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知高球碼尺,難辨好處便宜!

(2022-09-28 17:37:28) 下一個

  不知高球碼尺,難辨好處便宜!英寸——在荷蘭語中的本意是大拇指,一英寸就是指甲底部普通人拇指的寬度。當然人的大拇指的寬度也是長短不一的。14世紀時,英皇愛德華二世頒布了“標準合法英寸”。其規定為:從大麥穗中間選擇三粒最大的麥粒並依次排成一行的長度就是一英寸。英寸(吋)是使用於聯合王國(UK,即英國(英聯邦)及其前殖民地的長度單位,一般為1in=2.54cm,在英製裏,12英寸為1英尺,36英寸為1碼。(inch,縮寫為in.)
  英尺——在英語國家中,古代和現代各種以人腳長度為依據的長度計量單位。一般為25—34厘米。在許多其他西方語言中,腳和計量用的尺都用同一個詞表示,雖然它所代表的長度各個地方、各個時期有所不同。例如德語言中的fuss,挪威和丹麥語中的fod等。在其他語言中,翻譯成英語為foot,並表示類似長度單位的詞,但並不與人腳的詞相同,如日語和漢語中的尺。俄語中的fut看來隻不過是英語foot的音譯。在大多數國家裏,英尺及其倍數和分數已分別被公製單位的米所取代。在少數幾個國家裏,仍沿用英尺,但還是用米來作注釋,美國在1959年將英尺定為30.48厘米。
  庫比特是古埃及采用的測量單位,表示從人的肘到中指尖的距離。庫比特被現在碼代替,一碼等於2庫比特。噚為兩臂平舉時兩中指指尖之間的距離。噚是測量水深的單位,1噚等於6英尺。是一種歐洲的習慣用法。
  十三世紀初期,英國尺度紊亂,全國沒有統一的標準,為全國貿易(trade)往來帶來了很多麻煩。僅尺度上帶來的民事糾紛就使英國皇室大為苦惱,他們先後召開了 10 餘次大臣會議商討此事,商量來討論去始終確定不下來一個統一的標準。
  曾在大憲章上簽字的約翰王便憤怒地(angrily)在地上踩了一腳,然後指著凹陷下去的腳印對大臣們莊嚴宣布:“ There is a foot, let it be the measure from this day forward. (這個腳印讓它永遠作為丈量的標準吧!)”
   大英博物館中還珍藏著用膨脹係數很小的合金製成的長方形框子、空心部分即為英王禦足(The Imperial Foot)的標準長度。因為英王穿著鞋,所以,一英尺大約是三十厘米,標準長度為:30.48厘米。foot——在英語國家中,古代和現代各種以人腳長度為依據的長度計量單位。一般為25—34厘米。在許多其他西方語言中,腳和計量用的尺都用同一個詞表示,雖然它所代。1英尺=12英寸=0.3048米,一般為25—34厘米。在許多其他西方語言中,腳和計量用的尺都用。
  碼
——等於保存在威斯敏斯特商務部標準局的青銅棒兩個金塞子上橫線標記之間的距離(在62°F時)(縮寫yd)。英國在亨利一世當皇帝時,大臣們對長度標準爭論不休,無法確定下來。亨利一世聽了長達數千 言的“匯報”,很不耐煩地看著群臣們,不願意再聽他們爭論。一會 兒,他伸直了右臂,左手指著鼻子說:“從這裏到我的大拇指尖的距。英國那時是世界上資本主義 最發達的國家,也是一個強權國家,世界上不少國家都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碼”的長度計量單位首先在英殖民地國家使用,以後 逐漸在世界各國流傳使用,一直沿用至現代。
  英裏
——起源於古羅馬“mille passus”一詞,意思是“一千步”。一名羅馬士兵所邁出的一步,即左、右腳各一步,被劃分為5英尺,由此得出1英裏等於5000英尺。到了16世紀,常用的英裏的定義有兩個----5280英尺和5000英尺。1593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批準了一項議會法案,禁止在英國議會大廈附近3英裏以內修建新的建築物,該法案所確定的“法定英裏”是5280英尺,約合1.609公裏。英裏的長度由此確定,沿用至今。
  一英裏= 1760 碼=1. 6093km。
1英尺=12英寸;1英寸=2.54cm ;1英尺=12 英寸=0.3048 米 =30.48厘米。

  不可不知的高爾夫度量單位
  PGA Tour選手的推杆統計數據statistics。昨年的記録照距離別1推進入洞杯率(成功率)如下。
 3英寸:PGA平均99.53% 鬆山並列33位99.85% 4英寸:平均92.28% 鬆山91位93.14% 5英寸:平均81.47% 鬆山30位86.76% 6英寸:平均70.88% 鬆山並列121位69.84% 7英寸:61.45% 鬆山162位54% 8英寸:平均54.01% 鬆山180位43.75% 9英寸:平均45.21% 鬆山並列22位54.55% 10英寸:平均41.11% 鬆山並列156位33.33%
 幅度:5英寸以內:平均96.83% 鬆山並列18位97.93% 5-10英寸:56.29% 鬆山145位54.03% 10英寸以內:平均87.78% 鬆山33位88.96% 10-15英寸:平均30.13% 鬆山90位30.81
 就是說職業選手5英寸以內百推百進。10英寸百發五十進。轉折點在5-10英寸之間。
       

