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何處去?
(2007-05-27 10:48:33)
下一個
中國向何處去?
潤濤閻
自從甲午戰敗,更確切地說從慈禧的洋務運動以來,從最高統治者到黎民百姓,一直在問一個問題:中國向何處去?
首先,從袁世凱的新政到蔣介石的四大家族,都拉著社會朝馬克思所謂的“資本主義”方向艱難地拐彎。我們知道,拐彎是痛苦的也是不舒服的。毛澤東的倒行逆施使得幾千萬顆人頭落了地,社會往回拐了個大彎後被鄧小平給撥亂反正地拉了回來。經曆了鄧江胡三世,今天社會又回到了蔣介石時代。
那麽,今天的中國還也沒有可能再次轉向?
要探討這個問題,必須從兩方麵著手:一是社會形態的劃分,二是社會文化心理所到達的閾值。
(1). 社會形態的劃分
工業革命以後,社會形態有三種:
資本社會形態、
資產社會形態、
資源社會形態。
首先,要先從理論上澄清一些概念。以潤濤閻之見,社會隻有“形態”之分,沒有“主義”之分。因為“主義”、“思想”、“理論”,都是屬於“人”的,不是屬於“社會”的。比如: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前麵的定語是人(馬克思、毛澤東、鄧小平)。
所以,本文將以“資本形態”代替所謂的“資本主義”,這樣,概念不容易被混淆。
目前來看,當今世界最典型的“資本形態”國家以美國、瑞士、英國為代表;歐洲大部份以及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都屬於“資產形態”;礦產豐富的澳大利亞、加拿大、中東產油國以及有金礦的南非則屬於“資源形態”。
先說“資本形態”之前,有必要說一下“資本”
“資本”最大的特征是能夠自我繁殖,所以,隻有貨幣和勞動力屬於“資本”,因為二者能夠自我更新,自我繁殖。
貨幣能成為資本,因為貨幣用來投資後能增值;勞動力能成為資本,前提條件是:勞動力能創造剩餘價值。可見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依然有效。
用大白話說就是:貨幣成為資本,就是“用錢掙錢”;勞動力成為資本,就是“用人掙錢”。前者屬於“虛擬經濟”,以股市為代表;後者為“實體經濟”,以製造業為代表。
資本形態國家的美國,股市非常活躍。在過去的100年裏,美國股市的市值比整個歐洲各國加起來還要高很多。即使最近歐洲的改革,整個歐洲加上俄羅斯,股市市值才能與美國相當。
我們知道,實體經濟為主的國家向虛擬經濟為主的轉變伴隨著社會形態的轉變。以英國為例,這個工業革命的火車頭曾經是製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後來與瑞士一樣,向虛擬經濟轉變了。雖然今天英國瑞士也還有點製造業,但與以投資為主的虛擬經濟已經不成比例了。
美國的製造業以每年超過5%的速度遞減,虛擬經濟的成份越來越高。
僅從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比例還不能完全表明“資本形態”與“資產形態”的劃分,盡管它是必要條件。
這裏還有一個產值分配的問題。
在資本形態與資產形態國家,勞動力都是商品,但“剩餘價值”量是不同的。如果勞動者出賣的勞動力所創造的價值基本上回歸於勞動者,那麽,這樣的勞動力對於資本家來說就不再是“資本”了,因為沒有了“剩餘價值”,按照馬克思所說,就是沒有了剝削,“資本”就變成了“資產”。
在今天歐洲的大多數國家,由於勞動者的社會福利過高,資本家的稅率高(德國目前是42-45%),這些國家屬於“資產形態”,而非“資本形態”。道理便在於此。這符合歐洲社會民主黨主張的“共同富裕”治國理念。
對於資源形態國家,沒什麽好說的,隻要地下有油,石頭裏有貴重金屬,這些國家就靠賣資源而生存。
(2)中國的現狀
首先中國不是資源形態國家,雖說“地大物博”,但人口眾多,平均來算,屬於資源緊缺國家。除了石油銅礦緊缺外,就連水資源都十分貧乏。
中國要想回到閉門鎖國的毛澤東時代,現在來看,已經不可能了。回複到小農經濟的帝製更是白日做夢了。唯一要選擇的便剩下“資本形態”與“資產形態”了。
當年袁世凱的新政,從本心來講,老袁還是猶豫不決的。到了蔣介石時代,老蔣和他的班底基本認同美國的資本形態。當時的國民黨基本上不關心貧苦百姓,這是導致共產黨能有號召力的主要原因。
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從鄧小平一係列理論來看,他還是左右搖擺,但偏向於資產形態的。主要是因為他看到了一方麵毛澤東大鍋飯無路可走;另一方麵他經曆了蔣介石資本形態改革導致政權的覆亡。從理論上講,鄧小平應該是“資產形態”一派的。
到了江澤民時代,江提出了與時俱進、與國際接軌的主張。但究竟是與美國的社會形態接軌,還是與歐洲的社會形態接軌,從老江所作所為來看,他是認同美國的資本形態的。尤其對於社會福利、貧苦百姓方麵,他基本認同資本家可以隨便剝削勞動者的。
前麵說過,資本形態的最重要的先決條件就是虛擬經濟成份。能否讓股市放開,把錢變成資本,是判定社會向“資本形態”改革的試金石。
