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觀《大浪淘沙》有感(1)

(2021-08-31 23:24:08) 下一個

      其一  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
      七絕
      觀《大浪淘沙》有感
      江山縱閥亂浮傾,
      社稷推陳出傑英。
      千吼泊濤驅穢濁,
      一行負重拯民生。
      其二    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
      七絕
      大浪淘沙感
      浪淘漉石顯金昭,
      天妒懷才泯政操。
      德位欠匹眾貶毀,
      燾彪溢欲自出逃。  
      注:張國燾最後背叛所參與創建的黨,林彪最後背叛參與所建之國。是為其一腔欲望?為了逞強賭一時之氣?是為了挑戰毛澤東的權威?
      其三   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七絕
      十三代表
      萬國吸經百試行,
      十三代表二修成。
      泊來浪去王朝潰,
      蔣萎毛伸赤縣興。
      注:十三名一大出席者,唯有毛澤東和董必武走到了最後,勝出。
      看了《覺醒年代》之後又看《大浪淘沙》。印象愈深,又是一部能動、向上的教科書級別的電視劇,以鮮明的政論體風格,強烈的紀實性和嚴謹的史實結構展現中國共產黨黨史,細致入微敘述給人們呈現出革命中每一次重大事件。當然這也同樣是人們不該遺忘的一段曆史,今有歲月靜好,隻因有人負重前行,中國大陸之所以能擁有現如今安穩的生活,都是先賢的探索,老前輩們不朽的精神,忘我的奮鬥,為了理想,追求美夢而用血肉辛勞汗水換來和平的年代。
      前赴後繼,豈止千萬精英殉國,
      保色延基,能有多少世代傳承?


      (略)          中共一大代表   1921年6月3日,共產國際代表、荷蘭人馬林到達上海,提議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派代表到上海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李達所主持的上海共產主義小組作為發起團隊展開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並且向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發出通知,要求各地選派2名代表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全國各地加上日本小組,共有七個共產主義小組推選了12名代表出席大會:上海代表李達、李漢俊;北京代表:張國燾、劉仁靜;長沙代表:毛澤東、何叔衡;武漢代表:董必武、陳潭秋;濟南代表:王盡美、鄧恩銘;廣州代表:陳公博;日本留學生代表:周佛海;另外陳獨秀又指派代表包惠僧帶去了他的信件,其中包括四點意見:“一曰培植黨員;二曰民權主義之指導;三曰紀律;四曰慎重進行征服群眾政權問題。”另外,南京和徐州兩地也分別派出代表郭青傑(或說劉真如)和陳亞峰抵滬出席一大。但南京代表因受無政府主義影響,不願受紀律約束,中途退席,並“挽陳返徐”。何叔衡因為年紀偏大(45歲),被幾位主要代表認為是“老夫子”不適合出席,在開會之前返回長沙。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共產國際遠東局書記處兼赤色職工國際代表尼克爾斯基也參加會議。
    這13名代表的身份都是記者、學生或教師,他們代表全國50餘名黨員,但是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南陳北李”陳獨秀、李大釗都沒有參加會議。陳獨秀當時正在廣州擔任南方政府廣東省教育廳長。同時,陳獨秀考慮到陳公博剛剛結婚,讓他順便到上海遊玩。對於李大釗未參加會議,中國史學界有三種主要說法,一是,忙於北京大學的校務,二是,籌備、出席少年中國學會年會,三是,領導北平八大高校的索薪鬥爭運動。李大釗於6月3日率代表到新華門總統府請願時,頭部受傷,入院治療。有作者認為是北京小組成員沒有預見到一大的曆史意義,故未通知李大釗。即劉仁靜在多年後回憶所說稱:由於對一大的意義認識不足,一般習慣於在組織活動中不驚動李大釗,因而沒有選舉他。北京小組選舉時,張國燾成為第一個被推選的代表。鄧中夏、羅章龍以工作繁忙為由拒絕當選代表。最終劉仁靜成為北京小組第二個代表。
    當時在法國的旅歐共產主義小組由於沒有和國內取得聯係,也沒有派出代表參加會議。但學界仍將之與七個共產主義小組一同視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另一方麵,由於郭青傑和陳亞峰的退出,南京、徐州小組未被歸入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亦不在中國共產黨建黨黨員統計範圍之內。

