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不懂“假打”何以“練達”

(2021-01-06 18:26:55) 下一個

     不懂“假打”何以“練達”
   “假打”不是“打假”,是近代四川方言“發明”的一個單詞,“假打”按中國四川方言翻譯成日語就是:“恰好付”,“良恰好做”(o affect a stylish air; to try to look good; to show off)。日本人的傳統基因有“假打”的染色體。
    如果大阪人說東京人“假打”的話,這句話是言下之意是自己很實在,東京人總在口頭上說得漂亮,他們埋汰東京人,瞧不起東京人的虛情假意,表麵光鮮,沒有實實在在的樣子。
    最古老也最知名的一句話就是“武士沒食卻高楊枝”。“武士家無過夜錢,對外也顯得悠閑”。(A samurai pretends he has eaten well when he has no food.)
      意思就是武士並沒有吃飽飯,還要裝自己酒足飯飽之餘,悠閑自得用牙簽來掏牙齒。裝得自己有錢卻家裏可能是上頓不接下頓。東京在江戶時期是幕府將軍的人領地,大阪接近京都是商都,這就是大阪人證明自己實在,講信用而埋汰東京人的俗語成語(句)了。榮見張(裝模作樣當大頭)。
    在中國除了重慶人之外,四川其他城市的人喜歡說成都人“假打”。這個“假打”有可能是說成都人說話做事的方式不直接,喜歡繞彎子,還可能喜歡做一些“假動作”,花把式比較多,性格不夠實在。當然,我成都的朋友聽到這樣的說法也是不服氣的,成都人也不是個個都“假打”啊,更不能一概而論。
    其實這和“假打”的起源有著相通的情趣。
     四川話的“假打”源於藝人李伯清的一個段子,說一位買菜的一個人,正在買菜他的電話響了,他拿起電話“喂,是嘛,獅子樓嘛就獅子樓嘛(獅子樓:一家有名菜館)又不差那幾火錢嘛。對嘛,啥子偷偷,吹吹,娟娟都喊來嘛。啊!啥子啊,遠啊,像這樣嘛,你把那個奔馳開出來,接保姆去買耙豌豆嘛”讓保姆坐奔馳去買豌豆,這個口氣還是嚇死人,打完電話後他說的一句話才讓人差點緩不過氣來,他對賣豌豆的人說“光耳屎(罵人的話)你稱耙豌豆稱旺滴滴兒嘛”諷刺意味先後強烈對比,開始打電話的語氣那可是財大氣粗啊,保姆都能享受奔馳的待遇,可想而知此人根本不把錢當回事,隻有懸才能表達這種意味了。後邊說的一句話則真像一句無厘頭搞笑語言,顛覆了前麵幾句話的味道,就那麽幾毛錢的豌豆,他還要跟賣豌豆的人斤斤計較,一毫也能不能少,還想占便宜。假打意味甚濃!
    在日本的相聲(落語)裏有很多這樣的“假打”場麵。正因為沒有這種虛假,裝腔作勢的市民之間的對話似乎相聲就沒有了味道。
    “假打的東京武士”在這句話裏飽含了深層意蘊。江戶時代的武士是政府官員(役人),當時的封建社會裏,他們許多人在當時社會上商人們拜金主義,利益熏心,一切向錢看,社會上勤勤懇懇、簡樸廉潔為公的下層武士當然很多無隔夜糧。而當時的商人們確實經濟上很富裕的。武士為了國家要向民眾示範其倫理道德觀,無私奉獻精神,誠實服務民眾的年代,在艱苦環境中,“人窮誌不窮,浩氣氣貫長虹”,高貴地生活下去的武士精神也是可嘉的。武士雖於空腹卻以飽腹示人,不就是“假打”的內涵嗎?假打有其“清高”的精神內涵,還有更多的是幽默、練達,曠達的一麵......。

      在中國古代,對藝人的稱呼有優伶、俳優、倡優、倡伎、伶人等。
“說唱”是中國曲藝藝術的主要特征,它究竟起源於何時,已經無從稽考。出土於中國西部四川省的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擊鼓說唱俑,為我們探討這一問題提供了一絲線索。同時它的發現證明早在東漢時期,說唱藝術已經日臻成熟並廣泛流傳於民間。擊鼓說唱俑不但是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的傑出作品,也是中國曲藝藝術發展史上的重要實物資料。
迄今為止考古發掘情況看,兩漢各時期陶俑,有較大的差異,但漢代陶俑與前秦及隋唐陶俑的根本區別,突出地表現對神韻的追求上,漢代傑出工匠所遺下的藝術品上所體現的風格,表明這一時期藝術家對神韻的理解與追求——在寫實的基礎上刻劃精神,以形似求神似,這一創作理念在說唱俑上表現得淋漓盡致。藝術家截取說唱藝術最精彩的說唱舉動,利用形體誇張及人物麵部表情變化來突出藝術形象,看似頭大身小,軀體粗短,身材比例失調,但恰恰如此,其豐富的說唱內容醉人的表演形式,及演藝成功者的自然流露(圖人),被刻劃的惟妙惟肖,恰到好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