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2025 (3)
神戶人的“哏兒”
大阪人的“耿直”,京都人的“假打”,神戶人的“哏兒”(3)
至於說到神戶人的性格,就要先說神戶市的地理,若要比較隻能在中國找到相對應的海濱城市,有最大近似值的城市的話,還非天津莫屬。而神戶的對外結為友好城市的有美國的西雅圖、法國的馬賽、巴西的裏約熱內盧,西班牙的巴塞羅那,然後就是天津市。
關西人在看京都和大阪的“對立”中,對神戶更接近“中立”的看法。地處兵庫縣的神戶人自我感覺良好,由於自古以來的港口碼頭,泊來品多,外來的先進文化充盈使神戶成了“時尚”、“流行”的代名詞。用今天的眼光看神戶更象天津的“塘沽”區。那是全國首個經開區有“泰達”的名稱(TIEDA:天津國際經濟貿易開發區的英文縮寫)。
天津和神戶兩個城市對外都很低調,然而神戶人瞧不起京都人的做作,也看不慣大阪人的花裏胡哨,然和天津一樣擁有通外國的碼頭。天津的碼頭文化走出馬三立、馮鞏類表演藝術家,神戶走出了超級明星,有石原裕次郎(石原慎太郎之弟),堺雅人一樣名揚天下的藝能人。東京都的兩屆著名知事都是神戶人:當今的小池百合子和石原慎太郎。
天津和神戶都有那麽一點看似發展緩慢,實則“悶聲發大財”,愛耍嘴皮子又愛麵子,有城市風,濱海風,農村風……。
天津人喜歡“哏兒”,在東北話裏,“哏”是形容一個人“滾刀肉”似的(死皮賴臉,糾纏不清)的意思。在天津人眼裏“哏兒”是很有趣很好玩兒的意思。“嬉笑怒罵滿堂彩,說學逗唱百態生”。
老天津話都帶著濃重的津式口音。他們管“很”叫“倍兒”;管“侃大山”叫“白豁(huo輕聲)”;管“味道重”叫“齁(hou一聲)兒”;管“這”叫“介”……真正的天津人,總是以自己的津式口音而自豪,這不僅是他們的身份象征,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真正的神戶人也很自豪地說自己是“神戶腔”,他們不喜歡大阪人的所謂“率直”也不喜歡京都人的所謂“假打”,保持自己的矜持。
天津人一向秉承著“借錢吃海貨,不算不會過“的原則,將吃海鮮的傳統發揮到極致。天津人祖上大多從事碼頭生意,吃住都離不開海,自然對海鮮有著狂熱的偏愛。“衛嘴子”除了天津衛的人喜歡動嘴的意思外當然還是喜歡吃。食文化在天津很發達,要不是新冠病毒肺炎在武漢蔓延,有人說原因在於人們吃了野生動物,可要知道天津人的南開區的“飲食一條街”的野生動物可是開了全國的先河。知之者之罷了。
神戶的飲食文化受到外國的強烈影響,西餐和中餐在神戶的飲食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神戶是日本最早普及肉食文化的都市之一,這不僅因為神戶比日本其他都市更早接受西餐文化,也和神戶是高檔牛肉品種神戶牛的產地有關。神戶中餐館最為聚集的地區是南京町。神戶的西洋糕點產業特別發達。自開港至二戰期間,有很多外國人糕點師聚集在神戶。
而神戶人則喜歡吃牛肉,神戶牛是“天喜一品”的“禦馳走”:跑遍各地都要去找神戶牛餐館!“禦馳走”(Gochisou,日本吃得好的意思)。神戶和天津兩地都有以水旱“碼頭”為點綴的底蘊。
神戶牛肉馳名海內外。神戶還“三教九流”的據點,是暴力團“山口組”的根據地。
一百多年前是對外經濟、貿貿、文化之中心。有各國使領館的舊址,有較早的華人街。天津也曾一度是對經濟貿易文化天然港口,的洋人活動中心。朝國,日本,泰國的駐華機構和外國大銀行舊址(後收為國家銀行金融機構)很多。
神戶人的“嘛嘛,嘛嘛”(好啦好啦,得啦得啦)用得最多,是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一種不惹事的口頭禪。
天津人也喜歡“嘛”。卻是另一層意思:“嘛事沒有”,“嘛叫天津”,“嘛時候了”……
有“什麽”的意思。和東北人的“艾馬”一樣使用頻率極高。
新冠病毒避疫宅家悶著,“樂嗬樂嗬得了,沒嘛過不去的。”
遇到麻煩了“去去吧,矯情介事兒有嘛用(容)~”。
“買東西別走遠啦,遠點楊村,要不上王頂堤,嘛都有了……”
“艾馬”!天津這麽多嘛,神戶也“嘛嘛”,是否和“碼頭”的“碼”有關呀?沒嘛關係,一碼歸一碼,兩碼事兒……(略)
天津開埠以前,特別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西方列強曾先後數次發動針對大沽口的戰爭。其中1859年6月20日,英、法、美三國公使到達大沽口外,被清政府要求從北塘登陸並由清軍保護到北京換約。英法聯軍拒絕隨即發兵進攻大沽口展開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神戶也是在江戶幕府末期,日本在歐美的壓力之下被迫打開國門。1858年,幕府與美英法俄荷五國簽訂安政五國條約,條約規定開放五個港口為通商港口。列強雖本欲選擇已有一定規模的兵庫津作為關西地區的開放港口,然因兵庫津排外風氣甚盛加上兵庫津附近的神戶村的沿岸水深較深適合建港。因此神戶村即成為五個開放港口的其中之一。
天津和神戶都帶有歐美列強侵略的強烈火藥味(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