  不知高球碼尺,難辨好處便宜!
  “心有貪念痛苦深,心若知足智慧深,常怨自己不如人,應問是否用錯心。”誰也不憨不傻,你能占到便宜,是別人讓的;你能搶到好處,是他人給的。做人不要總想著攀比,總想著多占好處。人生的很多痛苦,不是我們擁有的太少,而是我們想要的太多。一個老僧告誡我:做人,這三種好處盡量少“占”,一占,禍就來了。
  一、超出自己福分的好處
  某大師說過:“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福分,福分到了,就該你享受,福分不到,切不可強求。”
  屬於自己的福分,其實是一個人的善緣,當我們享受善緣的時候,是不會有災禍的。如果超出了自己的福分,看起來充滿誘惑,這其實就是一種惡緣,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屬於你自己的福分,不會有人爭搶,不屬於你的福分,其實就是爭搶別人的福分,這必然會導致紛爭。占的福分太大,很容易讓別人眼紅,一旦有人心生嫉恨,就會招惹不測的禍患。
  洪應明所著的《菜根譚》中有一句話:“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處,減三分讓人嚐。”
  這就是告誡世人,任何好處和便宜都不要自己占盡,分一些給別人,就可以廣結善緣,遠離禍患。
  二、陷阱所偽裝成的好處
  俗話說:“占小便宜吃大虧。”這個世上沒有人是傻子,會心甘情願吃虧,反而大家都想多占便宜,這就是人之常情。
當我們麵對利益誘惑的時候,就要告誡自己,既然沒人想吃虧,又是誰在給自己送好處?答案隻能是騙子。
  生活中,這種陷阱偽裝成的好處到處都有。很多賣保健品的,送幾個雞蛋,就吸引愛占便宜的老人大排長龍,趁機宣傳高價的產品,有一個人上當,不僅收回成本,還能大賺特賺。
  老人還愛麵子,就算知道自己上了當,也不會說出口,反而吹噓功效,自我安慰。
不僅給騙子做了宣傳,還導致更多人重蹈覆轍。這個世上,唯有騙局是先給你甜頭,後讓你吃虧,碰到天上掉餡餅的事情,有再大好處也不要占,到頭來都是自己買單。
  三、別人都爭著要的好處
  當一個好出,每個人都掙破頭皮想要的時候,就說明這個好處真的很吸引人,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想方設法占這個便宜呢?
  曾國藩給了世人一個建議,他說:“久利之事勿為,久爭之地勿往。”這句話有很深的人生道理。
  人性往往很自私,當一件事情有很大的利益之時,人們絕不會告訴別人,而是自己去獨享。當所有人都知道這件事有利可圖的時候,必然會一哄而上,這時候去參與爭奪,付出的代價一定很大,還未必能夠爭到,這就是久利之事勿為的道理。
  而久爭之地,其實就是眾矢之的,雖然有莫大的好處,但是誰得到都會麵臨別人的打擊。這是好處的中心,也是禍患的中心,這種好處盡量少占,容易讓自己惹上災禍。
  俗話說:“三思而後行,可以遠禍矣。”麵對吃虧的事情,我們要三思而行;麵對占好處的事情,我們更要三思。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貪婪往往栽大跟頭。不被衝動上頭,才不會犯錯;不被利益熏心,才能夠遠禍。
  自私的人總是暗暗地歎賞自己的聰明,還以為別人愚笨得很,讓他占了便宜還不知道。便宜都給你占盡了,別人該怎麽活?所以適當的時候應當好好想想,你如果還這樣繼續的話,你身邊的人會一個一個的離你而去。英語:“You can’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你不能又留蛋糕又吃蛋糕,因為蛋糕吃了就沒有了。這句話多用以形容一個人“不應得到超出自己合理範圍內所應得的”。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日前與英國首相特蕾莎·梅會晤時表示,歡迎英國政府展現富建設性又實際的新態度,希望過去“having a cake and eating it”的哲學到此為止。”不可試圖擁有兩樣相互不兼容的東西”,中文裏“魚與熊掌不可兼得”(You can't have things both ways)也能準確表達這層涵義。歐盟要英國支付付600億歐元的巨額“分手費”,而且未來不得自由出入歐洲共同市場。但英國卻表示,唯有與歐盟建立一層深入和獨特的夥伴關係,英國才願意付錢。圖斯克用“having a cake and eating it”這句話,其實是在很委婉地批評英國不現實,不想履行歐盟的規則政策,卻又想占盡歐盟的所有好處。隻要碰到好壞參半的情景,大家幾乎都可以用“You can'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來表達。舉個栗子:
“You want to learn English with out practicing it? Hah! You can’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
  你想不通過練習就學好英語?哈哈,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啊!
  有朋友一直想減肥,但是又控製不住自己對美食的欲望,這時候如果用“You can'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 ”再合適不過了!不知高球碼尺,難辨好處便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