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輝:中國經濟的三大“悖論”
(2007-01-17 11:05:42)
下一個
經過近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社會轉型進入到了攻艱階段。此間,盡管我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經濟奇跡”,但也存在和積累了若幹具有“中國特色”的問題。其中很多問題用西方的主流經濟學來分析,很難講得通。於是被許多人稱之為中國經濟“悖論”。這樣的悖論很多,鑒於篇幅原因。筆者僅就自己觀察的到的三個悖論加以分析,以期為試圖了解中國經濟實際的人士提供一管之見。(chinesenewsnet.com)
努力反壟斷與製造新壟斷的悖論(chinesenewsnet.com)
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壟斷是競爭者所向往的狀態,也是對競爭的破壞,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人們無不對(chinesenewsnet.com)
壟斷保持高度的警惕,很多國家早在半個世紀前就頒布了《反壟斷法》。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尤其是進入新的世紀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逐步認識到壟斷尤其是行政壟斷的各種危害,舉其要者有三:(chinesenewsnet.com)
一是引發“福利腐敗”和“政治腐敗”。今年“兩會”期間,“福利腐敗”一詞經由代表委員之口不脛而走,一時成為國人關注和討論的熱點話題。一些壟斷性行業職工的所謂“福利”,如公交係統員工乘車免費、醫院職工看病不用掛號、電信職工免費打電話、電力職工免費用電等,之所以引起了幾乎全民的討伐,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用自己獨特的壟斷地位和優勢,將自己掌握的國家的資源、公眾的錢物無償或者廉價地向本行業的職工和家屬提供,其實質在福利的名義下形成的行業腐敗現象,隻不過是“非典型腐敗”而已。此類腐敗量大麵廣,不僅加劇了社會不公現象,而且還變相掠奪了國家資源,引起國人的強烈憤慨,自在情理之中。(chinesenewsnet.com)
更為嚴重的是行業壟斷還會引發嚴重的政治腐敗問題。行業壟斷與腐敗是一對孿生兄弟。行業中的若幹企業既尋租,又設租,其運營過程中,既存在權錢交易,又不斷衍生著新的權錢交易,由此造成的腐敗是一種赤裸裸的、光天化日之下公然進行的掠奪性腐敗。金融領域眾多高官的落馬,就是行業壟斷引發政治腐敗的很好見證,被判刑的原中國銀行行長王雪冰、原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張恩昭就是兩個絕好的標本。由此造成的政治上的負麵影響不可低估。(chinesenewsnet.com)
二是惡化民生狀況。近年來普通百姓日益感到日常生活壓力的加大,與日常生活有關的水、電、煤、氣等總是隔三岔五地漲價,教育、醫療和住房更是被很多人稱為“新三座大山”。這些問題的背後都隱藏著壟斷的身影。比如醫療體製的問題,張維迎教授就認為,根子在行政壟斷上。政府本身做不好,也不讓別人做,就導致了嚴重的醫療供給不足。按理說,社會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增長一定高於經濟增長,但中國醫療服務供給的增長遠低於人均收入的增長。舉個簡單的數字,1978年到2004年中國的GDP增長了近十倍,而衛生機構的床位數隻增加了60%。政府壟斷導致整個中國的醫療服務嚴重供給不足,不僅誘發了醫療費用的超常增長,而且導致了現在形形色色的其他問題。更值得引起關注的是,壟斷行業頻繁交替使用兩大武器:一曰與國際接軌;一曰中國國情。凡是對自己有利的的改革措施,就大呼與國際接軌,仿佛不如此,就不能見容於世界;凡是對自己不利或要承擔更多責任的改革措施,就拚命強調中國國情,仿佛不如此,就不實事求是。反正得利的都是他。有關的改革成本隻能由平頭百姓來扛。如此一來,既惡化了許多公民的生活福利狀況,也為和諧社會建設注入了嚴重的不和諧因素。(chinesenewsnet.com)
三是壓擠民間資本的生存空間。在我國,一些大公司,尤其是國字頭的公司,是通過政府主管部門批準設立的集行政管理和生產經營於一體、承擔著管理行業任務的大企業集團以及作為嫡係掛靠在這個局或那個部而享受優惠待遇的行政性公司。這些公司往往憑借國家有關部門的庇護占住一些地盤,不許別人染指。由此導致了國有投資主體和非國有投資主體在地位、待遇、權利與義務等方麵的較大差別極大地壓縮了民間資本的生存空間。比如電信領域,電信業的.政策門檻仍是難以逾越,。中國信息產業部曾經通知“中國從事電信業務的經營商組建內資合資公司”必須直接控股51%或以上才能獲得電信經營許可,而就目前我國能有這個能力進入電信行業的其他經營者基本上是沒有的。這實際上使電信壟斷從政策上也得到了庇護。民間資本隻有“看著眼饞”的份。(chinesenewsnet.com)
