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2025 (3)
酒桌陋習,勒索情緒
從“勸”與“歡”的簡化字麵上可見“勸”是要用“力”的,至於什麽力沒有局限,權力,魅力,氣力,能力,暴力,所有的“Power”都是“力”,物理學中的“F”是力學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是使物體改變運動狀態或形變的根本原因。兩個不接觸的物體之間也可能產生力的作用。繁體字的“勸”、“歡 ”與“灌”都有一個相同的“雚”字詞根。雚本是一種水鳥,鳥類的吃食物時,大多數都是依靠堅硬的嘴巴把食物咬住,然後吞咽下去的,食物進口的時候什麽形狀,到了腸胃裏依舊是什麽樣子。 它們隻能依靠胃液把食物慢慢消化掉,而不能像人類一樣可以依靠牙齒的力量嚼碎了,再進行消化吸收。酒是液體,和鳥食東西一樣隻能吞下,多了酒就往腸子“灌”了,用力的雚往下灌就是“勸(勸)”,不要像“雚”那樣“灌”,少喝一點(欠缺一點,酒量的三分之一)才能得到“歡(歡)”。所以為了“皆大歡喜”,最好不要“勸酒”,尤其是好反對“惡勸”、用“力”相勸。
人類最早發明“酒”這東東應該是在中國,據說在河南舞陽出士的文物考證已在8600多年前就有了製酒的痕跡。古代人對飲酒看得很重,而今人對勸酒看得太重。一個“飲”字,意為“少食”,一個“勸”字,意為“還用力”(簡體),原意是用力使人歡喜。但當今的“惡勸”不是讓人歡喜,高興,而是情緒勒索的一部分。有東北人心底不善地發出“喝死他!”的極強音,讓一起喝酒的人非得“現場直播”不罷休的,不啻“謀才奪命”!
中國有漫長的酒文化史,傳說天帝的女兒儀狄造酒,獻給大禹。大禹飲後,便疏遠儀狄,說:“後代必有因此而亡國者。”
夏因末代帝王夏桀好飲而亡,可取而代之的商朝更好飲。考古可見,商代早期,釀酒便分化為獨立作坊。商人已知麥子發芽時,澱粉會被糖化,可製啤酒。商人還發明了曲法,即用酵母菌發酵澱粉後,再放入米飯中製酒。曲法是中國獨有的釀酒術,西方直到19世紀末,通過研究中國酒藥,才學會這門技術,晚了三千年左右。
君子飲酒,率真量情,文士儒雅,概有斯致。夫唯市井仆役,以逼為恭敬,以虐為慷慨,以大醉為歡樂,士人而效斯習,必無禮無義不讀書者。”這是明代理學家陳龍正寫下的話,意思是:勸酒不是文化,而是沒文化。
很多人的印象中,酒桌文化似乎就等同於勸酒、灌酒等陋習。實際上,中國的傳統酒桌文化是十分講禮的。
在數千年以前,古人便對酒的負麵影響深刻的認識,孔子曰:“唯酒無量,不及亂。”,提醒人們喝酒千萬不能過量導致失禮失態,而在《史記•殷本紀》中,便記載有商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導致亡國的典故。
古人的飲酒規矩也特別嚴格,據著書於春秋時期的《禮記》規定,周人敬酒時,必上兌了水的酒(玄酒),隻有鄉野人才喝不兌水的醇酒。同時,敬酒時用較小的酒杯(爵)。顯然,這些規定也是為了防止人們喝酒後醉酒誤事,做出不合乎禮儀的舉動。
周人喝酒,還需遵守“時”“序”“效”“令”。時——在喜慶典禮的場合,方可飲酒助興
序——注重敬酒飲酒順序,要長幼有序效——不可醉酒失態,適量而止。——服從酒官(酒桌主持人)安排,喝酒要有章法。
古人的酒桌不僅遵守規矩,而且注重組織高雅的活動來助興。以《禮記•鄉飲酒義》記載的鄉飲宴為例——
清稗類鈔雲:“飲酒之人,有三種,其善飲者不待勸,其絕飲者不能勸。惟有一種能飲而故不飲者宜用勸,然能飲而故不飲,彼先已自欺矣,吾亦何為勸之哉。”意思是勸酒其實是沒有必要的行為,因為能喝的人不需要勸,不能喝的人不能勸,而能喝又假裝喝不下的人,這種人待人不真誠不值得勸。
中國的酒桌自古就崇尚禮節,那些以勸酒、灌酒為代表的所謂的“酒桌文化”,簡直是在讓先人蒙塵。我們不能讓源遠流長的中國酒桌文化背鍋,問題出在那些借“酒桌文化”行惡的人身上。
不同地域,不同品種,不同年份,不同口感,非常講究,本來是一個非常高雅優雅的事情,但是在很多人眼裏,從來不關注酒,隻關注喝酒的人,
什麽工藝、口感、包裝,通通欣賞不出其中的美,隻知道一口悶。
各懷鬼胎的飯局早已經不是為了吃飯,而是一個局,不同的人,帶著不同的目的而來,有的人是想趁機聯絡感情,有的人是想求人辦事,有的人想刷個臉熟,而有的人是單純來蹭吃蹭喝的,還有的人是給別人拉來作陪的,大家動機複雜,同在一個桌,卻懷著不一樣的心思,可嘴上談的倒是感情,也真是諷刺。
十大最不受歡迎的勸酒行為還包括:“要你陪喝才簽約”“趁你不注意偷加酒”“對方瘋狂敬酒喝不完”“直接幫你叫車找代駕”“一定要你幹杯喝光光”“酒倒超滿表麵張力”,以及“你不喝就是看不起他”。這些勸酒行為強迫他人飲酒,被視為情緒勒索!白居易的《勸歡》:“火急歡娛慎勿遲,眼看老病悔難追。前花下歌筵裏,會有求來不得時。”就像“勸學”、“勸業”一樣“勸歡”而並不是主張“勸酒”,當時可能還沒有如今這樣如此流行的“惡勸”的醜陋現象罷。你不喝,他就說你看不起他;你喝少了,他也說你看不起他。這就是道德綁架。
日本職員也很愛喝酒,下班之後,公司員工往往集體到居酒屋喝酒,喝了一家再換一家,直到一醉方休,半夜走在日本街頭,就常能看到許多西裝革履的人醉酒後醜態百出,或是直接就躺倒在路邊。日本人雖然不直接勸酒,但如果一個男性員工不跟同事去喝酒,就會被認為缺乏“團隊精神”,會遭到同事排擠。
欲知聖人姓,田八二十一。
欲知聖人名,果頭三屈律。
這首詩藏了一位名人,謎底是“黃巢”,作者是唐代詩人皮日休,詩然即《皮日休造黃巢讖》。
“田八二十一”是“黃”字,果上麵三個曲律,就是一個“巢”字,合起來就是“黃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