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枝獨妍不是春,烏龍國花不可行(9)

(2019-07-27 01:35:32) 下一個

  

一枝獨妍不是春,
烏龍國花不可行(9)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鄰國之花,可評可誇。
80%的中國人都希望牡丹花做為“國花”,這是中國花協的民意調查。
難怪以前有許多統計數字在他國人眼中隻是一個“糊塗帳”。如果真的80%的人都希望牡丹花成發唯一的國花,證明國人的意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富貴榮華為大,艱苦樸素,勤儉奮鬥的精神已逐漸褪去,就象“Boomerang”(回力鏢,飛去來器)一樣的社會現象。富不過三代,艱苦奮鬥的精神也持續不了多少代。
(略)
其實牡丹花並不是世界上都公認的,是最富貴豪華、最美的花。
因為牡丹開花在一年中人最困乏的時期,在日本將牡丹刻印在為紀念著名的去逝人物的神社中,以保證他們死後有美好的“睡眠”(“永遠安眠”)。
這有點類似於中國人使用荷花在寺廟、寺院神龕的圖案一樣。
世上人們愛梅花貞潔,傲霜鬥雪;蘭花幽香,清麗典雅;菊花孤傲,千姿百態,而做為信佛最多的中國人自然鍾愛蓮花,因為是釋迦牟尼獨自鍾情於蓮花。
 
在日本牡丹花又被當作不吉祥之花(惡之花)。
 
它不象櫻花那樣落英繽紛給人以一種壯烈華麗之動感。
 
牡丹花瓣不飛散,凋謝時整朵花就叭嗒落地。
讓人聯想起“人頭落地”的光景。
所以在日本牡丹和山茶花一樣,都是有一種不吉利的暗示叫“緣起惡”之花。
尤其是在日本的江戸時代,因為某家相家學說牡丹花花連蒂落地,讓人聯想“打首(uchikubi)”(砍老殼),所以歸類於不吉利之花,分類為“凶花”——
“掉腦袋花”
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寫過一篇名叫《牡丹》的小說。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性格孤僻的老翁,青年時代曾參加過侵華戰爭。這個老人除了精心栽培幾百棵牡丹花之外,似乎再沒有別的愛好。 
後來,人們才知道,老人對牡丹花的喜愛與他早年的戰爭經曆有關,在老人的眼睛裏,每一棵牡丹花都象征著一名當年被他所殺害的美麗的中國姑娘。一大片牡丹花叢,就是他屠殺的一群中國少女。這個老兵絲毫不為當年的殺戮感到悔恨,相反卻把昔日的暴行審美化了。他覺得,那是他的驕傲,那是他的特權。就是這樣一個變態的殺人魔王,在信仰軍國主義的三島由紀夫筆下,成了一個享受著審美愉悅的藝術大師。縱觀人類數千個族群,隻有日本文化才有這種“化醜陋為美麗”、“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
當三島由紀夫重建一個軍國主義的日本的夢想破滅之後,1970年他選擇了自殺,他企圖以生命來“喚醒”日本同胞。然而,他的死亡與他的作品一起成為了日本民族劣根性的鮮活見證。三島由紀夫曾是諾貝爾獎提名者,但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軍事主義者,與石原慎太郎同時代糾葛很深……
 
在中國牡丹花是“百花之王”,“富貴”之花。但日本的很多花名來自白居易詩。
白詩有“花開花落二十日”之詠,所以日本稱牡丹為“二十日草”,“名取草”,“鎧草”等。沒有那種豪華的感覺。
在日本有關“牡丹花”的成語很多,幾乎很少讚美的成分:“頂棚上掉牡丹餅”(天上掉餡餅,免費的午餐)
“牡丹鍋”(野豬肉火鍋)
“牡丹雪”(鵝毛大雪)
獅子牡丹(野豬肉)……(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