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爭議聲中紀念拿破侖,德國深思反省後緬懷受害者。
法國官方舉行活動,紀念拿破侖逝世200周年。法國總統馬克龍、總理卡斯泰等政要出席活動。馬克龍夫婦為拿破侖墓敬獻花圈。馬克龍發表演講稱,拿破侖是法國的一部分,是法蘭西曆史上的重要人物,雖然拿破侖也犯過錯,但他仍然是偉大的戰略家和立法者,馬克龍呼籲民眾客觀看待拿破侖及其留下的遺產。馬克龍成第二位敢公開評價拿破侖的法國總統。創造法國曆史的偉人抑或恢複奴隸製的暴君?
據法國媒體報道,在20分鍾的演講中,人們感受到了馬克龍對拿破侖的敬意。在法國國內,左翼政客抨擊拿破侖是“偏執狂”與“暴君”,他們認為對這樣一個人物大加紀念不符合現代社會的價值觀。文化部長巴舍洛就強烈反對這次紀念活動。右翼政黨對拿破侖的遺產與領導力予以高度讚揚,認為拿破侖提倡平等、社會進步和世俗主義的“新風”極大鞏固了法國大革命成果,並一直影響到千裏之外的拉丁美洲。
馬克龍是繼蓬皮杜之後,第二位敢於公開評價拿破侖的法國總統。外界猜測馬克龍是否要借此傳達出某些政治信號。對此,愛麗舍宮回應稱,馬克龍對待拿破侖的態度是 不想避而不談,既不美化也不否定,更不會懺悔。
拿破侖1769年出生於科西嘉島,1804年創立法蘭西第一帝國,1814年退位,隨後被流放至厄爾巴島;1815年複辟後,在滑鐵盧之戰中戰敗,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拿破侖在聖赫勒拿島去世。200年後,這位法國皇帝的影響並沒有隨著他的死亡而結束。《民法典》、凱旋門、榮譽軍團勳章、高中畢業會考、街道編號、城市垃圾回收、高等師範學校……拿破侖留給法國的遺產名單長得幾乎沒有盡頭。然而,拿破侖曾在生前發動戰爭導致百萬人死亡,並在法國海外領地恢複奴隸製度,這也讓他成為一個不易紀念的“複雜人物”。
在歐洲的德國默克爾緬懷納粹暴政受害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結束76周年之際,德國總理默克爾呼籲永遠銘記受害者。社民黨政治家表示,應設置中央紀念場所。聯邦政府總理默克爾表示:“持對在納粹暴政時期喪生的千百萬人的記憶,是我們的永恒責任。”
德國外長馬斯(Heiko Maas)推文“感謝為把世界從法西斯主義中解放出來而冒著生命危險或犧牲了的千百萬人”。他警示說,法西斯主義迄今仍存在:“不幸的是,即使在今天,法西斯主義理念也未完全泯滅。”他表示,“我們每天都必須捍衛民主和自由”。德國外交部歐洲事務國務部長羅特(Michael Roth)在為門戶網站t-online撰寫的一篇特約文章中支持在柏林設置中央紀念場所,以紀念所有納粹暴政的受害者。這位社民黨政治家寫道:“早該有這樣的場所。我們需要有共同紀念所有受害者、銘誌所有受影響國家的痛苦的場所。”
紀念日之際,基民盟秘書長齊米亞克(Paul Ziemiak)在推特上引用了德國前總統馮•魏茨澤克(Richard von Weizsäcker)的話:"我們本無理由,參加今天的勝利慶祝。但我們有足夠理由認定,1945年5月8日是德國曆史上一條錯誤道路的終結,蘊含著走向良好未來的一粒希望種子"。
1939年9月1日,當時的德意誌帝國入侵波蘭,由此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6000萬至7000萬人喪生,其中,600萬猶太人成為國家社會主義種族狂熱的受害者。抵抗納粹聯盟 —— 美國、蘇聯、法國和英國 —— 的軍事幹預最終迫使德國人投降。德方於1945年5月7日在法國蘭斯(Reims)宣布無條件投降;翌日,在柏林再次宣布投降。由此,歐洲戰場戰事結束。
不論是受害者、凶手還是幫手,1933年到1945年納粹時期的親曆者越來越少。在不久的將來,德國如何在沒有見證者的情況下反思曆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曆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早已開始絞盡腦汁。加上近年來,種族主義和反猶主義大有抬頭之勢,解決上述問題也變得更加重要。在此背景下,設置“中央紀念場”成了德國人的普遍呼聲。
拿破侖和希特勒一個有人公開紀念,一個卻是無人敢言,區別判然,何焉?
