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2025 (3)
擰動型揮杆取代晃動型揮杆
有很多人打高爾夫有很多時候“茅塞頓開”,有時是“如夢初醒”,“豁然開朗”……似乎打球揮杆技術猛地上了一個台階。然而不久以後又完全忘記。反反複複推倒重來,切磋琢磨,又進入迷惑狀態。如莊子天地,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過一段時間通過練習又覺得醍醐灌頂,恍然大悟,開霧睹天似的大徹大悟。
高爾夫運動史可以看成揮杆技術的發展史。從柿子木杆頭到鈦合金,從竹竿到輕質鋼杆身。操控這些不同的工具以獲得更高效穩定的擊球效果自然會派生出各色各樣的揮杆模型。
其次,球道長度逐年增加,果嶺速度快,既得益於球具的科技創新,也要求揮杆技術更加競技化,以適應比賽。其實是揮杆模型的差異,或者說對揮杆方式的理解不同!
1、因為用詞的多意性,對自己的揮杆沒有準確的描述。
2、沒有正確的理解。
3、多數人明白,隻有我沒有理解。
4、運動是不可能用普通語言(定義模糊),圖畫表達清楚的!如:抽,甩,轉,送等等。隻能靠“悟”
5、運動可以用力學原理解釋清楚的。因為牛頓的語言相對嚴謹,少被誤解誤導。
想通過看幾篇就學會高爾夫揮杆是絕對不可能的!在沒有運動協調性形成之前學會高爾夫揮杆更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是運動天才。想想自己是嗎?老板打球不等於老板會打球。
揮杆技術是一個係統工程,靠幾個TIPS,是無法根本解決問題的。尤其是還要經常下場,修修補補。應該有舍有得,從根本上理解自己的揮杆。
對於不同揮杆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尾巴搖狗,還是狗搖尾巴。
所謂狗搖尾巴就是靠身體主動帶動球杆,表現在身體的轉動(自下而上的轉動)。而尾巴搖狗是指身體的作用是支撐大臂帶動小臂的擺動,表現在身體的平動帶動的自上而下的擺動。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動力鏈,揮杆的感覺也完全不同,甚至站位握杆都有差別。
另一個經常聽到的是鐵杆要下砸,擠壓,兩種揮杆模式的實現方式完全不同。
旋轉模型對球杆硬度的要求高,而擺動模型需要軟一些。
如果對投鉛球有所了解,滑步式與旋轉式的技術要領和外部形態各異。
會與不會隻在一句話,感覺到了力從哪裏來就豁然開朗。但是這絕對不符合商業教練的利益,一節課就會教練哪裏能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