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1)
2021 (1)
也談中國當年的票證 ---與茶友驢兄探討
行者一路歌
驢兄的票證論文試圖將中國的票證與中國的人口變遷及階級社會階層結構聯係起來。是個新穎的角度和有益的嚐試。中國的票證是個老題目了,但仍是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
票證的大規模派發使用是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開始的。此外,1961年到1963年還有一個"我們也有一雙手不在城裏吃閑飯"的城市幹部回鄉運動。大約有10-20%的城市幹部停掉了工資轉成農業戶口回鄉務農。至於這些運動與大躍進運動及接踵而至的”三年自然災害“對國民造成的影響有什麽聯係,這方麵的文字太多了,在此就不贅述了。總的來說,多數的觀點認為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此外,60-70年代有3項重要的支出,可是驢兄的文中卻一項都沒有提到。這三項不直接對國民供給產生貢獻的是:一,國防、工業、交通、農業、水利等等的基礎建設;二,國防和軍事的投入;三,支援世界革命和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
在這十幾年間,特別是1965年美國全麵介入越戰、1968年中蘇邊界衝突以後,這三項的投入是逐年增加,直到1970年代末才逐年減少。具體數據大家可以網上查一查,我個人印象中僅援外一項,就超過每年國民總產值的三分之一以上。
1949年至1976年這27年間,中國經濟以大約平均10%上下的年增長率高速增長是有籍可查的。對此世界上有不少權威專著也都有論述。譬如1977年出版的《中共經濟之診斷》的作者就在書中明確指出中共這27年間的主要成就有四項:大大增強的國防、完整的工業體係、幾近覆蓋全國的公路鐵路體係、遍布全國的農田基礎設施。因此,80年代一時盛行的所謂1970年代末國民經濟到了幾近”崩潰“邊緣之說,基本上是一不實之辭。
以驢兄的分配角度來看,那些年間相當一部分大錢都成了國際”善款“,分配給了世界的無產階級而沒分給它的創造者。而收益呢,大概就是”跑官“成功吧---在聯合國的一票席位.
謝謝討論。資料數據網上不少文章就有談到。
本文的觀點之一就是27年間,主要資金沒有用於保障供給,提高中國百姓的生活。
是有籍可查?請問出處在哪裏?不要意淫好不好?
成都平原在抗戰的艱苦歲月為中國軍隊提供了70%的軍糧,當時也沒有出現餓死人的情況,但是在風調雨順的1960至1962年卻出現了大量餓死人的情況。以成都為例1949年至1976年經濟民生同解放前比起來是倒退。廣東在60年代和70年代有200萬饑民偷渡到香港,試問如果1949年至1976年這27年間,中國經濟以大約平均10%上下的年增長率,那麽老百姓為什麽要偷渡?但凡過得下去,有誰願意背景離鄉?現在有多少廣東人願偷渡到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