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司馬懿對陣諸葛亮

(2022-11-03 19:59:02) 下一個

  諸葛孔明,瀟灑縱橫
  司馬仲達,心狠手辣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裏(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漢室被曹氏所控製,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後,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於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後,司馬懿遭到曹爽排擠,升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製京都洛陽。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變。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宣文。其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諡司馬懿為宣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司馬懿入襄平城(即今之遼寧遼陽)後,高舉屠刀,“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晉書》)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魏明帝曹叡命司馬懿駐紮宛城,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蜀將孟達降魏時,魏待其甚厚,司馬懿認為他言行傾巧,不可信任。但曹叡不聽,任命孟達領新城(今湖北省房縣)太守。曹丕死後,孟達失寵,蜀丞相諸葛亮即暗中與之通信,圖謀叛魏。諸葛亮恐他言行反複無常,想促他速叛,知魏興太守申儀和他有矛盾,便派郭模到申儀處詐降,有意泄露其事。孟達聞此泄露,準備馬上起兵。申儀將此事密告司馬懿後,司馬懿怕他突然發難,給他去信,詳為慰解。孟達得信大喜,但是猶豫不決。司馬懿則暗中率軍進討,諸將見孟達與吳蜀交接,勸司馬懿先觀而後動。司馬懿說:“孟達沒有信義,應當趁他沒有決定而及時平定他。”司馬懿親自率軍日夜兼程前去討伐孟達,八天抵達新城城下。吳、蜀派出援兵解救孟達,被司馬懿部攔阻於西城的安橋、木蘭塞等地。
  此前,諸葛亮曾告誡孟達加緊防範,孟達寫信給諸葛亮認為:“宛城和洛陽相距八百裏,離我處一千二百裏,上表給天子,來回路程,少需一個月,那時我的城池已修固,諸軍都作好了準備。我駐紮的地形深險,司馬懿必不會親自來,其他部將來,則不足為患”。而司馬懿先斬後奏,僅八日就兵臨城下,孟達又寫信給諸葛亮,驚歎:“我想要舉事,而司馬懿八日就兵臨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今湖北省竹山縣西南)三麵環水,孟達在城外樹立木柵,加固城防。司馬懿揮師渡水,毀其木柵,直逼城下。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馬懿兵分八路攻城,僅十六天,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魏軍入城,擒斬孟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司馬懿回軍,仍駐宛城,獎勸農桑,禁止浪費。南方吏民心悅誠服。
  起初,申儀久在魏興郡,專威弄權,擅自借皇帝名義刻製印信,私相授予。孟達被殺之後,申儀自生疑慮。當時各郡郡守見司馬懿克敵製勝,紛紛奉禮祝賀。司馬懿聽之任之,並讓人向申儀暗示。申儀隻好前來祝賀。司馬懿乘機將他收捕,送往京師。司馬懿又將孟達餘眾七千餘家遷往幽州。不久蜀將姚靜、鄭他等率其部屬七千餘人來降。當時邊郡新附,戶口不實。朝廷想加以核實,請司馬懿進京,征詢他的意見。司馬懿認為:“叛賊以嚴苛的法令約束部下,所以被部下遺棄。應該以寬和待他們,那就會自然安樂”。