      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主要依靠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就其社會成分而言均屬於知識分子,他們代表著當時全國的50多名黨員,而這50多名黨員也都是知識分子。過去有學者提出50多名黨員中有工人,但是沒有誰能找出誰是工人。中共的創始人陳獨秀、李大釗是大學教授,而13名中共一大代表都是教師或學生。在看重職稱、學曆的今天,人們更願意關注陳獨秀、李大釗和13名中共一大代表的學曆與職稱問題。

       具有大學學曆的有9人,其中有6人曾留學日本
  李大釗(1889~1927),字守常,河北樂亭人。1895年入私塾,熟讀四書五經。1907年夏考入剛剛創辦的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1913年夏畢業。同年底東渡日本留學。1914年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在那裏,他開始接觸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學說。1918年1月,29歲的李大釗被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聘為北大圖書館主任。從1920年7月起,李大釗擔任北大教授,仍然兼任北大圖書館主任職務。他為北大史學係學生開設“史學思想史”、“史學要論”等課,在經濟係開設“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課,在法律係開設“社會主義”課。同年9月,又與人在政治係舉辦“現代政治講座”,還開設“唯物史觀研究”。李大釗除在北大授課外,還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師範大學、朝陽大學、中國大學等校講授“女權運動史”、“史學思想史”、“社會學”、“圖書館學”等課程。由此可見,這時的李大釗就是以教書為主業,圖書館主任僅僅是個兼職。
  陳獨秀(1879~1942),原名乾生,字仲甫,曾用過陳仲、陳由己、陳鐸生、三愛、隻眼、方桓甫等筆名或化名,安徽安慶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6歲開始隨祖父讀私塾,17歲時中秀才,而且是第一名。1897年8月,去南京考舉人,卻沒有考中。1898年,陳獨秀到杭州求是書院學習法文和造船學,因有反清言論,被警察追捕,逃回安慶。1901年10月,陳獨秀首次赴日,先在東京高等師範學校補習日語,就讀於東京專門學校(早稻田大學前身)。1902年3月回國,與柏文蔚等組織“青年勵誌學社”,在中國第一次提出“科學與民主”的口號。1902年9月,陳獨秀進成城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預備學校)陸軍科,1903年4月因進行革命活動被日本政府遣送回國。1906年,陳獨秀第三次留學日本,入東京正則英語學校學習,後入早稻田大學學習英語。1909年回國後,在杭州浙江陸軍學堂任國文史地教師。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和主編《青年雜誌》(後改名《新青年》),很快聲名鵲起。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同月,聘請陳獨秀任北大文科學長(即文學院院長)一職。因為北大的教師們都有高學曆,為了能讓陳獨秀靜下心來做教授,蔡元培還為陳獨秀辦了一份日本東京大學畢業的假檔案,以防教師們起哄。但陳獨秀的北大教授的日子並不長,他在北大以《新青年》為陣地掀起的新文化運動,遭到了守舊勢力的仇恨,社會及學校的各方舊勢力集結在一起,對新文化進行“圍剿”。1919年3月,陳獨秀被迫離開北大。
  李漢俊(1890~1927),原名書詩,又名人傑,湖北潛江人。1902年,隻有12歲的李漢俊在哥哥李書城的好友吳祿貞的資助下,去了日本。他先進了一所法國教會學校讀書,1915年7月考入東京帝國大學土木工學科,成為清政府的官費生。李漢俊也是我國高等院校第一位把唯物史觀列為高校教學科目的教授,他的《唯物史觀講義初稿》(甲、乙)兩冊原本現保存在北京中國革命博物館內。直到遇難,李漢俊始終是以教師為職業的。
  李達(1890~1966),字永錫,湖南永州人。1909年中學畢業,同年秋考入北京京師優級師範學校(北京師範大學前身)讀書,並立誌教育救國。1912年秋,京師優級師範學校暫時停辦,李達隻得回到湖南,先在一所中學任教謀生,後來先後在湖南工業專門學校、湖南優級師範讀書。1913年,李達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取湖南留日官費生,赴日本留學。留學的第一年,李達在日本集中精力學習日語、英語、德語,因用功過度,身患肺病,1914年回國養病。在養病的3年中,李達與人合夥開了家藥店,做了3年的藥商。1917年,李達再次赴日,考入日本東京第一高等學校(後改稱東京帝國大學)學習理科。日本第一高等學校是日本最好的學校,也是日本5所國立學校之一。當時中國政府規定:凡是考進5所日本國立學校的中國學生,都算官費生,按規定李達成了官費生。1920年8月,李達由日本回國後,與陳獨秀、李漢俊等人在上海共同發起成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並於同年11月主編《共產黨》月刊。
  1921年7月,李達參加了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局成員,分管宣傳。後來,因與陳獨秀在國共合作問題上激烈爭論,遂離開黨組織。此後,他長期從事理論研究和教育工作。1923年至1926年,任湖南法政專門學校學監兼教授。1927年1月,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總教官,兼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編審委員會主席。3月,回長沙籌辦國民黨湖南省黨校,任教育長。9月,任中山大學文學院教授。1930年,任上海法政學院及暨南大學教授。1932年至1937年,先後任北平大學法商學院教授兼經濟係主任、中國大學教授兼經濟係主任、朝陽大學教授。1938年到桂林,任廣西大學經濟係教授兼係主任。1947年至1949年,任湖南大學教授。1949年12月,重新加入共產黨。同月,被毛澤東任命為湖南大學校長,成為由中央政府最早任命的大學校長之一。1952年11月,李達被任命為武漢大學校長,直至去世。可見,李達的一生是以教師為職業的。
  董必武(1886~1975),原名賢琮,又名用威,字潔佘,湖北黃安(今紅安)人。從小跟隨教私塾的父親讀書,1903年考中秀才,隨後在家鄉高等小學任教。同年到武昌考入中學堂,未上。1905年入湖北省文普通中學堂。畢業後赴黃州任中學英文教員。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董必武趕赴武昌投奔軍政府任秘書,後曾擔任過同盟會湖北支部評議員、湖北省軍政府總務科長。1913年,參加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後流亡東京。1914年赴日本留學,同年參加中華革命黨。1917年畢業於東京私立日本大學法律專科。同年回國任律師。1920年創辦私立武漢中學。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曆任政務院副總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國家副主席等職務,1972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代理主席。1973年,在中共十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
  周佛海(1897~1948),湖南沅陵人。周佛海的父親是舉人出身,曾經在曾國藩手下做幕僚。周佛海出生不久,其父病故,家境敗落。起初,周佛海在鄉塾接受啟蒙教育,後考入沅陵縣高等小學堂。1917年,家境十分貧寒的周佛海在好友和學校的資助下,東渡日本留學。在日本,周佛海麵對600名報考者隻錄取50人的困難,考進了日本東京第一高等學校,成了官費生。他與李達同時考進了同期的日本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這也算是曆史的一種巧合。周佛海於1923年畢業,應邀出任廣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秘書並任廣東大學教授。1924年秋,周佛海脫黨。脫黨後,周佛海走上了反共的道路,成為國民黨右派營壘中的幹將和蔣介石的心腹。抗戰期間,周佛海投靠汪精衛成為大漢奸。1948年2月28日,周佛海病死於南京老虎橋監獄,終年51歲。

