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花獨妍不是春,烏龍國花應叫停(1)

(2019-07-24 05:47:13) 下一個

“國花”與“國運”
    曆史驚人相似,“國花”人定,厄運將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喻別國的賢才可為本國效力,也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古往今來,中西內外曆史的人物曆史事件都,有成功,有失敗,但都可以借鑒的,經驗可以吸取,教訓可以引以為戒。名人、偉人都有不同的失敗與教訓,時過境遷,從側麵觀察好來人又可以吸取其精華。
“鄰國之花,可值警醒”:不必國花,仍是奇葩。
    近日,中國花卉協會發起的投票“是否同意推薦牡丹為國花”引發網友熱議。
當然隻是民意的調查,不可能、也沒有權利獨自規定什麽花是國花。
    由於對花的理解不透徹,或者對曆史解讀不深,總覺得現在是泱泱大國了,應該有國花了。這種非得要有一種花為國花的人可能認為國家有了國旗、國歌、國徽、國獸、果樹等等,為什麽就不該有國花?
    這些人不知道無論國歌、國旗、國徽都是人為設計的東西,許多人將中國的“國寶”熊貓當作“國獸”也是沒有根據的。要知道在法國人來四川第一次見到熊貓之前,沒有一個文人、偉人知道世界上還有這種憨厚的動物。遑論關於熊貓的古文古詩了,所以定為“國獸”完全是趕時髦、著潮流的“錦上添花”。
    自然界的花卉是大自然的精靈,都應該平等對待而不應該人為地“厚此薄彼”。
當今這一波“牡丹國花”推動者,在曆朝曆代都能夠找到其原型人物之身影。
    唐朝曾將“牡丹”當做國花。這是無稽之談。國花國樹都是現代人,現代化的概念,進入現代社會才有。

唐朝作為古代封建王朝,那時候還沒有國樹國花的概念,所以唐朝沒有國花國樹。相傳,武則天有一次想遊覽上苑,便專門宣詔上苑,“明朝遊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當時正值寒冬,麵對武則天甚為霸道的宣詔,“百花仙子”領命趕緊準備。第二天,武則天遊覽花園時,看到園內眾花競開,卻獨有一片花圃中不見花開。細問後得知是牡丹違命,武則天一怒之下便命人點火焚燒花木,並將牡丹從長安貶到洛陽。誰知,這些已燒成焦木的花枝竟開出豔麗的花朵,眾花仙佩服不已,便尊牡丹為“百花之首”。“焦骨牡丹”因此得名,也就是今天的“洛陽紅”。
    正因為武則天偏愛牡丹,可能引起其他花神的嫉妒,讓武則天死後沒有正麵的好評。  

唐朝的國運有她起始衰竭。大唐江山的大廈開始傾斜。

當然大唐盛世的衰退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帝王和社會製度本身的缺陷造成的。但正好和武則天玩弄牡丹花,讓後人覺得唐朝的國花就是牡丹被貶,花與國運隻是“巧合”而已?
    回顧近現代中國國花之選,1903年,清朝敕定牡丹為國花過程(光緒二十九年),慈禧太後降懿旨,將牡丹正式定為國花。其含義是說:牡丹象征大清盛世,雍容華貴,一派歡樂祥和的君民共榮的景象。之後,在頤和園,清廷修築了:國花台。1915年版《辭海》載:“我國向以牡丹為國花”。
  君不見,從此以後清王朝氣數已盡,直到19122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清末帝溥儀遜位,隆裕太後接受優待條件,清帝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滅亡。共傳十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從製定國花牡丹到亡國不過9年時間。
  1929年南京民國政府曾創議梅花為國花,未付表決,但此後民國政府習慣上把梅花視作國花,如國軍將領的肩章、帽徽上都飾有梅花,南京民國陣亡將士紀念碑建築上多飾有梅花圖案。
  即使這樣從定國花的南京到跑到台灣島的失敗僅僅20年光陰罷了。
  無獨有偶,中國第一女皇帝,和中國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後,一個在唐代尊牡丹為萬花之王。“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三條九陌花時節,萬戶千車看牡丹”,從這些詩句中,仿佛還可依稀看到唐人對牡丹無以複加的癡情和偏愛。

一個到了清朝,慈禧一句懿旨,將牡丹正式定為國花。兩人都負有敗江山、毀社稷之惡名。
  曆史不可能假設,但是曆史往往重複,
  馬克思說的好,曆史往往不會簡單的重複,但卻驚人的相似。
  黑格爾說曆史往往會重複發生,隻是第一次是正劇,而第二次是鬧劇。
(未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