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2025 (3)
中秋十五月,寒露十三夜
2022年的“寒露”這天(十月八日)恰好是日本的“十三夜”(農曆九月十三),按中國農曆表是十月八日是農曆九月十三。
寒露是幹支曆酉月的結束以及戌月的起始。夜晚,仰望星空,會發現代表盛夏的“大火星”(心宿二)已西沉。寒露後,太陽高度繼續降低,氣溫逐漸下降。寒露與白露節氣時相比氣溫下降了很多,寒生露凝,因而稱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此時氣溫較“白露”時更低,露水更多,晝夜帶寒意。古來日本與中國的寒露相同。而“十三夜”則是日本“土生土長”的。中秋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在平安時期由中國傳入日本,日本人獨創出一自己的節日“九月十三的月亮”。
平安時期日本醍醐天皇(公元885年至930年)在九月十三這晚賞月為起源,又有人說是起源於宇多天皇(公元867年至931年),依照中國的八月十五之夜宴賞月吃月餅,而日本的“十三夜”則與十五對應要求吃豆類。故“十三夜”又稱“豆名月”,“粟名月”,“後之月”。十五之月與十三之月在日本稱為“二夜之月”。八月十五將收獲的芋頭供奉月神,故名為“芋名月”,而九月十三正是栗子與大豆的收獲季節,故十三夜便是“栗名月”,“豆名月”。
在中國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此時,北方地區已呈深秋景象,天氣日漸寒涼,鴻雁隊列大舉南遷,雀鳥都不見了,各色各樣的菊花普遍開放(日本:初侯,鴻雁來賓;次候,雀入大水為蛤;末候,蟋蟀在戶,菊有黃華)。
也許因為寒露和十三夜接近讓文人感慨思緒萬端,思緒活躍,激情衝動,創作感強引來更多的關注與深思。中國和日本的偉大文學家都有《十三夜》為題名的小說發表。
最早有日本明治時期的女作家通口一葉的《十三夜》問世。
後來有中國抗戰時期青年作家鬱達夫的《十三夜》短篇小說發表。同一個《十三夜》所講述的思想完全不一樣。
樋口一葉的短編小説《十三夜》,1895年(明治28年)12月『文芸倶楽部』閨秀小説號發表。樋口一葉是日本文壇閃亮的彗星,享年廿四。她的肖像被印在2004年新版五千元日幣上,可見地位之崇高。她的小說多取材於其居住的東京半下流社會,筆致細膩綿密,對世態百相刻畫入微,陋巷中的庶民眾生、男女歡愁莫不躍然紙上。日本女小說家、歌人。本名夏。生於東京,師從半井桃水,因患肺病早逝。以描寫女性生活的短篇小說名世,被譽為“古日本最後的女性”。《十三夜》被譽為古日本女性文學之絕唱,最具古典情懷的近世作品。樋口一葉可能是日本文學史上最短壽的知名作家,但她寄居東京都市的一隅,冷眼看盡世態,將眾生的歡愁化為筆底的人物言行,撰述唯恐不及似的與生命競走。一葉兼具傳統文學的修養與近代文學的表現。評論家稱她為:“古日本最後的女性”,確實是有其道理的。
鬱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鬱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學日本,畢業於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名古屋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
鬱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在文學創作的同時,還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後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其文學代表作有《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懷魯迅》等。
1945年9月17日,鬱達夫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島叢林。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鬱達夫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證書。
鬱達夫的《十三夜》很有古代筆記小說的風味,有離奇的鬼魅、死亡,但實質上仍擁有作者日本留學歸來時期的自傳性質,但作者將這些對他人生有重大影響的事件、要素放在一個很隱蔽的位置,日本軍國主義對杭州、作者三人過去和現在的影響提及甚少且集中在個別字眼和詞匯上:都在日本留學、日本美術界、陸軍監獄、日本領事館、示威運動、日本帝國主義壓迫(傳統小說中的春秋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