  曹叡又問他吳、蜀都該討伐,應該先從何處著手?司馬懿回答說:“吳國認為我們北兵不習慣水戰,所以才敢散居東關。隻要攻打敵軍,一定要扼住敵軍的咽喉而撞擊他們的心髒,而夏口、東關就是吳軍的心喉。如果在陸上以軍攻打皖城,因孫權的兵馬東下,派水師攻向夏口,乘其虛而擊之,一定能大破吳軍。”曹叡對他的看法深以為然,再次命司馬懿屯兵宛城備戰。八月,大司馬曹休不依計劃,逕下皖城深入敵境接應詐降的吳將周魴,在石亭被陸遜伏擊,大敗,曹休病死。
  平定遼東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公孫度占據遼東。這個割據勢力對曹魏一直時叛時降,保持著半獨立的地位。公孫淵繼為遼東太守後,對魏更加不遜。魏明帝震怒,派荊州刺史毌丘儉出任幽州刺史,時遼水大漲,毌丘儉不利而還。毌丘儉討伐受阻,使公孫淵更加得意。景初元年(237年),原魏遼東太守公孫淵背叛魏國,自立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今遼寧遼陽)。公孫淵遣使南通孫權,封拜邊民,誘呼鮮卑,侵擾北方。
  景初二年(238年)當年正月,司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從京師出發,經孤竹,越碣石,六月,進至遼水。公孫淵急令大將軍卑衍、楊祚等人率步騎數萬,依遼水圍塹20餘裏,堅壁高壘,阻擊魏軍。司馬懿采用聲東擊西之計,先在南線多張旗幟,佯攻圍塹,吸引敵軍主力,而以主力隱蔽渡過遼水,逼進敵軍的襄平本營,部將不解問其原因。司馬懿說:“敵人堅營高壘,就是想讓我們兵疲糧盡,若攻城,正中其計。古人曰,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現在他們大軍在此,老巢卻空。我直指襄平,敵軍必懼,懼而求戰,破之必矣”。接著整頓陣列前進,敵軍果然出來截擊。司馬懿對諸將說:“我之所以不攻其營,正是要等現在的局麵。”於是指揮魏軍痛擊,三戰皆捷,遂乘勝進圍襄平。
  當初公孫淵聞魏軍來攻,求救於孫權,孫權也出兵為其聲援,並給公孫淵寫信:“司馬懿善用兵所向無前,深深為賢弟感到擔憂啊。”適逢連降大雨,遼水暴漲,平地數尺,魏軍恐懼,諸將思欲遷營。司馬懿下令有敢言遷營者斬,都督令史張靜違令被斬,軍心始安。公孫淵軍乘雨出城,打柴牧馬,安然自若。魏將領請求出擊,司馬懿不允。司馬陳圭曰問司馬懿:“當年攻上庸,八路並進,晝夜不停,故能在一旬半時間裏,攻下堅城,殺了孟達。這次遠道而來,為什麽行動卻更加緩慢?”司馬懿說:“當年孟達軍隊少而糧食能支持一年,我們的軍隊是孟達的四倍,糧食卻不足一月,以一月糧的軍隊對付有一年糧的軍隊,怎能不速戰速決?以四攻一,即使一半人傷亡,也是可行的,當時不計死傷,正是要為有限的糧草爭取時間。而今敵兵多我軍少,敵糧少我糧多,又遇大雨,想速戰也不可能。從出兵開始,我就不擔心敵人來進攻,而是怕他們會逃跑。如今敵軍糧草將盡,我軍包圍尚未合攏,若現在搶掠牛馬,會逼他們逃走。兵者詭道,善因事變。他們憑借人多和大水,雖然饑困,也不肯就擒。這時候更當穩住對方,不能為得小利而把敵人嚇跑。”司馬懿將計就計,故意示弱。朝廷聽說雨大敵強,不少人請求召還司馬懿。魏明帝卻說:“司馬懿臨危製變,生擒公孫淵指日可待。”
月餘,雨停,水漸退去。魏軍完成對襄平的包圍,晝夜強攻。城內糧盡,死者甚多,其將楊祚等降。八月,公孫淵派相國王建、禦史大夫柳甫請求解圍,司馬懿斬殺使者,發布檄文嚴責。公孫淵又派侍中衛演來請求定日期送人質,司馬懿拒絕人質。公孫淵欲從城南突圍,司馬懿縱兵擊破其軍,公孫淵戰死在梁水邊上。入城後,司馬懿下令屠殺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屍體,築造京觀。而後他又把公孫淵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斬首,殺死將軍畢盛等二千多人,收編百姓四萬戶。
  司馬懿釋放了當年被公孫淵篡奪官位的公孫恭,又為被公孫淵迫害的綸直、賈範等人修了墳墓,表彰他們的後代。下令說:“古代討伐一個國家,僅殺其中頑固凶惡的人而已。各位被公孫淵所連累的人,全部寬恕。中原人願意返回故鄉的,各隨己願。”當時司馬懿軍中有的士兵衣單寒冷,請求發給短襖,司馬懿不給,表示“襦者官物,人臣無私施也”。於是上奏朝廷,把一千多名六十歲以上的士兵解除兵役,送返回鄉。在原定一年的期限內,勝利班師。魏明帝派使者到薊去犒勞部隊,增司馬懿食昆陽縣,前後共二縣。曹魏數十年來遼東問題終於徹底解決。
