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2025 (3)
七絕 球道風景
鸕棲果嶺兩池端,
塗染山林一便簾。
冠粉脫憂掀口罩,
鱗腥哺巢嗅熏天。
高爾夫球場的一片森林被染成白色的掛簾一樣,那是野鸕鶿的“傑作”。原來森林下麵是兩大池子,有很多的野鴨和鸕鶿棲息,由於人跡罕至是鸕鶿繁衍的絕佳境地。天地較少,鸕鶿在樹上築巢哺育雛鳥過冬。球員打球到了這兩個冬周圍都有一股刺鼻的腥臭。那是野鸕鶿的排泄物,有大量小魚的消化氣與腥臭味熏天可想而知。
日本成語“鵜目鷹目”(uno me takano me)翻成漢語就是“銳利的目光“或“虎視眈眈”凝視眼神。英語的“Cormorant eyes,Hask eyes”(鸕鶿眼睛鷹眼)就知道是“search with sharp eyes”,“keep ine’s eyes peeled”,通常有貪婪注視,趁機攫取,心懷不善,伺機取代等意思。但有意思的是日語裏的“鵜”是漢語的“鸕鶿”,而漢語的“鵜”是指“鵜鶘”(學名Pelecanidae)鳥,俗稱塘鵝,台灣人稱布袋鵝,鳥哲等。
鵜鶘屬8種水禽的統稱。身長約150厘米,全身長有密而短的羽毛,羽毛為白色、桃紅色或淺灰褐色。有些種類的鵜鶘體形較大,其翼展寬3米,能以超過每小時40千米的速度長距離飛行。嘴長30多厘米,具有下嘴殼與皮膚相連接形成的大皮囊;皮囊可以自由伸縮。尾羽根部有個黃色的油脂腺,能夠分泌大量的油脂,油脂被用來塗抹羽毛,保持羽毛光滑柔軟,便於避水。
普通鸕鶿(學名:Phalacrocorax carbo)是大型水鳥。體長72-87厘米,體重大於2千克。通體黑色,頭頸具紫綠色光澤,兩肩和翅具青銅色光彩,嘴角和喉囊黃綠色,眼後下方白色,繁殖期間臉部有紅色斑,頭頸有白色絲狀羽,下脅具白斑。
常成群棲息於水邊岩石上或水中,呈垂直站立姿勢。在水中遊泳時身體下沉較多,頸向上伸直,頭微向上仰。棲息於河流、湖泊、池塘、水庫、河口及其沼澤地帶。以各種魚類為食。主要通過潛水捕食。
棲息於河流、湖泊、池塘、水庫、河口及其沼澤地帶。亦常停棲在岩石或樹枝上晾翼。野生鸕鶿平時棲息於河川和湖沼中,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樹上,或沼澤低地的矮樹上營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邊、湖濱、淡水中間活。
日語的“鵜”(U),Cormorant,漢語是“鸕鶿”
棲息於河流、湖泊、池塘、水庫、河口及其沼澤地帶。亦常停棲在岩石或樹枝上晾翼。野生鸕鶿平時棲息於河川和湖沼中,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樹上,或沼澤低地的矮樹上營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邊、湖濱、淡水中間活。通常以對為單位成群在一起營巢,到達繁殖地時對已基本形成。營巢於人跡罕至的懸崖上、離岸的小島或碼頭、湖邊、河岸或沼澤地中的樹上,有時一棵樹上有近10個巢,也有在湖邊或河邊岩石地上或湖心小島上營巢的。巢由枯枝和水草構成,亦喜歡利用舊巢,到達繁殖地後不久即開始修理舊巢和建築新巢。每窩產卵3-5枚,白色、淡藍色或淡綠色,呈卵圓形、鈍卵圓形或尖卵圓形,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28-30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全身赤裸無羽,大約在孵出2周左右,身上才被滿絨羽,同時飛羽和尾羽開始長出。雌雄親鳥共同育雛,雛鳥將嘴伸入親鳥咽部取食半消化的食物,經過親鳥約60天的喂養,幼鳥才能飛翔和離巢,3年左右性成熟。
漢語的“鵜(鶘)”在日本指的是“塘鵝”(Peleca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