此外壟斷還降低了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也造成了大量國有資產的流失等。比如近幾年來,國家審計署對部分壟斷企業進行了審計,結果發現了大量違法活動。原國家電力公司在決策失誤造成重大損失方麵,損失或潛在損失金額達78.4億元,國有資產流失45億元。(chinesenewsnet.com)
壟斷行業的諸多弊端引發了大眾的不斷炮轟,網絡上嘲諷壟斷行業的段子更是不斷翻新。基於強大的民意壓力,從1987年國務院法製局成立了起草小組,開始醞釀起草《反壟斷法》;1994年《反壟斷法》被列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1998年又被列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征求意見稿》出籠;2006年6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中國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草案)》,6月24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2次會議審議了反壟斷法草案。(chinesenewsnet.com)
近二十載,數次列入立法規劃又屢屢淡出。一些壟斷行業引入了競爭,一些企業的壟斷行為得到糾正。但詭吊的是,一方麵,我國國家在努力反壟斷,而另一些方麵我們的一些部門、地方和政策又在鼓勵製造新的壟斷。如一些城市立法限製外地小轎車進入本地區;企業利用政府賦予的壟斷特權,任意提高門檻排擠競爭者、降低服務水平、提高產品價格等等。盡管有《反不正當競爭法》及相關法律和法規作保障,但行業壟斷仍然屢禁不絕,主要原因是這些行業的背後往往帶有行政權的因素。再比如,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抓大放小”戰略的實施,銀行、電信、鐵路、石油、煤電力、鋼鐵等行業,控製力大大增強。更值得關注的是國有經濟依靠資本及政策優勢實行了跨行業擴張。以銀行業為例,在傳統的銀行業務之外被允許進入基金業。靠著銀行的資金優勢,銀行與基金業的結盟會十分牢固。(chinesenewsnet.com)
新形勢下,人們不禁要問,我們的市場環境是否更加公平和開放了?是否對所有的經濟體都一視同仁了?難道強調國有經濟的控製力,就可以不反壟斷了嗎。對此,戴誌強在《上海經濟》2006年第9期撰文認為,壟斷的存在和強化不會因國有經濟背景而使其消極影響大打折扣,隻要是市場經濟,反壟斷就是不可回避的重任。在國有經濟戰略性大調整中,絕不可以提高國有經濟質量和競爭力為藉口助長壟斷行為。大調整和反壟斷其實並不存在對立的必然性,兩者是可以兼顧的,也必須如此。(chinesenewsnet.com)
反壟斷和製造新壟斷還在角力,反壟斷任重而道遠。《反壟斷法》的難產就是最好的證明。(chinesenewsnet.com)
外資崇拜與內資歧視的悖論(chinesenewsnet.com)
機會公平、規則平等是市場經濟的題中應有之意。但在中國,外資與內資在市場準入、政策優惠等卻長期存在較大差距。不禁使人疑惑,難道內資就不是資本?(chinesenewsnet.com)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從我國加入WTO以來,對外開放的步伐進一步加快,開放度進一步提高。根據2002年3月頒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鼓勵外商投資的產業總共有13個大類,271個小類;限製的產業涉及13個大類中的74個小類,禁止投資則包含10個大類中的32個小項。禁止外商投資的產業約占目錄所列產業的8.49%,允許外商投資的產業約占91.51%。與此同時,外國資本大量湧入中國,2002年我國吸收外資為527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2003年為537億美元,繼續居於首位。截止2005年底,我國共吸引外資為4189億美元。(chinesenewsnet.com)
要發展,靠外資,這幾乎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尤其是經濟落後地區擺脫貧困的思維定式,對於披著“世界500強”、“投資金額XX億”金色外衣的外企老板們,許多地方官員是以誠惶誠恐之心相待。麵對這些財富巨人,這種過分仰視的“侏儒心態”,使得原本對等的利益談判演變成一邊倒的讓步與屈服。一些地方為吸引外資,真是下足了功夫:一是放開行業準入,隻要你能進來,幾乎是所有行業,隻要是自己能作得了主的,盡管來;作不了主的,幫著你跑部。二是各種各樣的政策優惠。根據袁劍先生提供的材料,在引資最多的中國昆山,每畝工業用地的價格從2001年的9.5萬元降到2002年的8萬元,再降到2003年的6萬元。在中國引資之風最為熾烈的長江三角洲地區,“零地價、送廠房、政府指定銀行配套貸款,‘五免十減半’等‘政策傾銷’”已經成為常見的引資組合拳。有人形象地將此稱之為政府的“割肉比賽”。(chinesenewsnet.com)