  青龍二年(234年)二月,蜀相諸葛亮率軍十萬出斜穀伐魏。四月,諸葛亮至郿縣(今陝西省寶雞市),進駐渭水之南。司馬懿率軍渡渭水,背水築壘阻擊。諸將想在渭北與諸葛亮隔水相持,司馬懿說:“百姓積聚的糧秣財物都在渭南,這是必爭之地。”遂渡渭水背水紮營。
  當時,司馬懿屯兵渭南,郭淮估計諸葛亮一定會爭奪北原,主張先去占領北原,郭淮說:“如果諸葛亮跨過渭水登上北原,就可以連兵北山,斷絕隴道,震懾我朝臣民和胡人,此乃國家安危之大患。”很多人不以為然,但司馬懿認為如此,讓郭淮屯兵北原。不久,諸葛亮率大軍西行,諸將都認為諸葛亮想攻西圍。郭淮則認為,諸葛亮虛張聲勢是要讓魏軍大舉回應,而他的目標是陽遂。夜裏,蜀軍果然進攻陽遂,因城中早有防備,諸葛亮沒能成功。五月,十萬吳軍攻魏,配合蜀軍作戰,被滿寵所拒。七月,魏明帝曹叡率兵親征,吳軍撤兵。群臣認為司馬懿正還在西邊和諸葛亮重兵對峙,車駕可西幸長安,魏明帝則說:“孫權大軍已經撤回,諸葛亮孤軍無援、難成氣候,大將軍司馬懿足以抵擋,我沒有什麽憂慮了。”諸葛亮東進的道路受阻於司馬懿,從渭水前進,又有郭淮阻擋,於是移軍攻取大散關、隴城等地,回師進攻司馬懿。
  八月,司馬懿以“堅壁拒守,以逸待勞”的指示,與諸葛亮相持百餘日。諸葛亮數次挑戰,司馬懿均堅壁不出,以待其變。諸葛亮便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婦人的服裝,欲激司馬懿出戰,司馬懿仍不出戰。為平息部屬不滿情緒,司馬懿故意裝怒,上表請戰。曹叡不許,並派骨鯁之臣辛毗[pí]杖節來做司馬懿的軍師,以節製他的行動。諸葛亮一來挑戰,司馬懿就要帶兵出擊,辛毗杖節立於軍門,司馬懿便不出兵。蜀將薑維就對諸葛亮說:“辛毗杖節而至,司馬懿不會出戰了。”諸葛亮則說:“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製吾,豈千裏而請戰邪!”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長久屯駐之準備。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也來信問前線軍情,司馬懿回信說:“亮誌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不久,諸葛亮遣使求戰,司馬懿不談軍事,問使者:“諸葛公起居飲食如何,一頓能吃多少米?”使者說:“三四升。”然後對問政事,使者說:“打二十軍棍以上的處罰,都是諸葛公自己閱批。”經過一番不經意的詢問,司馬懿對人說:“諸葛亮將要死了。”果然,諸葛亮於當月病故於五丈原軍中。蜀將秘不發喪,整軍後退。當地百姓跑來報告,司馬懿派兵追擊,蜀將楊儀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窮寇莫追’收軍退回。當時有人傳:“死諸葛走生仲達”,司馬懿聽到笑說:“這是因為我長於預測活人的事,不長於預測人的生死啊。”第二天,司馬懿到諸葛亮營壘巡視,並讚諸葛亮“天下奇才也”。青龍二年(234年)八月,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寶雞岐山境內),享年五十四歲。曆時七年的諸葛亮北伐至此結束。蜀漢將領楊儀、魏延在撤軍後爭權,楊儀殺死魏延。司馬懿想乘機攻蜀,魏明帝未準,作罷。
  青龍三年(235年),司馬懿升任太尉,累增封邑。蜀將馬岱入境侵擾,司馬懿派牛金迎擊,斬蜀軍千餘人。武都氐王苻雙和強端率領其屬下六千餘人來降。

  《三國演義》作為小說,與正史有些出入,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的評論:“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然而根據《三國誌》,“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確有其事,“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也有案可稽。正如他自己在《後出師表》中所言,“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先帝的囑托和自己的理想熬幹了最後一滴心血,雖死猶榮。《三國演義》中的解釋充滿了神秘色彩,即“將星欲墜,陽壽將終”。小說中的天象之說自不可取,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積勞成疾,也就是累死的。

