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相思 變體三
相思令-早朝球
東京灣,
墨田川。
殘奧鳴金催祭完,
揚威卻縱冠。
蛩喧喧,
氹涓涓。
球道翁姑照樣歡,
晨曦當嬉丸。
參考書類:【古詩詞裏麵的“思”字的讀音】
對於思的讀音,這裏可以詳細的給大家介紹。當然,如果按照現代漢語的標準讀音,思肯定沒有四聲 sì 的讀法。隻有 sī 和 sāi 。但是,一般我們讀古詩文時,最好按照古音來讀更貼切。
而古代對一個多音字陽平還是去聲的差別在於看他們在詞句中意思。 典型的有“忘”“看”“歎”“聽”“醒”“車”“饑”“涯”“槐”“食”“衣”“騎”“中”“思”“吹”“供”“聞”“論”“冠”“分”“教”“和”“王”“占”“禁”等。其規律,一般是把平聲改讀去聲,如果平聲字義為動詞,改讀去聲後的字義一般為名詞,反之亦然。
(如“譽” ,當讀二聲時,做動詞。讀四聲時,做名詞。做名詞“譽滿天下”就讀“yù”,做動詞“稱譽”的時候就讀“yú”。)
古代,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思做名詞基本都是讀 sì。比如“幽思”,“旅思”,“秋思”,“心思”,“憂思”,“精思”,“留思”,“情思”,“愁思”,“楚思”等等。做動詞基本都讀 sī 。比如“相思”,“遙思”,“思鄉”,“思人”,“思索”,“思古”,“深思”,“苦思”,“長思”等等。而對於一些詞,要在句中看他的意思才知道是作動詞還是名詞來判斷,這裏就不贅述。下麵是例子。(用律詩最好驗證平仄)
一 .憂思
a.做名詞讀 sì 的例證
*1*【標題】途中送權三兄弟(一作送權驊)【作者】皇甫冉【朝代】唐【體裁】五律
淮海風濤起,江關憂思長。同悲鵲繞樹,獨作雁隨陽。
山晚雲初雪,汀寒月照霜。由來濯纓處,漁父愛滄浪。
(這裏第二句憂思顯然做名字,那就該讀 sì ,合律)
*2*【標題】夕望江橋示蕭諮議楊建康主簿詩【作者】何遜【朝代】南北【體裁】五古
夕鳥已西度,殘霞亦半消。風聲動密竹,水影漾長橋。旅人多憂思,寒江複寂寥。爾情深鞏落,予念返漁樵。何因適歸願。分路一揚鑣。
(注意,這首雖然是古風可以不論平仄,雖然古風上下句末字可以不遵循平仄相對,但這首南北朝的五古,還是沒有發展到唐代那麽完善,全詩來看也是一句之中前半句末字為仄,後半句末字為平,故第三句上半句應讀 sì,符合。類似的古風如【標題】北至太原【作者】李益【朝代】唐【體裁】五古“唐風本憂思,王業實艱難”句。)
*3*【標題】春閨(一本連後雜詩三首作雜詩四首)【作者】沈佺期【朝代】唐【體裁】五律
鐵馬三軍去,金閨二月還。邊愁離上國,春夢失陽關。
池水琉璃淨,園花玳瑁斑。歲華空自擲,憂思不勝顏。
(末句平仄為“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合律。注意,這裏“不勝顏”的勝讀 shēng 。因為做動詞,和思一樣。做名詞勝利就讀 shèng,“不勝寒”等動詞時讀 shēng。同樣的有“不教”“不令”等詞。可見一斑。如大家可以自己對照“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平仄。)
*4*【標題】水閣【作者】趙方【朝代】宋【體裁】七絕
四圍綠水繞重重,孤閣高撐渺渺中。人在閣中憂思遠,應隨水到海涯東。(閣為仄,自己可推出平仄,讀 sì ,合律,可以看出到宋代也基本上是這樣用的)
*5*【標題】寄夾穀書隱【作者】何夢桂【朝代】宋【體裁】七律
當年曾憶賦高唐,回首邯鄲事渺茫。黃閣故人千裏月,青山老我半頭霜。
交情脈脈園中柳,憂思悠悠陌上桑。吹斷參差天欲暮,薄言蘭芷寄衡湘。
b.做動詞讀 sī 的例證
*1*【標題】和答李子真讀陶庾詩【作者】黃庭堅【朝代】北宋【體裁】五律
樂易陶彭澤,憂思庾義城。風流掃地盡,詩句識餘情。
往者不再作,前賢畏後生。君言得意處,此意少人明。(這裏第一句就是把憂思當做動詞用,後麵接賓語“庾義城”,所以這裏按理該讀 sī ,再驗證平仄,合律。)
*2*【標題】和馮潔已節夜見過二首【作者】程公許【朝代】宋【體裁】七律