三是壓製勞動者的維權活動。政府本應居於資本和勞動者之間,起到協調勞資矛盾失衡的作用。但有些地方黨政領導出於政績考慮,屁股坐到了資本的板凳上。一些地方官員往往以擔心外資不願意到當地投資為由,製定非常之低的最低工資標準,勞動者隻能靠加班來提高收入,有的地方甚至至今沒有建立起正常的工資增長機製,更有個別官員對勞動保障執法設置障礙,出現了勞動保障行政處罰必須經過“優化辦”、“軟環境辦”批準等怪現象。有些地方的外資企業至今仍沒成立工會,即使成立了,也是形式大於實用。(chinesenewsnet.com)
四是將引進外資作為衡量有關官員的政績評價的重要標準,很多地方政府把招商引資作為一項工作任務層層下達給各個政府部門,並對引資成效好的部門及幹部個人給予獎勵,以至於個別地方出現了監管部門、金融機構以及企業共同造假的情況。(chinesenewsnet.com)
在上述情況下,外商投資不僅是得到了國民待遇,簡直就是超國民待遇。以至於很多有識之士如新華社高級編輯叢亞平等慨歎,中國真是外商投資的天堂。想一想,確是如此:外資企業除了能在中國得到世界上最便宜的土地和各種資源、最廉價和最勤謹聽話的勞動力(每天工作十幾小時,勞動力的技能不斷提高,工資卻在下降),支付最低的環保成本,得到最大的市場份額、享有發展中國家最優良的基礎設施外,還能夠獲得免交稅、少交稅的巨大優惠,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帶來的額外紅利,加上大大小小握有權力資源的官員們的趨奉維護和私下交易,不用多少智力就能夠算得出外資隻要流進中國,就會獲得多麽大的利潤空間!(chinesenewsnet.com)
改革開放後,我國的民間也積累了大量的資本。中國人民銀行2005年4月份調查顯示,民間融資規模為9500億元,居民的個人儲蓄帳戶也突破了14萬億元,僅溫州的民間資本就達到3000億之巨,內資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他們的待遇比外資就差遠了:(chinesenewsnet.com)
一是稅率歧視。目前,中國企業統一稅率達33%,外資企業在低稅率基礎上還有“兩年免稅三年減半”和行業特殊減半優惠,實際稅負僅為11%左右。而且外商再投資可以退還部分或全部已繳所得稅,而內資企業則無法享受此待遇。(chinesenewsnet.com)
二市場準入歧視。有關調查表明,民營企業受規模、經營期限、資信證明等方麵的限製,在30多個行業或領域仍存在著程度不同的準入障礙。同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體,同樣在為國家經濟發展貢獻力量,但民營企業的發展之路似乎更為艱難。(chinesenewsnet.com)
三是政府服務歧視。目前,國家對外商投資企業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備的管理、服務、財產保護和統計考核指標體係。相比之下,民營企業在一些地方似乎一直遊離於係統管理和服務體係之外。民營企業在獲取政務信息、市場準入以及繳納稅費等方麵沒有得到有效的服務。一些地方政府對待外資、內資的態度簡直判若雲泥,對前者是禮上有加、辦事效率奇高,對後者則是冷漠倨傲、敷衍拖拉。由於上述歧視,一些內資企業不得不想“辦法”去“出國鍍金”,去戴一頂“洋帽子”或招一個“洋女婿”回來。(chinesenewsnet.com)
這種對外資崇拜,對內資歧視的狀況,盡管在改革開放初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畢竟當時我國資本短缺、民間資本弱小;但在全球性的資本過剩、我國民間資本已經比較強大的新階段,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後果是相當嚴重的:一是壓抑了民族產業的成長;二是影響了我國的經濟安全;三是外資企業給我國創造了大量的GDP的同時,卻將大量財富帶走,給我們留下了被汙染了環境、被折騰的疲勞不堪的勞動者和被腐蝕的政府官員。2005年9月11日的《京華時報》報道,國家稅務總局和《中國稅務》雜誌社公布了2004年度中國納稅500強企業排行榜。其中,“外企納稅百強的總納稅額幾乎零增長”成了最大的看點。(chinesenewsnet.com)
看來是到了打破“外資崇拜與內資歧視”悖論的時候了,社會上關於取消外資超國民待遇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就是一個先兆。(chinesenewsnet.com)
