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VS.橄欖球精神

(2019-10-13 13:28:07) 下一個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VS.橄欖球精神
  為什麽中國大陸沒有橄欖球,除了其運動是大洋彼岸發源、屬手粗腳大的英國人的產物外,更有那比賽場上的橫衝直撞、野撲瘋搶的蠻勁讓新中國的人們望而卻步吧。也不,其實足球、棒球都在歐美盛行也在大陸有興起,卻發展實在很緩慢又疲軟。
台灣、香港跟風很快,也有一定的實力。但處處都有英聯邦的影子!
  在人口眾多的大陸中國的足球盛行了一陣,但在世界杯決賽中卻看少見其“大有作為”的身影。
  作為世界經濟第二大國,其實力與真正的“強國”還有多少距離?這難以補上的短板何時補齊就無法預測了。
   英式橄欖球(拉格比)世界杯賽正在日本進行。
  日本的“全櫻花(All Sakura)”戰勝蘇格蘭隊、愛爾蘭隊、俄羅斯隊和薩摩亞隊,四戰四勝衝入絕賽圈,躍入八強,讓日本舉國上下歡欣鼓舞,一片歡騰!更讓歐美世界震驚!
   橄欖球的精神很符合這樣一種境界,就是:“One for all, all for one.”
(一人はみんなのために、みんなは一人のために。)
  “我為人人 人人為我”,是源於法國十九世紀作家大仲馬1844年出版的小說LesTrois Mousquetaires中(翻譯為《三個火槍手》又譯作《三劍客》或《三銃士》)英文原文是:All for one, one for all.翻譯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或是“大家為一人,一人為大家。”後被反過來使用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1919年5月列寧在一次關於共產主義星期六義務勞動的演說中使用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話作為引語。當然在社會主義國家也大大流行起來。
  到了中國1959年11月毛澤東在讀斯大林的《筆AB薩寧那和B溫什爾兩同誌》時,批注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話不對,翻譯得不恰當。在讀《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時又批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不妥當,結果都離不開我。
   人人為我,是人人都為我一個人,我為人人能為幾個人?毛澤東的批語雖說是由讀斯大林的書而發,實則是針對國內自1958年刮起的頭腦發熱的共產風而發的。當時有些同誌喜歡用這句話概括各地一時呈現的所謂新風尚。理論界也有同誌主張把它作為共產主義道德原則加以推廣。毛澤東看出了其中的誤譯和誤解提出予以糾正,並批示可以不作宣傳。
   毛澤東的批評正是針對著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看作道德命題的錯誤,指出這種理解不但與事實相背而且從道德上提倡也是荒謬的。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絕對最高最正確指示的大環境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也不過是邪念而已。
 至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鄧小平提倡“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理念,這八個字紅極一時,幾乎家喻戶曉,人盡皆知。
   我為人人,自然人人為我。我利益天下,自然天下歸心。“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是說我們每個人心中有社會責任感,用實際行動為他人著想,為社會盡自己的義務。我為人人,體現了主動、積極地去承擔責任,是發自內心的自覺自願的行為;體現的是一種付出在先、回報在後的態度... ,而反過來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說讓別人先為我著想,為我服務。“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體現的是被動、被迫去承擔責任,不是發自內心的自覺自願的行為;體現的是一種回報在先、付出在後的態度...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精神應大力提倡,這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根本,隻有做到了我為人人,才能實現人人為我的目的,我們這個世界才會處處充滿友愛。
   這與古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也有共通的意趣嗎?
 人們在談論這些思想觀念的時候,社會又前進了不知多少!
   一種新的體育運動沒有十年磨一劍,數十年的苦功夫是很難成為“世界強國”的。
當今日本橄欖球隊突然強大起來,主要原因還是導入了外國人加入日本國家隊的新思維新手法。過去的日本拒絕移民,極端保守,純血主義嚴重,現在的橄欖球隊員三十人中就十六名移民的外國選手。
  當然世界豪強隊的愛爾蘭隊和蘇格蘭隊連連暴冷門(番狂),被打得落花流水,嚐到了輕視日本隊的苦頭,是因為他們低估了日本隊的“崛起”的速度……。


   注:
   英式橄欖球:拉格比學校(Rugby School)的“拉格比規則”(Rugby rules)確立於1845年,是現代橄欖球的直接源頭。“拉格比規則”與確立於1848年的“劍橋規則”(Cambridgerules)和確立於1857年的“謝菲爾德規則”(Sheffield rules)共同衍生出了現代的英式足球(1863年),其標誌是“The Football Association”的建立。

美式橄欖球與英式橄欖球的區別
英式橄欖球的規則與美式橄欖球的規則很不一樣,雖然美式橄欖球源於英式橄欖球,但是兩項運動完全不同。

英式橄欖球通常指拉格比(Rugby)運動。美式橄欖球實際上起源於拉格比,逐漸演變出不同的規則、裝備及以下的一些不同之處。美式橄欖球和英式橄欖球采用的球形狀不同,美式橄欖球更小、更長,兩個長端呈尖狀,增加了球落地後的不可琢磨性,使比賽更有趣味。英式橄欖球的運動員不需要佩戴頭盔和身體護墊。兩者根本區別是對身體碰撞的程度區別。
英式橄欖球的身體碰撞犯規,約和足球相仿(本來就是足球的手球犯規後產生的副產品)。
所以英式橄欖球的簡化版——軟式橄欖球,實際上是在世界很多國家的中小學中都普及的橄欖球。
兩者其餘的大區別,一是場地規則影響比較小(當然,標準場地是160×75碼,美式的是120×53 1/3碼),人員參與較多(英式的標準參與人群是15人,8前鋒7後衛,比美式的4後衛7前鋒多4人)。
二是護具影響較小(美式是純粹的鐵包肉,英式則是普通的墊護——比籃球的多不了什麽,最常見的護具叫牙套)。
三是比賽時間,英式的是80分鍾,分上下半場。美式的是4節各15分鍾。
得分規則也不完全一樣。
英式的進攻戰術缺乏攻擊性,不像美式的想盡一切辦法前推。英式橄欖球比賽裏,球必須往身後的隊員那兒傳,球員倒地後必須立刻將球“脫手”任由其它人搶,所以常常出現“疊羅漢”的場麵。
得分方麵英式橄欖球的得分方式分達陣和射門。達陣5分。達陣後的補射計2分。因犯規獲得的罰踢計3分。
美式分達陣、射門和安全得分。觸地達陣6分、補射計1分,中射計3分,把對方逼成死球算安全分2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