我生恨不際休嘉,浩蕩憂思未有涯。書劍伴人常作客,氍毹暖夢暫還家。
葭灰漸喜回陽律,麥隴時須潤雪花。休沐許寬書檄繞,靜中較似日長些。
(這裏第二句的憂思就是動詞,是說詩人在浩蕩的憂思,沒有際涯,故讀 sī ,再驗證平仄,合律。 )
*3*【標題】何處難忘酒十首【作者】王令【朝代】宋【體裁】五律
何處難忘酒,窮才世不知。出門無直道,開口礙當時。
白發無端速,青山不忍期。此時無一盞,何以慰憂思。
(這裏末句也是做動詞,沒有酒來安慰詩人不斷的憂思。故讀 sī ,再驗證平仄,合律。 )
總結:充分說明,要準確判斷他的讀音,還要在理解他意思的基礎上才行。
二 .幽思 (這個詞顯然就是名詞,幾乎沒有動詞,不像“憂思“(憂思國家、友人、時節等等即可做動詞)要辨別,所以幽思一般都指名詞的一種幽愁的情感,讀 sì )
*1*【標題】同舍弟佶、班、韋二員外秋苔對之成詠【作者】包何【朝代】唐【五律】
每看苔蘚色,如向簿書閑。幽思纏芳樹,高情寄遠山。
雨痕連地綠,日色出林斑。卻笑興公賦,臨危滑石間。
(看為平,滑為仄,其餘平仄可自行推斷,思這裏讀 sì ,合律)
*2*【標題】水調歌頭 夜醉西樓為楚英作【作者】白樸【朝代】元【體裁】詞
雙眸翦秋水,十指露春蔥。仙姿不受塵汙,縹緲玉芙蓉。舞遍柘枝遺譜,歌盡桃李花團扇,無語到東風。此意複誰解,我輩正情鍾。喜相從,詩卷裏,酒杯中。纏頭安用百萬,自有海犀通。日日東山高興,夜夜西樓好夢,斜月小簾櫳。何物寫幽思,醉墨錦箋紅。
(末句思為名詞,讀 sì ,合律)
*3*【標題】洛陽月夜書懷【作者】劉滄【朝代】唐【體裁】七律
疏柳高槐古巷通,月明西照上陽宮。一聲邊雁塞門雪,幾處遠砧河漢風。
獨榻閑眠移嶽影,寒窗幽思度煙空。孤吟此夕驚秋晚,落葉殘花樹色中。
(五六句中,幽思為名詞,讀 sì ,合律)
*4*【標題】山行偶作【作者】馬戴【朝代】唐【體裁】五律
緣危路忽窮,投宿值樵翁。鳥下山含暝,蟬鳴露滴空。
石門斜月入,雲竇暗泉通。寂寞生幽思,心疑舊隱同。
(末句幽思為名詞,讀 sì ,合律,滴為仄,其餘平仄可自行推斷)
這裏隻舉了”憂思“”幽思“為代表。其餘用法大家可以自行去推斷讀音。比如“一弦一柱思華年”,這裏思就是動詞,讀 sī ,(注:唐律多不避三平尾,三仄尾。如”山關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又三平,又三仄),又比如曹操”慨當以慷,憂思難忘“這裏就是名詞的憂思,讀 sì ,若是動詞,後麵自然會直接或間接提示憂思的對象,大家可以自己揣摩這裏為什麽是名詞。
但四川師範大學一位古代文學博士在談到“思”字區分平仄聲時,說了如下一段話:
“……但是在格律詩詞中,還是會有一些時候,作者會將仄聲的字義放在平聲的位置上,這個情況一般有兩個可能,一個是作者因為自己的口語習慣或者使用了不附帶多音字釋義的韻書,所以錯用了;另一種情況是作者知道按字義此處不合平仄,但是為了表達需要,還是使用了這個字,借其平聲的音來用。這兩種情況下,按照古人的習慣,則是在朗讀中遷就平仄需要,按格律決定字音,在做注時,同時注明字義和此處特殊情況的字音。”
再提供一個鬆綁放膽的參考小資料,《叢殘小語》雲:“詩中有字音平仄借讀者,既經前人用過,亦可據以諧律。”按此說法,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江南春》),白居易的“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正月三日閑行),都是把“十”當平聲使用。劉郎不敢題“糕”字,是因為《六經》不載,既然於史有證,我們何不順勢而為,有所承繼呢?古人所作的一些探索,或許能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發和思考。
這就是說,我們在看待事物時,除了一般情況,還有其特殊性,並非千篇一律。但出現借音的情況,一定要做注,注明字義和此處特殊情況的字音,以求得到讀者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