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不同習慣(108)重建篇
(2011-03-24 21:16:18)
下一個
日本的東部受到強震和海嘯的毀滅性打擊後,成千上萬人心有餘悸,
強震過後還有餘震,災難的創傷需要撫平。災民如驚弓之鳥,至今難以
安穩成眠。任何有良知的人都對日本這場天災感到震驚。
一些外國人對震災過後日本政府對複興不溫不火,慢吞吞的動作感到不可
理解;有的人對某些人無動於衷覺得匪夷所思;有的更對一些仿佛“事不關己”
的關西人表示憤怒。
日本政府遲遲不發表為災民重建家園的政策,日本人不憋氣,外國人倒十分
著急。無法插手幹預別國的行政,震災後的海嘯、核泄漏伶人提心吊膽又因信息
缺乏而成為憤憤的話題。他們隻會在心裏罵一句:十個壓路碾子壞了倆----
“八個壓路”。
有人說得好聽: “日本人素質高”,“日本災民秩序井然”,“沉著冷靜”;
有一些心底善良、多愁善感的華人錯誤地給日本人戴上高帽子:
“淡定”----(可能說這是“將滿臉麻子說成滿臉酒窩”(痘痕も笑窪):
應該說是“疸腚”----日本政府該被打屁股)!
還有人說得難聽:“貪生怕死”,“窩囊肺!”,“狗熊”!
中國人和日本人對待自然和災害的傳統意識不同,其價值觀、道德觀迥異,
按照自己的成見取衡量評說對方無異劃一道“平行線--兩條永不相交的直線”。
中國人現在是“天不怕,地不怕”, “老虎的屁股也要摸”。“文革”之中,
人們的思想意識變得史無前例地大膽了,群眾敢批鬥領導、下級敢批鬥上級、
學生敢批判教師、子女敢批判父母。造就了今天的中國人“敢想、敢幹、敢鬥”
的精神;鑄成了中國人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品性。
中國人曆史和傳統上是:怕皇帝,怕當官的,怕有錢有權有勢者。
日本人沒有經曆過“文革”的“洗禮”,沒有中國人的那種叛逆性格,
他們知難而退,量力而行。日本人認為明明是危險艱難和難以抗爭的事,偏偏
要迎頭死拚、硬頂,那無異於“自不量力”的以卵擊石的莽撞。
在戰爭年代裏日本人中也有“神風隊”,他們連同飛機一起衝向敵軍艦
自殺成仁。但是在和平的年代,人們學得更理智,在豐富物質得年代人們更容
易忍耐。
在中國曆史上的戰爭中,有黃繼光舍身睹搶眼,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雲火
身不動的感人事跡,至今成為教育青少年的故事。
在極端貧窮的年代,人們“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
然而在溫飽得到了保障的今天,中國人們還有“抗震救災”的本能。“抗震”,
“搶險”都是理所當然的,敢拚敢打。
在若幹年後,中國的物質變得極端豐富起來,人均GDP超過日本、趕上美國後,
中國的人們就不會象今天,要靠領袖指揮,靠領導發動、帶頭衝鋒陷陣。
首先人們會更理性、更科學、更慎重地在突發性災難發生之前充分預測危
機和危險存在的可能性。然後以最小的犧牲換取最大的災情挽回。
在習以為常的可怕事情發生後“按步就班”、“沉著冷靜”地對應。
日本人認為世界上最可怕的有3個東西:火災、雷、地震。後來再加上1個東西
就是:“老爺子”。
地震對日本人來說已經是“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人們隻能忍耐“它”
橫行與虐肆,而無法與之抗衡。對於地震等天災的態度,是“耐”而不“抗”。
君不見中國的建築物都稱“抗震幾級(正確的應該稱 “度”,不是指震級,
而是指烈度)”,日本的建築法令規定是“耐震”強度。近年通過上世紀
九○年的“大阪、神戶”關西大地震和新瀉等地方的地震以及預測未來的東
海大地震,日本將所有的建築法規對地震的要求提升到“耐7度以上”。
至今日本人在災害麵前“逆來順受”、“無聲忍耐”的,在中國人或外
國人看來,日本人確是不可思議。
這次9級強烈地震對日本經濟已經造成了極大、摧毀性的打擊。各國人
民都以實際行動為日本災區複興、讓災民回歸家園出把力。
日本東北民眾飽受煎熬與心酸的現狀。接踵而至的天災人禍之下很多居民選
擇了“自主避難”。在焦躁和恐慌之下困守震區數十日的災民們終於有機會踏