當股市開始出現時,共產黨立刻認識到這個關卡的重要性。朱鎔基把股市搞起來後,不得不急刹車,致使股市走了回去,低靡達數年之久。因為,共產黨認識到:“資本形態”一旦確立,共產黨的性質要改變了。此時的猶豫不決是可以理解的。
胡錦濤上台後,先向左轉。他參觀了毛主席故居,關注弱勢群體。然而,在胡溫治下,中國社會沒有走向歐洲社會民主黨所走的“資產形態”,而是朝“資本形態”社會走出了關鍵的一步:放開了股市。
當年,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最需要的就是外資,所以,各單位以吸引了多少外資為政績標準。結果,大量外資蜂擁而至。等到胡溫上台後,外資泛濫到了失控的地步。今天,如果誰能夠把外資趕走,誰就是了不起的偉人!外資進來了,想趕走,沒那麽容易。
這些熱錢留在了中國,要想趕走,那就要提升人民幣匯率。人家進來時是1:8,如果出去時改成1:6,人家就白賺25%。這是外國機構逼迫人民幣升值的重要原因。這也是中國政府不願意迅速提升人民幣匯率的原因之一。
這些大量的外資熱錢就炒賣房地產。原本政府的房地產改革目的是要把房屋作為“資產”,就是老百姓買房子自己住,而非把房子變成“資本”去賺錢。但大量的外資炒起了樓市,樓房就變成了能賺錢的“資本”。
胡溫立刻搞出多項宏觀調控,目的在於打壓房市炒作,想回複把房屋變成“資產”而非“資本”的形態。然而,胡溫必須要給出這些熱錢的去路。既然趕走不可能,那就隻好開放股市。其結果,股市飛漲,如脫韁之馬。去年一年上證指數躥升超過50%,今年更是全民炒股,氣勢洶洶,銳不可當。
今天的百姓,每天議論的都是股市的前景。到了人人都認同了“資本形態”的地步了。這種文化一旦形成傳統,要想改回去,比登天還難。
(3)中國的未來
首先說股市,因為它已成為全體國民生活的內容之一。
股市一旦放開,它就會按照自己的規律運動。股市的規律是什麽呢?按照經濟學的基本規律,股市的上漲幅度取決於經濟增長幅度。按GDP(擠兌屁)算,就是:貨幣供應量要超過擠兌屁的增量。拿歐元區來說,過去8年的擠兌屁平均年增長不到3%,但貨幣供應量是每年增加8.5%。中國目前是高速經濟增長期,貨幣供應量絕不應該低於擠兌屁的增加量。就按照與擠兌屁相同,年增10%計算,這每年增加的10%的錢如果百姓認同了“資本形態”文化,那麽,股市的市值每年也要增加10%,這還不包括15萬億元銀行存款,也不包括未來外國人也可以自由進入中國A股的資金。
誠然,股市有升有降。但隻要經濟在增長,股市的市值也會隨之增長。隻要是“資本形態”社會,當股市下跌,房市就暴漲;當房市下跌時,股市就暴漲。“資本”隻是以不同的形態此起彼伏,僅此而已。
當全國人民都認同了“用錢賺錢”的“資本形態”,也就是說,“資本形態”已經成為文化傳統,中國社會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資本形態”。中國的“虛擬經濟”成份將迅速增加。再加上人民對於貧富不均有了足夠的容忍程度,中國將邁過歐洲的“資產形態”而闊步走向美國式的“資本形態”社會。
在胡溫上台以前,如果還有人有“中國向何處去”的疑問,今天,轟轟烈烈的全民炒股,已經把這種疑問徹底削除了,因為答案已經給出了。
當人民再也不把貨幣當作要生活的“資產”而存起來,而是把它放入股市投資變成“資本”的時候、當人民主觀上把自己看成了賺錢的機器---勞動力也是商品的時候、當人民把金錢的多少當成生命價值的衡量尺度的時候,“資本形態”社會即將到來。
從物理與化學的角度,當能量到達了閾值,一旦穿過這個閾值,本質變化將要發生了。“開弓沒有回頭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並非哪個個人的意願,這是美國價值觀對改革中的中國必然的影響,並非胡溫要這麽做,他們沒有選擇。全球化不僅對中國有如此大的影響,對印度,對歐洲都有著非常大的影響。看看歐洲最近的改革,股市市值的迅速增加,就可知道“資本形態”的巨大力量。
從今天的中國所發生的一切來回頭看,袁世凱的新政改革、蔣介石建立“資本形態”社會的努力,都是走在了曆史發展的軌道上。而毛澤東的共產革命屬於倒行逆施。人民普遍有“辛辛苦苦幾十年,終於回到了解放前”的感受。
要是陰間的人能回到陽間,蔣介石和毛澤東同時活過來,二人到上海股市轉一圈,不知毛主席該如何麵對蔣光頭的冷笑。一個曆史的玩笑竟然以幾千萬顆人頭為代價,二人一定唏噓不已。
中國的孫毛,俄國的列,德國的希,在任何其他的曆史時期都成不了氣候,獨特的曆史境況是成就他們的土壤,但是特定的曆史境況不一定就必然產生這些人,他們是曆史的偶然因素,暫時改變了曆史的軌跡,但是社會在兜了一圈後還是沿著既有的大方向前進,不以任何個人的意誌所影響。所以曆史發展有其必然性,但是因為存在特殊的人群,這小部分特殊人群卻可以暫時改變曆史的方向。人類社會就如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一樣,必然和偶然交互影響,曆史永遠都不是一條筆直的大道,更像是一條崎嶇的山路,不斷有各種變量反複的試錯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