  在國內獲得大學學曆的4人中,就讀於北京大學的有3人
  陳公博(1892~1946),廣東廣州人。1914年,陳公博考進廣東法政專門學校讀書。但他對於法律毫無興趣,後於1917年夏天考入北京大學哲學係。
  張國燾(1897~1979),字愷蔭,原名張特立,江西萍鄉人。1916年暑假,張國燾畢業於江西有名的心遠中學,並考入了北京大學,被編入理工預科一年級第三班,後轉入理學院。
劉仁靜(1902~1987),又名亦宇、敬雲、養初,湖北應城人。1918年考入北京大學外語係學習,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武昌高師畢業的陳潭秋
陳潭秋(1896~1943),原名陳澄,字雲先,又名秋蓀,化名徐傑,湖北黃岡人。1916年,陳潭秋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英語部。
  具有中師學曆的有4人
  毛澤東(1893~1976),原字詠芝,後改潤之,湖南湘潭人。8歲開始讀孔子的聖賢書,13歲時由於父親的幹預而輟學三年。1910年秋,17歲的毛澤東到湘鄉縣東山小學讀書,以其作文的出眾而受到老師、學生的稱讚,在校內小有名氣。20歲考入公立湖南第四師範學校,第二年四師並入第一師範學校。
  何叔衡(1876~1935),字玉衡,號琥璜,湖南寧鄉人。1902年7月,何叔衡遵從父命,到縣城參加科舉考試,考中秀才,時年26歲。1913年春,已37歲的何叔衡到長沙報考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成為該校年紀最大的學生。
  王盡美(1898~1925),原名王俊瑞,字灼齋,山東莒縣北杏村(今屬諸城縣)人。1918年4月,王盡美考入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讀書。
  包惠僧(1894~1979),原名包德芬,又名晦生,湖北黃岡人。1912年,包惠僧考入了省立第一師範學校。