第一,拿破侖更多的是正麵人物,而希特勒則是曆史的反麵形象。
拿破侖不僅在法國的曆史舞台上影響深遠,在世界曆史的舞台上,也是彪炳史冊。雖然拿破侖執政後期,一度也是侵略者的角色,但是拿破侖的軍隊所到之處,都摧毀了當地的封建秩序,並且把法國大革命之後的各種先進思想推行到了歐洲各地。在法國大革命思想的影響下,全世界的資產階級革命都積極學習法國。
拿破侖的帝國是成也大革命思想,敗也大革命思想。正是因為大革命思想的推廣,歐洲的封建秩序被嚴重摧毀,拿破侖的軍隊所到之處,勢如破竹。同時,也是因為大革命思想的深入人心,民族獨立的情緒在歐洲各地興起,兵敗俄國之後,帝國很快就在民族獨立的浪潮中被反法同盟擊敗。
希特勒雖然執政初期,帶領德國走出經濟危機,在合理的情況下,挑戰凡爾賽體係,帶領德國再次走向振興,也不失為一個優秀的領導。但是在膨脹起來之後,發動的全部是侵略戰爭,特別是種族滅絕,是他永遠不能洗刷的罪行。
對猶太人的暴行,雖然口頭上聲稱是為了除去劣等種族。但是其實更多的目的是為了斂財,搜刮財富,但是換來的代價卻是成千上萬的所謂的劣等種族的滅絕,無論從什麽角度來講,這都是人類曆史上空前絕後的黑暗和暴行。
第二,兩者失敗的過程有所不同。
拿破侖的帝國可以說是在“回光返照”的虛假輝煌中瞬間崩潰的,兵敗莫斯科之前,似乎歐洲列國都依舊臣服於法國,並且組織了規模龐大的聯軍,並肩作戰,攻入了俄國,附庸國和盟國似乎和法國的關係都是非常親密的。但是兵敗俄國之後,歐洲各國迅速組織了強大的盟軍,昔日的小弟和盟國紛紛倒戈,1813年10月,萊比錫一戰,拿破侖戰敗。1814年4月,拿破侖退位。此時距離兵敗俄國,僅僅過去了一年半不到。
雖然退位之後的拿破侖也曾經試圖再次崛起,但是再次執政後的拿破侖再也無法找回往日的輝煌,滑鐵盧一戰,法軍潰敗,拿破侖的政治生涯徹底結束。
相比拿破侖帝國,希特勒的帝國從兵敗俄國到最後失敗,堅持的時間要久一點。兵敗莫斯科之後,德國在之後的兩年中又相繼組織了斯大林格勒會戰和庫爾斯克會戰,試圖重新奪回戰爭主動權,打垮蘇聯,遭遇失敗之後才徹底丟失了主動權。而德國的附庸和同盟們也並沒有因為德國在俄國的失敗就立馬倒戈,這體現了希特勒的帝國對於當時歐洲各國的控製力要強於法國。當然,最終還是失敗了。
第三,兩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完全不同。
拿破侖所處的時代,英國雖然已經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法國自己也爆發了大革命,但是更多的國家都處於封建時代後期,多數國家甚至連民族意識都不強烈。世界雖然開始了一體化的進程,但是基本上還是相對割裂的。美國雖然已經獨立,但是基本上還是打醬油的角色,其他的地區更多都還在冷兵器時代。所以拿破侖戰爭更多的是歐陸國家的內戰,與世界其他地區基本上沒有關係。
希特勒所處的時代則完全不同,不僅世界早已一體化,並且多數國家民族意識強烈,國家主權問題更是寸步不讓,希特勒發動的戰爭就不是歐洲自己的戰爭,很快演變為世界大戰。總的來說,拿破侖和希特勒雖然都是影響力非常強的人物,但是兩者的曆史地位是完全不同的,機械的對比意義並不大,若非要強行對比,也必須站在各自所處的曆史背景中去評價兩個人曆史地位。人中滅絕是人類社會最不能原諒的罪行。希特勒為了獲得德國人民無條件的支持,他提出了人種優異論,認為德國人才是純正的日耳曼人,也是最優秀的人種,而其他的諸如斯拉夫人和猶太人都是劣等民族,英法奧這些國家,都是雜種日耳曼人。因為當時整個世界都處於一個經濟大蕭條的時期,因此這種激進的言論很容易洗腦了本就無知的民眾。在法西斯黨人的屠殺之下,西斯拉夫人和猶太人的人口大幅度的削減。假使法西斯戰爭繼續下去,不否認斯拉夫人和猶太人有著絕種的可能。
拿破侖希望建立一個歐羅巴合眾國,自然就要削弱其他國家對原本自己國家的愛戴。橫掃歐洲的拿破侖與希特勒,在口碑上呈現兩極分化。但兩人卻有著驚人的相似點。逐漸引起了近代曆史學家的重視。
拿破侖於1804年執政,希特勒於1933年上台。時隔129年。
拿破侖於1809年占領維也納,希特勒進入維也納於1938年,時隔129年。
拿破侖於1812年進攻俄國,希特勒於1941年進攻俄國,時隔又是129年。
拿破侖於1816年戰敗,希特勒於1945年戰敗,時隔還是129年。
兩人掌權時都是44歲,進攻俄國時都是52歲,戰敗時都是56歲。
上台時間:希特勒任國家元首時間從1934年——1945年,一共11年。拿破侖上位時間則是從1804年——1915年,總共11年。人生轉折點都是進攻俄國。
二者都沒有跨過英吉利海峽。都在北非到遭受挫折。在與俄國開戰前都曾關係曖昧。
拿破侖是科西嘉島人,希特勒是奧地利人,都不出生在法國和德國的主要國土上。
二者都是從小兵開始當起,直到權力最高峰。
拿破侖碰上了庫圖佐夫,希特勒則遇上了朱可夫,都是俄國曆史上數得上的名將。
拿破侖被流放後,他曾經那山呼海嘯般的追隨者如同肥皂泡一般迅速消失了,希特勒死後亦是如此。
拿破侖和希特勒都很崇拜腓特烈大帝。
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率領俄國軍隊與拿破侖交手幾次後均告失敗,被迫將軍事指揮權全部交給手下的將軍們,129年後的斯大林也是如此。
拿破侖手下有26位元帥,希特勒麾下也是26位元帥。
究竟是什麽導致了兩人的評價如此之大,或許就要交給時間來看待了。
現在美國及其西方許多政客正在打“種族滅絕”這張牌,然而如果沒有確鑿的事實證據,僅僅是為了某種政治利益的需要而假設命題,誰都可以進行”種族滅絕“,對於那些因種族滅絕而犧牲的千百萬、千千萬的受害者來說毋寧說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褻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