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中日不同習慣的細微區別(42) 敬老 VS 棄老

(2008-09-09 21:28:52) 下一個
敬老 VS 棄老

日本最近調查有這麽一組神奇的數字:
28%(中學生),35%(大學生)
9月15日是“敬老之日”,是日本國民的節假日,慶賀日子。
日本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尊老意識較差的一個民族,正因為
如此才冠冕堂皇地特別法定了9月15日為敬老日。
中國就沒有這樣的專門節日。最近幾年有“母親節”,
有“父親節”就是沒有“敬老節”。
為什麽日本有敬老節日而中國人口口聲聲說盡孝道卻
沒有敬老日這樣的節日呢?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之一,
另一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是忠。幾千年來,人們把
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誌。忠孝是
聖人提出來的,卻不是聖人想出來的。它是我國古代長
期社會實踐的曆史產物。
因為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是以孝敬父母為榮的社會,不用專
門提醒,中國人從幾千年來的傳統中就溶入而敬老的風俗
習慣,人們的DNA中就有敬老的因子。
日本人就不一樣,日本雖然接受中國的儒教但那畢竟隻是
外來的文化,在日本的土壤裏就“南橘北枳”,“南梅北杏”了。
前幾天日本的媒體新聞報導了關於日本青少年的社會調查。
結果是三分之一的年輕人都有殺害自己父母的念頭。
文卷調查顯示高中學生中有28%的人想殺掉自己的父母,
或曾經有過這樣的念頭。35%的大學生或專門學校學生
有弑父,弑母的意念。
這不得不令人驚詫!
一個高等動物為什麽會殺自己的父母呢?
日本社會最近連連報導的弑父,弑母,殺害親人的案件讓人
對日本社會產生了一種不寒而栗之感。
心理學家的鼻祖弗洛伊德認為認為人類男性天生具有
弑父娶母的欲望和戀母情結;女性天生具有弑母嫁父
的欲望和戀父情結,他認為人類的一切行為是由性欲
所支配。這是西方與東方文化的不同的不同之點,在心理學
上稱為“俄狄普斯情結”和 “伊賴克綴情結”。
按此理論,每個人的確會有弑父娶母的戀母情結或弑
母嫁父的戀父情結。但這些都是潛意識裏的,一般情況
下人們不會意識到。且它們會因為個人的情況會有具體
情況的不同,也有程度的深淺;即使會有上升到意識裏的
可能, 人們會在成長過程中把此情結的心理驅動力升華
為做其它事情的動力,如工作,學習或戀愛。
有人認為,是因為現在我們的感恩教育相對滯後,才致使
當今社會人倫慘劇頻頻發生。人們在事件之後無不在思考
這悲劇的根源。 當然中國不一定都是相信儒教的,中國人
不一定都是孝子,尤其是一部分當代的年輕人。
他們在西方文明的浸蝕下傳統觀念淡薄了。日本的一些
思惟方式附庸在世界尖端的電子產品,先進設備上逐漸蠶
食人們的靈魂。
中國最近一樁殺父案,當人們都在咒罵那個不肖之子時,
人們不得不思考這悲劇的根源。
改革開放前,甚至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弑父弑母案件
在民間也是非常罕見的。而近十多年,也就是在改革開
放後出生的這一代孩子身上卻時有發生。這不得不讓我
們思考我們時下教育的缺失。 現今的中國教育第一大
弊端,就是忽略啟蒙教育。
其實人的啟蒙教育是從人出生時就開始的,並且不僅
限於文化啟蒙。可是過去由於物質的匱乏,人們忙於生計,
基本是放任孩子自然成長。但生活的困境,讓孩子耳濡目
染親身體會著父母的艱辛。生活的磨礪,使孩子的心理健
康受到鍛煉得以加強。所以改革開放前的孩子,至少在他
們的思想意識深處父母是有恩於子女的,子女應該感恩
報答。正因為這種理念的影響,絕少有人敢冒天下之大
不韙,弑父殺母。
改革開放後,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開始提倡的計劃生育,
在七十年代初開始已見成效。被計劃的一代漸漸長大成人。
 改革開放,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這些本來自己就已
在父母的溺愛下長大的孩子的孩子,即沒有父母勤勞的熏陶,
也沒有生活的磨練,再加上這些被計劃出來的父母自立能力
差,多假爺爺奶奶之手帶大孩子,隔輩人的非理性溺愛,讓
這些孩子從小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環境中長大。除了他們個
人利益,誰的利益都不在他們的眼中。少磨礪的童年,讓這
些孩子心理健康存在著嚴重的缺失,自我約束力非常低。
更不懂得犧牲自己來幫助別人。文首提到的那宗殺父案,
就是一個平時被父親百般溺愛的主兒,他自己都娶妻生子
