文曰:“立顯榮朝士,文方運際祥,祖恩貽澤遠,世代永承昌。” 毛澤東一生10個孩子,健在的,隻剩下與楊開慧生的二兒子毛岸青與賀子珍生的三女兒李敏、與江青生的女兒李訥。賀子珍的女兒李敏,出生時身體很小,鄧穎超便叫她“嬌嬌”。賀嬌嬌在延安保育院度過嬰兒期,4歲被送往蘇聯,因此對父親十分陌生。而《我的父親毛澤東》這本書通過借她的口,為大家展示一個公眾場合以外的毛澤東,首度披露不為人知的故事。毛澤東沒有見過自己唯一的孫子毛新宇。據柳明回憶,邵華曾經對她說過,她不願意讓兒子進中南海,因為江青能夠幹出什麽事情誰也不知道。(偉人毛澤東的唯一嫡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研究員毛新宇少將,帶著妻子劉濱、兒子毛東東、女兒毛甜懿又一次回到長沙縣開慧鎮,祭掃奶奶楊開慧烈士,父母毛岸青、邵華,伯父毛岸英烈士的墓地,並參觀楊開慧故居。)
毛澤東父親毛貽昌,字順生是算盤高手。毛澤東出生於湖南韶山一個平凡而典型的農民家庭。父親毛貽昌,字順生,生於1870年10月15日,逝世於1920年1月23日;母親文素勤(根據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曆史檔案館保存的毛澤民代毛澤東填寫的《履曆表》,其真名是文素勤,而非此前所稱的“文其美”、“文七妹”),生於1867年2月12日,逝世於1919年10月5日。他們繼承了中國勞動人民的許多優秀品德,這些優秀品德,對早年毛澤東性格與觀念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毛澤東的父親毛貽昌,是舊中國一個既平凡又不平凡的農民,又是一個意誌堅強、精明能幹的嚴父。他的身上不僅集中了勞動人民的克勤克儉、刻苦耐勞等優秀品格,而且突出地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智慧和排除萬難、一往無前的精神。這些精神品質,無疑對少年毛澤東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但是,以往對毛貽昌的描述中,存有不客觀、不全麵的情況,一些人過多地強調了其“自私”、“刻薄”、“專斷”的一麵,而忽略了毛貽昌身上許多閃光的品質,比如勤勞、智慧等等。毛家祖上是貧農,隻是到1915至1918年間,才逐步走向富裕。這個變化與毛貽昌的勤儉持家、精明能幹是分不開的。為了使家業後繼有人,1910年秋,毛貽昌決定送毛澤東去湘潭一家米店當學徒,當時毛澤東愛國求學心切,敦請各位親戚和老師從中周旋力勸,毛貽昌最終同意毛澤東去湘鄉東山小學堂學習,毛澤東由此邁開了人生轉折的第一步。這表明毛貽昌並非一味專斷之人。又如,1917年之後的幾年中,毛家發生了一連串的事情:幾次被敗兵勒索,又遭強盜搶劫,妻子多年的病痛日益加劇。麵對這些,毛貽昌咬緊牙關,努力克服困難,繼續支撐家業,而且更加關心公益活動。1919年上半年,韶山嘴前的韶河上修築石拱橋,毛貽昌積極參加修橋義務勞動,並慷慨解囊捐獻。據“韶麓橋碑”記載,當年捐獻的7個集體和8位個人,共捐銀洋108元,一般人家捐一兩元,而毛貽昌捐了4元,居個人捐款的第三位。
毛澤東的母親文素勤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典型的賢妻良母。她勤勞儉樸,心地善良,性情溫厚,經常接濟鄉親。由於毛澤東寫過《祭母文》,以往關於這方麵的介紹也相對比較充分,此不贅述。
對少年毛澤東來說,父親給他以棱角和陽剛之氣,母親給他以謙和溫厚之情,為他日後成就偉業奠定了重要基礎。1993年春節,楊成武將軍在參觀毛澤東故居時,麵對毛澤東父母遺像,深有感慨地說:偉大的父母養育了偉大的毛澤東。總之,父母共同塑造了少年毛澤東的思想品格。因此,隻講他接受了母親的影響,而忽略父親的影響,顯然是不全麵的。
對於父母,毛澤東十分敬重。關於他敬重母親的史跡,已廣為人知,毛澤東曾在給同學鄒蘊真的信中說:世界上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損人的,可以損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親便屬於第三種人。
關於毛澤東與父親的關係,過去在一些人的描述中似乎隻有對立、對抗和鬥爭,少見融合和統一。事實並非如此。毛澤東雖對父親性格中的自私自利、武斷專行的一麵進行過鬥爭,但同時在生活中也充滿父子深情。在父親由於母親逝世而極度悲傷的日子裏,毛澤東請堂伯父毛福生作陪,將父親接到長沙,在自己身邊住了一段時間。在父親50虛歲生日之際,他特意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並請來幾位摯友,為父親祝壽。這天,他還同弟弟毛澤覃陪父親、伯父到照相館照了一張相,這也是他們父子留下的唯一一張合影。父親逝世時,毛澤東正帶領湖南驅張代表團在北京從事革命活動,未能回家奔喪。毛澤民最了解兄長對父親的深情,特請毛澤東的私塾老師毛麓鍾代毛澤東作泣父靈聯:“決不料一百有一旬,哭慈母又哭嚴君,血淚雖枯恩莫報;最難堪七朝連七夕,念長男更念季子,兒曹未集去何匆。”半年後,毛澤東在緊張的革命工作中擠出時間回到韶山,祭拜父親靈位,向毛澤民了解父親病情和喪事辦理詳情,並為自己沒能趕回盡到孝心而深感愧疚。
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回到闊別32年的故土。第二天一早,他來到父母墓前,神情肅穆,深鞠三躬,充滿深情地輕聲說:“前人辛苦,後人幸福。”下山後,在參觀父母生前住過的臥室時,他又對身邊人員說:“我父親得了傷寒病,母親頸上生了一個包,穿了一個眼,隻因為那個時候……如果是現在,他們都不會死的。”毛澤東對父母的敬重與懷念,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