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日本國:“泥甕”,“泥砰”!

(2008-10-28 01:47:55) 下一個

  最近在電視上,秋葉原電器街頭都可以聽到日本首相麻生太郎的演說。
那是很有“特色”的日本“鄉音”,拖長音調硬起嗓子,仿佛有回到了
明治維新以前日本人“武士”那電視古裝戲裏各種角色的對話一樣。
大舌頭,從後嗓子裏發出十分吃力的音來。最具特色的是左一個“你翁”,
“呢翁”,“溺嗡”,“泥蕹”,“逆甕”......。不禁讓人想起幾年前那
原首相小泉純一郎的演說風格。
那年有機會到東京出差,正好碰上小泉純一郎在國會前的街頭演說。
具體內容忽略不談,隻見他手舞足蹈的左一個“日本……”如何
如何,右一個“我們日本……”怎樣怎樣。時而搔搔白色“獅子頭”。
(民主黨的菅議員諷刺他那長長的往後披中間分的發型為“Lion Head”。)
仔細聽來小泉的語言很有特點。當然就像中央電視台時而有地方
領導出來講話那樣“帶口音”的很多,講標準化太好的人好象坐上最高
權力交椅的人很少。但日本因為國家小標準語普及,“走音”的人確實
要少一些。哪怕關西地方的議員到了國會裏都會“正人君子”似地講
標準化(不過經常是藏不住狐狸地尾巴)。
一般說來年輕人說日本就是“Nihon”(にほん “泥哄” )、
“Wagakuni nihon(わがくににほん “哇咖庫泥 泥哄)……
小泉的發音和部分日本人(當然是Native speaker)都有一個共通
的特點。就是發“H”的音的時候“偷工減料”!
他說的是“Nion”,“Wagakuni Ni on”(“泥嗡”)
也就是說他把後麵的“H”省略了。
其實問了很多日本各階層、各年齡斷的人,他們都沒有意識這個
問題。就像他們使用“助詞”一樣很自然地使用。要問為什麽自己也
很難說的清楚。
Ha,Hi,Hu,He,Ho 在單詞第一個音節的場合是不會馬糊的,是
很認真的發出來的。如:“Haruwa akebono”
(春は曙=春日之計在晨曦)
“Hajimemasite”
(初めまして=初次見麵(請多關照!))
  這開頭的“H”一定是認認真真地發出來的。
Hontou,Higashi,Hoko(本當、東、方向)等等。
在以後的音節裏就是盡量“節省氣流”了。
如:“Gohan”(ご飯)盡管是Han 實際上聽起來不是“鍋行”
而是“鍋昂”了(Gohan 變成了 Goan)。“H”被忽悠掉了(準確的說來是
便得微弱了)。
橫濱(Yokohama)變成(Yokoama),
見本市(Mihonichi)變成(Mionichi)
     地方都市(Chihoutoshi)變成(Chioutoshi)
     資本金(Shihonkin)變成(Shionkin)等等。
從相反角度來說,外國人講日語就往往按照“語法”書上的規則
認認真真地說,越說的標準越不像純粹的日本話了。所以希望這個文集
對生活在日本的外國人有一定的幫助,也了解一下小泉流的政治家們的
發聲方法。
在日語古代就有“偷工減料”的方法。主要是將“Ha哈”變成
“Wa哇”的場合較多。如“Naniha”なには 變成 了現在的“Naniwa”
見麵打招呼的“Konnichiwa!”
         “こんにちは!” 變成了現在的“こんにちわ!”
         “師”=Shi “走”=Hashiru=Hasu
         放在一起就成為“師走=しわす=Shiwasu”(12月)
  別見怪:日本的東京老人將“走=Hashiru”說成“鴨子”(Ahiru)的很多!
這種現象的法國人中也存在“H”發音被省略後發音成為近似“W”音了。
英國人說“White”(懷特),法國人就會說成“外特”。
  有個法國朋友學漢語我教他“中華”,她老說成“中娃”,糾正不過來,
急了我說“你怎麽總不聽襪(話)呢?”。她也急了說:“奧了,有襪襖襖說嘛”!
(好了,有話好好說嘛),這樣糾正不過來越學越“外”。
別說外國人,中國南方閩南人把“黃先生”叫成“王先生”有的是,
但他們區分“壞人”和“外人”還是很清楚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