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胡子與裙子(3)

(2020-03-06 19:43:20) 下一個

      球場上的“胡子”與“裙子”
      總體印象是高爾夫球場上的男人留胡子的很多。


      要知道留胡子有很多學問,就象女人穿的裙子一樣,花色品種,式樣設計,有流行、有時尚、有追求、有誌向……。


      當年周公留胡蓄誌,如抗戰時期,年輕的周恩來留著一副好胡須,後來為了工作需要,當上政務院總理後就不再留胡子了。
      梅蘭芳蓄胡明誌傳為佳話,梅公滯留上海,日本"要員"紛紛來敦請他登台演出或去電台錄音,梅蘭芳都斷然拒絕。為了表示抗日之誌,他特地留了胡須,不到抗戰勝利之日,決不剃須登台。不演戲就沒有經濟收入,全家的生活就成了問題,但這難不了他,他把北京的房子賣掉,接著又變賣湘竹扇、圖章、古墨……,以後,便以賣畫維持生活。

    中國古人留胡子的多,當然也有不長胡須的“白板”(嘴上無毛)人。父母健在的人一般不留胡子。父親死得早母親健在的人隻留上唇胡子,如夏目漱石,魯迅……等。
      母亡早父健在的人一般隻留下唇胡須。父母都過世的人可上唇下唇都可留……。


      中國近代的男子們受到西方傳入的先進思想的影響,在一段時間之內對於去舊革新有些矯枉過正,“胡子拉碴”,胡子被視作不衛生的象征,以剃胡子來彰顯自己的先進性。加上後來希特勒和小日本的衛生胡形象太過衝擊人心,中國人很少會留上胡須。
三叉胡,八字胡,山羊胡……各式各樣,“胡”本來是指長在嘴邊的毛,而上唇的稱為“髭”(moustache,又叫“八字胡”、“八字須”、“兩撇胡”,粵語叫“二撇雞」”),下巴的叫“山羊胡”(goatee, beard),兩鬢連至下巴的叫“落腮胡”等等。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人們受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的古訓影響,對於毛發有一種特殊的情感,不會輕易剪去,尤其是男子的胡須,是古代男性的重要特征之一。古代的人們以多須髯為美。中國古人有蓄須的習慣,講究須眉堂堂,他們推崇胡須,不厭其煩地做了細致分類,譬如上唇的胡須叫作“髭”,頰旁的胡須叫作“髯”,下唇的胡須叫作“糶”,而下巴的叫“襞”。這種體貼囉嗦的分法充分顯示出了對胡子的衷心愛戴。在古代,沒有胡子的男人是被人另眼相看的。在民間俗語中,“麵白無須”不是好的麵相,常用於形容太監閹人等特定群體,年輕人不留胡須形容不穩重,常說的一句俗語“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就由此而來。


    胡子的種類功用好似女人裙子的裙子,搭配得當韻味不同。長裙,短裙,迷你裙,及膝裙,無腰裙,寛腰裙,高腰裙,超短裙,拖地裙,灰裙,黑裙,石榴裙……一樣學問種種,裙子要穿出品位,穿出個性,穿出嫵媚,穿出韻味來。在遠古時代,先祖為禦寒冷,用樹葉或者獸皮連在一起,便成了裙子的雛形。據東漢末年劉熙撰寫的《釋名•釋衣服》上說:“裙”,“群”也,即把許多小片樹葉和獸皮連接起來。
    相傳在四千多年前,黃帝即定下“上衣下裳”的製度,規定不同的地位的人著不同顏色的衣裳。那時的“裳”,就是裙子。五代《實錄》說:“古所貴衣裳連,下有裙隨衣色而有緣(沿邊而裝飾曰“緣”。);堯舜已降,有六破(破者,析也,即皺褶。)
      在高爾夫球場,上了年紀的老者多,無職(退休人員)者很自由,他們中間在工作時期不留胡子,後來常打球反而時興留胡子。


      日本職場上女職員穿著很拘謹,在高爾夫球場上卻很開放,反正穿裙子是女性的特權,所以各種式樣的花花綠綠的裙子是高爾夫球場上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在中國許多奧巴桑(大媽)照相擺姿勢拿一條長圍巾搔首弄姿,在日本球場上,奧巴桑(大媽),奧巴阿桑(老奶奶)們都穿各樣式、各色彩的花裙……。


      在當下疫情、蝗災、山火、雪災、幹旱、火山爆發、颶風、海嘯、洪水肆虐、永久凍土層解凍、北極甲烷大爆發、珊瑚礁死亡、澳大利亞大蝙蝠咬人……。
      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天災人禍的壓抑時期不妨去球場走走著看,那裏有各種男人的胡子,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女人的裙子。


      根據你的取向你還不去領略一下不一樣的風光,暫時忘卻一分憂愁,增強一些免疫力……(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