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這裏的“翻弄”沒有“撥弄”、“玩弄”、“愚弄”之意,有隨時代沉浮之感。
一個人名字很重要,取名時要經得起推敲。
上世紀前半葉,為了能在名字中準確標明每個人所屬姓氏及輩分,舊時各個姓氏、各個宗族都定有各自的輩分歌,這是專供取名用的定譜。而毛澤東為後輩取名,都沒遵族譜而另有新意的。
到了毛昆侖時期對他接觸過的人的名字都喜歡琢磨品評和推敲一番,
而為後輩取名,都沒遵族譜而另有新意的。一生有6子4女,取了名的共有9個。
岸,高大、偉岸之意也;英,才智過人之意;青,年輕、長久之意;龍,騰飛之意,炎黃子孫的圖騰,華夏民族的象征。
1928年6月,毛與賀子珍結婚後,10年間生下兒女6個,取了名的有5個。
長女:毛金花,長子:岸紅
1940年8月3日,毛和江青在延安生下了他的最後一個孩子,是個女孩,初時人們叫她“毛蘭”,毛澤東與蘭蘋之女也。後來,毛澤東為這個女兒取名李訥,隨了她母親的姓,因為江青本姓李,叫李雲鶴。和賀子珍的女兒嬌嬌取名李敏倒是認真查過孔子《論語》中的‘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的句子,妹妹叫李訥,姐姐叫李敏。給孫子取名“新宇”……都是根據當時的形勢而取名。
當時革命隊伍中沒文化、少知識的人很多,毛也給一些屬下取名,留下許多傳聞。
那時的中國有很多人取的名字都有一個傾向性,即“革命”性、“紅色”性。
“王革”,“張革”,“皮革”(沒有本意),“李新”、“陳新”(新舊不分),“劉紅”、“黃紅”(會變色),“蘇紅軍”(跟風蘇聯紅軍)……。
現在看來未免低俗,而當時卻是十分“高雅”的、“新潮”的。
常凱申也是很迷信的,不過是武道出身,去台灣時,與其“經兒”逛“草山”,覺得此地名不吉利,好象意味著他們敗走台灣成了落草之寇似的,因為他崇拜明朝哲學家王守仁(即王陽明)而令人改名為“陽明山”。
此山位於大屯火山群最高峰是台灣風光秀麗的旅遊觀光勝地。
“文革”時候的一些人附庸風邪地給自己孩子取名有跟風、老幹潮、追時髦的習慣。“XX軍”,“XX東”、“XX紅”、“XX剛”的名字太多、太泛濫,幾乎成災,太單一了就不容易管理。
因同名同姓過多的人口很容易混亂。沒有個性的姓名易形成不良之民風。
據說不久前的“我爸是李剛”成為網友們嘲諷專橫跋扈“官二代”的流行語時,有人一查叫“李剛”的人在全國有成百上千。
也許叫李剛的名字的人太多了,李剛則給自己“坑爹”的兒子取了一個“李啟銘”的特殊名字吧。好在中國實行了“身份證號”製度,日本也有同名同姓多至三位數以上的現象,於是全民實行“基本台帳”管理:即每人一個編號的“自我番號”(My Number)製。
最近“落馬”的官員中很多都有重名重姓的現象。都是一些受到趕時髦現象的影響的結果!
就如重慶貪官有孫政才,公安係統有王立軍,後來的孫力軍明裏暗裏就很有相似的命運(當然並不是姓名的過錯,是他長期以來無視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不守紀律、不講規矩、不知敬畏,肆意妄為的結果)。
當年批彭德懷,說他有“野心”,因為他的字是“得華”,小時叫“彭得華”,中央委員們開會批判他想要得到中華,奪最高權力!
劉少奇的字是“渭璜”,又曾化名“劉衛黃”,造反派棋手們更能證明他要人們稱謂他為“皇”的“野心”了。
要是香港的明星劉德華在當年大陸從政,是決沒有好下場的:想“留”下來“得”中“華”!狼子野心!全民討之殊之也!
近來有許多地方有準備將“今名”“原名化”,被列舉得比較多的城市
如:駐馬店(汝南)、石家莊(常山)、(徽州的)黃山(徽州)、
棗莊(蘭陵)、揚州(廣陵)、寶雞(陳倉)、臨沂(琅琊的)、
蘇州(姑蘇)、合肥(廬州)、包頭(九原)、
保定(幽州)、漳州(月港)、托克托(雲中)、西安(長安)等。
如果每個城市的“中山公園”、“人民大道”、“五四大街”,“向陽路”
“東風工廠”都要“正名”的話,有很多人又無疑會“時差反應”(時代差,時間差),
有無這個必要尚在討論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