強力調控房價與房價居高不下的悖論(chinesenewsnet.com)
自去年以來,針對日益高漲的房價,麵對廣大群眾對房價高企的不斷討伐,國家有關部門密集出台了密集出台了一係列房地產調控政策措施,舉其要者有:一是2005年4月2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引導和調控房地產市場的八項措施,簡稱“國八條”;二是2005年5月11日,建設部、財政部、人民銀行等7部委聯合出台了《關於做好穩定住房價格工作意見》;三是2006年5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調控高房價的六條措施,簡稱“國六條”;四是2006年5月29日,建設部等九部委出台房地產調控十五條實施意見等等。五是央行多次提高存貸款利率。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04年10月29日起上調人民幣基準利率,這也是我國10年來首次提高銀行存款利率。按照這次調整利率,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5年以上的利率由4.05%調整到4.23%,上調0.18個百分點;自營性個人住房貸款5年以上的利率由5.04%上調到5.31%,上調0.27個百分點。200年3月17日,央行上調了住房貸款利率,5年期以上個人住房貸款為例,其利率下限為貸款基準利率6.12%的0.9倍(即5.51%),比現行優惠利率5.31%高0.20個百分點。2006年4月28日,央行再次調高了住房貸款利率,5年期以上個人自營性住房貸款的基準利率將由6.12%提高到6.39%,個人能享受到的最優惠的下限利率由5.508%提高到5.751%。2006年8月19日央行又上調了存貸款基準利率,房貸利率最低上調0.06%。這些措施,涉及禁止炒地、禁止轉讓期房、加大稅控力度、優惠普通住房、改善房屋供給結構、收縮銀根等內容,力度不可謂不大,措施不可謂不實。(chinesenewsnet.com)
從經濟學的一般原理和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看,這些調控猛藥品下去,虛高的房價格應該應聲而落。但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卻是“隻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據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8月9日公布的調查顯示,除上海外,全國70個大中城市第二季度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5.7%,較上季度高出0.2個百分點。深圳、大連、呼和浩特的房價漲幅均超過10%,北京房價漲幅也達到8.7%。以至於有評論者認為宏觀調控是房價的助推器。這顯然又是一個悖論。(chinesenewsnet.com)
上述三個悖論隻所以產生,是與中國轉型時期的特殊國情分不開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也非常複雜。筆者認為,其中兩個方麵的因素特別值得關注。一是外向型的以政府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戰略。外向型發展戰略強調擴大出口、引進外資;以政府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戰略,按照袁劍先生看法,政府中心主義,是中國內部全能政府體製的延伸。這種戰略將一個國家的政府而不是一個國家的企業和人民作為競爭的主體。它要求將最大限度的財力集中在政府,以形成某種“調控”能力。二是GDP崇拜。在很多政府官員的眼裏,發展就等於GDP的增長,發展是硬道理,也就是GDP增長是硬道理。這兩個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很多政府官員熱衷於以GDP論英雄,熱衷於造就新壟斷,熱衷於以給外資超國民待遇來引起外資,熱衷於搞房地產開發,以最大限度地獲取部門利益或最大限度地提升本地的GDP,加上有關利率、匯率、稅收等方麵的政策措施上的失誤等,使得上述悖論得以產生。不有效地改變GDP崇拜的發展理念,不大力改變外向型的、以政府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戰略,上述悖論的打破就是不可能的,而且還產生更多的悖論。但從現在的情況看,達到這一點,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chinesenews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