    《覺醒年代》、《大浪淘沙》、《開天辟地》、《建黨偉業》、《光榮與夢想》、《開國大典》、《星星之火》。
    《覺醒年代》以如椽巨筆生動描繪了從1915年到1921年6年中社會文化思潮風雲激蕩的曆史嬗變軌跡,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成立所植根的思想文化基礎與社會背景,生動展現了覺醒年代在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國民黨內部也曾爆發了“蔣桂之戰”以及“蔣馮閻大戰”。而共產黨軍隊內部,沒有過部隊間火並或大戰的記錄。
共和國十大元帥中,四川籍元帥最多,有四人,分別是朱德、劉伯承、陳毅、聶榮臻。次之是湖南籍元帥,有三人,分別是彭德懷、賀龍、羅榮桓。這些人中哪兩個最先相識呢?是朱德和劉伯承,而且倆人曾發生過生死之戰。
朱德,四川儀隴人;劉伯承,四川開縣(今屬重慶市)人。
1916年,朱德和劉伯承都參加了護國戰爭,但朱德效力於滇軍唐繼堯部,劉伯承效力於川軍熊克武部,兩人並不相識,卻有一個共同敵人,複辟帝製的袁世凱。
袁世凱倒台後,西南地區陷入軍閥割據,戰事頻繁。1918年1月,四川靖國軍總司令熊克武與雲南、貴州的滇軍、黔軍聯合,討伐由北京段祺瑞政府任命的四川督軍劉存厚。劉伯承在熊克武的手下,擔任第5師第9旅參謀長;朱德此時為滇軍旅長。一次,劉伯承奉命前去與滇軍談判,由此與朱德相識。
後來雲南軍閥唐繼堯圖謀占據四川,與四川軍閥熊克武發生衝突,雙方遂爆發戰爭,朱德和劉伯承已是各自名將,雙方各為其主,在戰場上難免兵戎相見。1920年,由於川軍與客軍發生矛盾,川軍以“驅逐客軍、淨化四川”為口號向客軍大舉進攻。劉伯承率部在潼南一帶,擊潰黔軍王天培部。接著,向重慶挺進。在友鄰的配合下,於10月15日一舉攻占重慶,並在官井巷口擊斃滇軍旅長、重慶警備司令魯子才。旅長張衝聽說劉伯承獲得大勝,喜出望外,致電稱劉:“千裏轉戰,淩厲無前,乘勝追鋒,奏此奇捷,勞苦功高,至堪佩慰。”
兵力強大的滇軍旅長朱德率部接連打垮川軍,川軍急召時任團長的劉伯承應戰。劉伯承雖為團長,但戰時指揮旅級部隊。在兩人的直接交鋒中,劉伯承治軍嚴格,大發神威,連連取勝,而朱德指揮的滇軍紀律相對鬆弛,不服管教,導致節節失利,損失慘重,最後在戰爭中落敗。朱德最後倉皇出逃,後化裝從小路逃回雲南。
後來,朱德去了德國留學,回來後已是一名黨員。1926年,他受黨的委派,到四川萬縣策動軍閥楊森易幟參加北伐時,卻因楊森屢屢失信而束手無策。而這一年5月,經四川黨組織的主要創建人楊闇公和老同盟會員吳玉章兩人介紹,劉伯承成為中共黨員。11月中旬,楊闇公、朱德等人,到重慶劉伯承家開會。 “仇人”相見,又驚又喜。在這次會議上,他們根據中央的意圖,成立了中共重慶地委軍事委員會,由楊闇公、朱德、劉伯承組成,地委書記楊闇公兼任軍委書記。值得一提的是,排名在兩位開國元帥之前的楊闇公是國家主席楊尚昆及總政治部主任楊白冰的胞兄。
     兩位老帥由此開啟了長達50年的合作曆程。二人共同參與和領導了南昌起義;紅軍時期,一個總司令、一個參謀長,在與張國燾的路線之爭時,二人立場一致;尤其難能可貴的是,1957-1958年的“反教條主義”鬥爭中,朱老總不合時宜地保持了沉默,用他獨有的方式對劉帥給與了支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辛泰浩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雪中梅' 的評論 : 謝謝!謹祝秋怡,平安是福!
雪中梅 回複 悄悄話 沒看過《大浪淘沙》,謝謝介紹,有機會看看。欣賞了,平安是福。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