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經濟失衡是中國打破世界格局的機遇

(2007-01-22 08:39:16) 下一個

     中評社香港1月21日電/縱觀當今世界經濟大勢,不同的觀察者基本都得出了同樣的結論:世界經濟在不平衡中高速發展。

  《新財富》發表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文章指出,過去近十年來,世界經濟的平均增速接近曆史紀錄;但是,高速增長的背後是世界經濟的失衡。這種不平衡性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麵:其一,以美國為首的部分發達國家保持著高水平甚至創紀錄的貿易逆差,這實際上是得益於它們在國際金融體係中的特殊地位,因為對於其他國家而言,如此高的貿易逆差一定會帶來國際收支的危機乃至金融危機;其二,為了彌補貿易逆差,美國等發達國家從世界上平均收入相對較低的國家吸引了大量資金。正是這種貿易和資金上的雙逆差,構成了當今世界經濟不平衡的基本格局。

  當今世界經濟格局下中國處於弱勢

  文章稱,中國作為一個趕超發達國家的後來者,在當今世界經濟格局中處於弱勢地位,且在當前世界經濟失衡的大勢下表現尤其明顯。這種弱勢格局表現在多個方麵,其中,以下三個方麵尤為突出:

  第一,中國作為一個高速發展的經濟體,人均自然資源儲量和產量高度稀缺,日益依賴國際市場的供給,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資源進口大國。然而,中國不僅在國際上基本還沒有成規模地獲得礦產資源的所有權,也沒有有效地獲得以資源為價值基礎的大公司的非控股股份,甚至在國際原材料市場上,中國公司的價格談判權還很低。

  第二,盡管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的貿易順差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國和出口國之一,但是,中國在國際貿易問題上卻常常處於被動為本國貿易迅速發展而辯解的狀態。在WTO的多邊談判中,中國的聲音非常微弱,甚至被印度這樣的國際貿易地位遠低於中國的國家所掩蓋。

  第三,盡管中國是當今世界一個主要的資金輸出國和儲蓄剩餘國,中國經濟的總體儲蓄率和儲蓄總量在世界名列前茅,但是,中國經濟整體對外的儲蓄盈餘和資本流出卻以美元為主,輔之以歐元和日元,而不是以人民幣為儲蓄形式。這意味著,整個中國經濟將承擔巨大的匯率波動風險。這一問題的本質在於,盡管中國是儲蓄大國,但在國際金融體係中卻是一個弱勢國—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交易中頂多是一種地區化而非國際化的貨幣。 所以,中國的對外儲蓄祗能以美元等外幣計價。

  世界經濟失衡就是中國改變弱勢地位的最好機會

  文章認為,當任何一個後起經濟大國麵對這種經濟實力日益上升與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弱勢地位不相稱的局麵時,她必須而且祗能通過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來打破。

  如果世界經濟平穩發展,美國經濟和歐洲經濟既沒有巨額的貿易逆差,也沒有大量的資金流入,而中國經濟也沒有如此高的過剩儲蓄和資金外流,那麽,國際貿易體係、資源定價體係和國際金融貨幣體係就沒有任何理由改變,結果便是世界經濟格局不會發生改變。從這個意義上講,當今世界經濟的失衡,恰恰是中國這個後起之秀大幅提高國際影響力和改善我們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弱勢地位的絕好機遇。

  具體說來,正是因為中國已經成為資源進口大國,才使得中國有能力組織其資源進口企業與資源出口國進行集體談判,提高我們的資源定價的談判能力;正是因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和貿易順差國之一,才使得中國在貿易談判中有發言權,幷起到獨特的作用;正是因為中國在過去十年中保持了貿易和資本項目的剩餘,才使得中國有了大量的外匯儲備,從而有可能影響國際金融格局,才有可能逐步考慮在全球範圍內獲得部分資源的所有權、控製權,或者相關公司的部分股權;正是因為不斷上升的貿易順差使人民幣麵臨升值壓力,才使得人民幣有可能成為國際化的貨幣,從而打破國際金融和貨幣市場的基本格局。

  在用好現行規則中改變格局

  文章指出,以中國經濟短期內作出犧牲的世界經濟不平衡,祗是為世界經濟格局的改變提供了一種可能,這種可能要轉化成現實,必須通過中國政府、企業、學界的共同努力,包括係統的、專業化的、國際化的一係列政策和戰略的引導。這其中的主要原則有三條:

  第一,要仔細研究世界經濟中各主要運行機製的基本規律,包括資源所有權以及控製權的獲得,資源產品的定價、貿易自由化的談判和進程,國際金融與貨幣市場運行的基本規律。祗有真正搞清楚這些基本規律之後,中國經濟才能夠打破現有的格局,變被動為主動。

  第二,要打破中國目前經濟地位上的弱勢,必須嚴格按照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接受的運行規則和體製辦事。原因很簡單,由於中國是後來者,不可能要求、至少是不大可能在短期內改變現行的規則。在現行規則中,中國尤其要研究基本的、短期內改變可能性很小的規則,包括資源定價的期貨市場運作,國際貿易中基本合同和交易結算的原則,國際經濟中發行證券的基本原則,各國中央銀行的基本運行規則(包括外匯儲備資產運用的規律)和相互的政策協調機製,國際貿易雙邊及多邊談判的基本規則,等等。

  第三,也是更為重要的一條是,要充分利用國際上廣泛接受的規則,利用當前的不平衡性,從戰略的高度製定出一係列政策,來提升中國經濟的整體實力,從而占據更好的國際地位。

  具體說來,中國政府與民間需要在以下幾方麵仔細研究,認真論證,爭取有所突破:

  第一,在資源定價問題上,可以考慮要求中國主要的資源進口企業自發而非政府組織地建立自己的行業協會,同時建立相應的期貨定價的基金,包括吸引一部分外資。在資本項目限製的情況下建立這種基金,有利於幫助中國的資源進口企業獲得更好的定價權。同時研究世界資源性跨國公司運行的基本規律,可以考慮動用部分外匯儲備,適當參股於此類公司,不僅對衝資源價格上漲的風險,而且通過進入此類公司的董事會近距離地觀察和學習它們運行的經驗,為中國未來建立跨國資源性大企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在國際貿易問題上,要把握中國的根本利益,要清楚地意識到,中國經濟是世界經濟貿易體係進一步的自由化的最大受益者,因為我們處在世界生產鏈的低端,在外資與外貿方麵,我們是世界上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以此,中國應該成為一個獨特的橋梁,扮演一個獨特的角色,成為一個連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談判橋梁,努力促成下一步國際貿易自由化談判的成功。在這樣的談判中,我們應該比以印度為首的發展中國家在道德性宣傳上定位更高, 比以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更加務實。 中國應該成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不同的第三極,超脫於他們之間的爭議,成為世界獨特的新的領導力量。

  第三,特別重要的而且極具可操作性的,要利用好中國當前高額的官方外匯儲備和人民幣長期升值的壓力,變壞事為好事,以這兩項基本因素為後盾,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主權債券或大企業(如中石油)債券,從而推動人民幣計價的資產進入到國際主要金融機構的資產組合中,尤其是中央銀行的資產組合中,在國際上培育人民幣的二級市場,將以人民幣升值投機為目標的短期資金引導到二級市場上去,從而避免資金衝擊中國實體經濟。這一做法最重要的目的是大力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爭取在10年內讓人民幣計價的資產成為世界主要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的一部分,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主要交易金融工具,成為新興市場國家金融資產的標杆。如此,我們才能從根本上打破國際金融市場上中國經濟的弱勢格局,才能一步步地使中國經濟遠離由國際收支危機所帶來的金融危機。

  第四,利用中國高額的外匯儲備,在保證應付中國經濟短期國際收支波動所產生的需要之外,集中進行管理。比如,可以鼓勵中國企業在國際上集中購買一些核心技術的使用權,然後在國內逐步零售,以此避免國際上產生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的指責,也使中國在購買知識產權市場上有一定的討價還價能力。

  文章最後強調,中國政府和經濟界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當前世界經濟在不平衡中的高速發展所帶來的不僅是對中國經濟的挑戰,而且是中國經濟藉此改變世界經濟格局、大幅提升中國經濟整體實力的絕好時機,是爭取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繁榮發展的曆史良機。在這種環境下,中國需要做的就是認真研究當今國際世界所運行的基本規則,利用好規則,在規則中改變格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