上通往安全地帶的旅程。大批福島、宮城縣的受災民眾流向日本各地,
人數已接近30萬。東京都也於18日開始著手設立臨時避難所,繼東京武道
館和味之元劇場之後,東京國際展覽中心和國際會議中心也宣布優先收容
福島地區災民。這些避難設施的條件並不盡如人意,但卻為顛沛流離的災
民們提供了棲身之所,至少在這裏他們無需麵臨餘震、海嘯和輻射的威脅。
日本政府在這次危機中的的預防及應對方麵有很多說法,在這次範圍如此之
廣、危害如此之大的災難麵前,日本政府還是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在信息
披露、物資補給、災民安置及尋求國際救援等方麵,暴露出一些失誤。
日本政府對這次災害的救援工作始終是被動的,“遲遲不動”,“姍姍來遲”,
“引而不發”等等讓各界人士特別是災區的災民們不滿卻沒有爆發。
日本皇室都宣布免費開放行宮浴場供災民洗澡,連不出門的天皇本人也配合
東京電力宣布的計劃停電,主動讓人關掉空調以節約用電。
政府中除了官房長官的記者會見外再難看到那些大臣以及官僚們的救援舉
動。是信息不足還是行動不力?人們缺少信息隻能幹著急。
實際上日本政府在“明裏”,“暗裏”都在作最壞的打算,爭取最好的結果。
全世界的人都在為日本災民捐款,相信在日本資金是不成問題,除了那些
“錢越多越好”的貪得無厭者。日本政府也在極力為複興重新編製輔助
財政預算,為震災複興解決各種矛盾:
首先最急的是讓受災群眾盡早得到糧食,飲料水,衣服,寢具,衛生用品,衛生
設施,煤油,汽油,火器,電池,醫藥品;
再就是加緊修複公路,在尚未回複的地區由自衛隊直升機運送救災物資
為了“人命關天”的事情隻好暫時放棄“違法”的觀念。
一切從人性第一出發,可能會出台各種特別政策和臨時法規(當年為了營救
當年被澱號日本的赤軍劫持人質事件,日本政府也出台了特別超法規的命令)。
還傾心盡力回複生活線路(電,上下水道,天然氣,通訊手段,廣播電視等)
讓受災群眾的組織化(10人一組),相互激勵,相互幫助,相互照應,收集信息,
共享信息。健康自衛,產業回複,土地政策,金融,融資,勞動政策,區域複興
政策等等。
雖然百端待舉、百業待興,在穩定平靜的表麵日本人正在迎接正在後複興計
劃的嚴峻挑戰。
在中國一個舊唐山被震毀滅了,人們可以建立一個新唐山。汶川被震垮了,
人們隻要有資金又可以重建。因為在中國“人命關天”,當失去的東西失去後
應當讓生存下來的人有衣食住行的保障。在中國隻要政府命令一下,人們就可
以在倒下的地方重新站立起來。有的災區回複重建家園的工程十分順利。這完
全是托福中國當今的社會體製:沒有土地的所有權人們可以在國家、政府的土
地上遂心建築自己的樂園。
然而在日本地震災區要完全回複舊日的風貌是完全不可能的。最大的瓶
頸就是“物權法”讓政府的重建回複工程被拖住後腿。在廢墟中人們急於將
殘垣頹壁推倒,在重災區人們要將瓦礫磚塊清除,但是如果沒有得到物主的同
意是“違法”的。“違法”是“犯罪”。有多少好心人為了重建災區而甘冒
違法之險?
有的地方,海嘯襲來時將所擁有的房屋連同家財全部卷走,有的人已經
失去了所有親人。有的人一無所有,有的人已經找不到自己原來所擁有的土地
和房屋。人已經不是災前的人,地已經不是災前的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
實施臨時的特別法律法規,日本災民要重建家園就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夢。
然而日本這個國家是那樣堅強,曆史上他們災難不少,卻都後化險為夷,克服
困難,重建家園。借鑒曆來的大地震經驗和教訓,日本政府主導的推進震災複
興再開發事業將會一個個出台。
大阪神戶淡路大地震(1995)逐漸恢複了生機,舊貌換上新顏。
新潟地震(1964年),鳥取地震(1943年),北但馬地震(1925年),
関東大震災(1923年)都留下了深深的爪痕,但在廢墟中都得到重建,
在倒下的地方重新站立了起來,將災難的“絆腳石”當做騰飛的跳板,
他們會跳得更高,飛得更遠。
人們將會看到一個災後重新再建的新東北。
讓“岩手”更“豔秀”,讓“仙台”更有“仙姿”,讓福島人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