了,還時常回父母那要這要那。時因為與父親發生幾句爭執,
就把父親殺了。
不用說弑父殺母這種喪失人倫的行為不但為人類所不齒,
就是禽獸也極為罕見。烏鴉尚有反哺之義,人間哪能容此禽獸
不如的行為。悲劇的發生,為我們的教育與道德建設敲響了警鍾。
再說日本近年來發生了許多震撼人心靈的殘忍殺害親人的事件。
尤其最近接二連三地報導父殺子,子弑父,弟弟分屍解體姐姐放在
冰箱裏等令人嗟眥的惡性案件。
 日本人沒有中國人那樣嚴格的,上千年來耳濡目染的傳統倫理教
育和實踐。
就在些這篇文集的幾個小時前(九月十日),剛剛發生了一起24歲
年輕男性將自己祖父祖母砍死後從他們的銀行帳號上取走20多
萬日元的事件(午間新聞報導)。
在中世紀的日本有一種風俗習慣就是將老了不能幹活的老
人扔到山裏去。 在印度南部也有將75歲的老太婆扔到垃圾
場(路透社)的報導。
 在日本的長野縣千曲市就有座山頭叫“姨舍山”(Ubasuteyama),
傳說就是專門用來扔老太婆的山,後更名為“冠著山”、“更科山”。
也有一說是一個扔掉自己老人的男人看到明月追悔莫及,第二
天趕緊將姥太婆領回家的故事而來的。不管怎樣日本各地都
有丟棄老人的風俗習慣或民間傳說。是屬於個人的犯罪還是
屬於村落共同體的規定(為了更多的勞動者能夠活下來),曆史
學家還再爭論這個問題。 中國人不用特別提醒他們心中都有
一本“百孝經”,但近年來已經逐漸淡化至於步日本社會的後塵。
日本人心目中沒有孝道的意識,有的是動物性本能小時後受到
父母照料, 長大了還再父母的關照下生活。如果沒有子女而隻
有孫子孫女時,父母子女的關係鏈子就斷了。
孫子和祖父母的關係就便得很淡薄了。所以有背姥(祖母、外祖
母)進山扔掉的傳統基因。在當今日本政府對於20歲以下未成
年人和60歲以上的老人都有稅製上的保護,但老人的“孤獨死”
現象極為普遍。許多人認為“孤獨死”或“獨居死”是“少子化”
和“非婚化” 不斷加劇的必然結果。
中國的敬老尊老傳統的發揚光大,隨著社會的不斷開放卻播
下了讓人擔憂的種子。
在這裏還是將“百孝經”抄送給大家,希望在敬老日到來之際
為自己家的老人,為周圍的老人們做點什麽吧。祈願不要負本
人寫這篇文集的苦心。
百孝經
天地重孝孝當先 一個孝字全家安
孝順能生孝順子 孝順子弟必明賢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謝世即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選賢臣舉孝廉
盡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獨講吃穿
孝道貴在心中孝 孝親親責莫回言
惜乎人間不識孝 回心複孝天理還
諸事不順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動天
孝道貴順無他妙 孝順不分女共男
福祿皆由孝字得 天將孝子另眼觀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裏有孝語 孝婦麵上帶孝顏
公婆上邊能盡孝 又落孝來又落賢
女得淑名先學孝 三從四德孝在前
孝在鄉黨人欽敬 孝在家中大小歡
孝子逢人就勸孝 孝化風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聲價貴 死後孝子萬古傳
處世惟有孝力大 孝能感動地合天
孝經孝文把孝勸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為孝 能孝就是好兒男
 為人能把父母孝 下輩孝子照樣還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窮莫怨天
孝子麵帶太和象 入孝出悌自然安
親在應孝不知孝 親死如孝後悔難
 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貴實行不在言
 孝子齊家全家樂 孝子治國萬民安
 五穀豐登皆因孝 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貧和富 善體親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為孝 忍讓二字把孝全
孝從難處見真孝 孝容滿麵承親顏
父母雙全正宜孝 孝思鰥寡親影單
趕緊孝來光陰快 親由我孝壽由天
生前為孝方為孝 死後盡孝徒枉然
孝順傳家孝是寶 孝順溫和孝味甘
羔羊跪乳尚知孝 烏鴉反哺孝親顏
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獸實可憐
百行萬善孝為首 當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無窮孝無邊
此篇句句不離孝 離孝人倫顛倒顛
念得十遍千個孝 念得百遍萬孝全
千遍萬遍常常念 消災免難百孝篇

2008年9月10日星期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