  毛澤東:①其始誤於隆中對,千裏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②共產黨就是以諸葛孔明的辦法辦事。那就是“言忠信,行篤敬,開誠心,布公道,集眾思,廣眾益”。
  周恩來:①武侯治蜀,黔首以其誠而守其法。化幹戈為玉帛,孔子折衝齊魯。反內犯為羅拜,子儀心服回紇。王陽明誠格蠻苗,華盛頓德感民眾。是誠也,大之垂舉後世,小之造福一身。②諸葛亮是君子又是大丈夫。羽扇綸巾、寧靜淡泊、以德服眾,鑄就了諸葛亮的君子人格;而叱吒風雲之氣、堅忍不拔之操,乃是諸葛亮之所以為大丈夫的表征。

  《前出師表》,是中國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亮寫給後主的一篇表。當時為建興五年(227年),蜀漢已從劉備殂亡的震蕩中恢複過來,外結孫吳,內定南中,勵清吏政,兵精糧足;諸葛亮認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實現劉備匡複漢室。表文表達了作者審慎勤懇、以伐魏興漢為己任的忠貞之誌和誨誡後主不忘先帝遺願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摯,文筆酣暢,是古代散文中的傑出作品。
  《後出師表》,是蜀建興六年(228年)十一月諸葛亮二次伐魏前給蜀後主上的表章,為了與建興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區別,後人題曰《後出師表》,此表始見於《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裴鬆之注引習鑿齒《漢晉春秋》,習氏謂“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默記”。於是,自清代始,出現了關於此表真偽問題的爭辯,至今莫訣。
  《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後世曆代學子修身立誌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切。後人留存有多篇《誡子書》。
  除上述作品外,諸葛亮還有《草廬對》《誡外甥書》《將苑》(又名《心書》)《便宜十六策》等著作。諸葛亮的著作編成《諸葛亮集》,又名《諸葛氏集》。

 粵來粵多的“仔”。廣東方言的“仔”有多少?沒有人説得清楚,隻能説是隨時代推移會越來越多。
  廣東方言,一般指廣東境內的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被視為廣東省內影響較大的漢語方言。使用人口較少的漢語方言有粵北土話、軍話、舊時正話等。  廣東還有約不到1%的人口使用少數民族語言,如屬於苗瑤語族的瑤(勉)語支的瑤語、屬於壯侗語族壯傣語支的壯語。在懷集、封開兩縣,有20萬人左右使用一種被稱為“標話”的語言,雖然深受漢語影響,但主要特點近於壯侗語族。廣東佘族人口不足1萬,除博羅一帶佘語屬於苗瑤語族外,其他各地的佘話基本上是漢化的語言,以客家方言為主體,夾雜其他方言成分,也有一些佘語的成分。粵方言(包括能古話) 又稱作廣東話、廣府話,俗稱白話,海外稱唐話, 族的聲調語言,中國漢語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漢族廣府民係的母語。閩方言(包括潮州話、雷州話、福佬話、學佬話、海話、隆都話等) 閩方言是以地域劃分的語言稱謂,並非語言學分類,實際上閩方言所指代的閩北話、閩南話、閩東話、閩中話、莆仙話五種漢語方言在語言學上各自獨立。客家方言(包括涯話) 客家方言是漢族客家民係使用的主要語言 ,是漢語七大方言之一。
  廣東方言的“仔”知多少?
  如公知的:蠢仔,傻仔,阿仔,乖仔,衰仔…
  小東西:雞仔,狗仔,棍仔……
  表示親昵的晚輩同輩:明仔,強仔,tony仔…
  女性:女仔,妹仔……
  跟班,打手:馬仔,沙琪瑪
  X條仔(X的男朋友)
  幼兒:細蚊仔,小童孩:細路仔
  非本省人:外省仔
  大臉仔,
  傻傻的:懵仔,蠢仔,傻仔,戇居仔,腎仔
  聰明的人:叻仔,有錢人:醒目仔
  招積仔,得瑟浮誇:鳩屎仔,
  叉燒仔,S飛仔,bf仔,撲街仔,打靶仔,
  世界上有精仔,有懵仔,有叻仔,散仔賭仔重有戇居仔,有衰仔有好仔反骨仔,遊艇仔,鹹濕仔.......。
  廣東人稱男人種類
  靚仔
  打工仔:在外打工者
  敗家仔:好吃懶做的人
  Poor Guy仔:窮困潦倒沒錢的
  肥仔:肥胖者
  排骨仔:細瘦者
  薯仔:不開竅的人
  懵仔:傻兮兮的人
  反骨仔:背叛兄弟的人
  二五仔:背叛人的人
  細紋仔:小孩子
  古惑仔:小混混
  青頭仔:沒開光者
  ......特別是“古惑仔”,在廣東和香港那邊比較流行,就是指小混混、痞子、茬子、流氓、矮倮子;粵語本意是指狡猾精明,後來引申為對具有某類怪異行為的青少年的稱謂。最有影響力的是古惑仔來自一部香港漫畫改編的《古惑仔》係列電影而走紅的,繼而古惑文化在年輕人中迅速的流行起來。

  背信棄義,忘恩負義,始亂終棄
  1、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眾人隻知其忍辱負重,卻少人知其忘恩負義。吳王國攻越國,勾踐為保國家,為夫差做努力,後得範蠡計謀返國,在範蠡與文仲的輔佐下,十年生計,十年教訓,終大敗吳王國。
  而吳王國覆滅之際,也是範蠡看透了勾踐之時,臨走留書於文仲,說“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相信這十二個字大家都眼熟吧,隻是少有人知道這十二個字最早是用在勾踐身上的吧。
  可惜文仲並不相信,他沒有相信自己兢兢業業,鞠躬盡瘁的君王會背信於自己,直到一日勾踐送伍子胥自盡的劍給文仲,質問其說“你有七個滅人國家的方法,隻用了三個滅掉吳王國,剩下四個準備用給誰?”文仲最終自盡。相信如果範蠡沒有先見之明,下場不會好到哪裏。
  想想當初,勾踐落魄至馬夫田地,越國人才凋零,這種時候有才信主,為其鞠躬盡瘁,何等大義?勾踐都可以毫無顧忌的滅殺,此之為真正的忘恩負義,背信棄義。
  2、朱元璋
  在當上皇帝後,大量分封自己的兒子為王,他生性多疑,對一些功臣總是實行一種白色恐怖統治,加強特務機構,許多臣子都沒有落得個好結果。
  由於擔心一些臣子功高蓋主,他便找一些理由將他們的權利架空,甚至是將其隨意以一個理由處死,以恐夜長夢多,例如徐達、常遇春等就是這樣冤死的。所以這樣看來,朱元璋應該算是個背信棄義的人。
  3、蔣介石
  1908年21歲的蔣介石赴日本,並加入了同盟會,並結識孫中山,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隨孫中山並一步步取得了了孫中山的信任。
  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卻突然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四一二”“七一五”政變。在上海等地,大量抓捕並屠殺共產黨人。吧子彈無情的射向了他的朋友,把火炮無義的開向了他的恩人。
  最總導致了國民大革命的失敗。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蔣介石的背信棄義,過河拆橋。作為一個政治領導卻做出這樣的事,實難為人們所接受。
  4、鄭厲公
  春秋時期,鄭子十四年,隨鄭厲公逃亡的人,引誘劫持了鄭國的大夫甫瑕,威脅甫瑕必須幫助鄭厲公重登王位,否則就殺死他。
  在威逼利誘之下,甫瑕屈服了,對厲公說:“放了我,我替你殺死鄭子,迎你複位。”厲公和甫瑕盟誓後,就放了他。不久,甫瑕采取行動,成功殺死了國君鄭子和他的兩個兒子;迎回鄭厲公,幫助厲公回朝複位。
  當厲公坐穩國王寶座後,原形畢露,對甫瑕說:“你侍奉國君有二心。”就殺死了他。甫瑕追悔莫及,臨死前對人說:“厚德沒有報答,的確應該如此。”
  5、劉備
  曹操派他打袁術,他要糧要兵,出去之後殺到下邳,殺了曹操手下的徐州刺史車胄,占了徐州。後來投靠劉表,劉表死後,他擁立劉琦,實為傀儡,得了劉琦的地盤和人馬。
其後聯吳抗曹又從孫權手中借的荊州江陵(南郡),占據荊州五郡,一直沒還,最後還是孫權派呂蒙陸遜偷襲關羽自己搶回去的。最後入蜀,號稱幫劉璋對抗曹操,張魯,結果鳩占鵲巢,奪了蜀地。

  《諫逐客書》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繆公求士,西取由餘於戎,東得百裏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裏,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製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眾,使之西麵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範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製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譯文:我聽說官吏在商議驅逐客卿這件事,私下裏認為是錯誤的。
  從前秦穆公尋求賢士,西邊從西戎取得由餘,東邊從宛地得到百裏奚,又從宋國迎來蹇叔,還從晉國招來丕豹、公孫支。這五位賢人,不生在秦國,而秦穆公重用他們,吞並國家二十多個,於是稱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風易俗,人民因此殷實,國家因此富強,百姓樂意為國效力,諸侯親附歸服,戰勝楚國、魏國的軍隊,攻取土地上千裏,至今政治安定,國力強盛。秦惠王采納張儀的計策,攻下三川地區,西進兼並巴、蜀兩國,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漢中,席卷九夷各部,控製鄢、郢之地,東麵占據成皋天險,割取肥田沃土,於是拆散六國的合縱同盟,使他們朝西事奉秦國,功烈延續到今天。昭王得到範雎,廢黜穰侯,驅逐華陽君,加強·鞏固了王室的權力,堵塞了權貴壟斷政治的局麵,蠶食諸侯領土,使秦國成就帝王大業。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勞。由此看來,客卿哪有什麽對不住秦國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絕遠客而不予接納,疏遠賢士而不加任用,這就會使國家沒有豐厚的實力,而讓秦國沒有強大的名聲了。陛下羅致昆山的美玉,宮中有隨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飾上綴著光如明月的寶珠,身上佩帶著太阿寶劍,乘坐的是名貴的纖離馬,樹立的是以翠鳳羽毛為飾的旗子,陳設的是蒙著靈鼉之皮的好鼓。這些寶貴之物,沒有一種是秦國產的,而陛下卻很喜歡它們,這是為什麽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國出產的才許可采用,那麽這種夜光寶玉,決不會成為秦廷的裝飾;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會成為陛下的玩好之物;鄭、衛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會填滿陛下的後宮;北方的名驥良馬,決不會充實到陛下的馬房;江南的金錫不會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會作為彩飾。用以裝飾後宮、廣充侍妾、爽心快意、悅入耳目的所有這些都要是秦國生長、生產的然後才可用的話,那麽點綴有珠寶的簪子,耳上的玉墜,絲織的衣服,錦繡的裝飾,就都不會進獻到陛下麵前;那些閑雅變化而能隨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麗,也不會立於陛下的身旁。那敲擊瓦器,拍髀彈箏,烏烏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確真是秦國的地道音樂了;那鄭、衛桑間的歌聲,《韶虞》《武象》等樂曲,可算是外國的音樂了。如今陛下卻拋棄了秦國地道的敲擊瓦器的音樂,而取用鄭、衛淫靡悅耳之音,不要秦箏而要《韶虞》,這是為什麽呢?難道不是因為外國音樂可以快意,可以滿足耳目官能的需要麽?可陛下對用人卻不是這樣,不問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國的就要離開,凡是客卿都要驅逐。這樣做就說明,陛下所看重的,隻在珠玉聲色方麵;而所輕視的,卻是人民士眾。這不是能用來駕馭天下,製服諸侯的方法啊!
  我聽說田地廣就糧食多,國家大就人口眾,武器精良將士就驍勇。因此,泰山不拒絕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棄細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誌建立王業的人不嫌棄民眾,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東西南北,百姓不論異國它邦,那樣便會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賜福運,這就是五帝、三王無可匹敵的緣故。拋棄百姓使之去幫助敵國,拒絕賓客使之去事奉諸侯,使天下的賢士退卻而不敢西進,裹足止步不入秦國,這就叫做“借武器給敵寇,送糧食給盜賊”啊。
  物品中不出產在秦國,而寶貴的卻很多;賢士中不出生於秦,願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驅逐賓客來資助敵國,減損百姓來充實對手,內部自己造成空虛而外部在諸侯中構築怨恨,那要謀求國家沒有危難,是不可能的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