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高昂書價誰獲利?拆解中國書業鮮為人知的利潤鏈

(2006-12-20 10:31:35) 下一個

    “房租太貴,幹活太累,白天賣書,晚上流淚!”這是上海一家瀕臨倒閉的小書店掛出的“最後甩賣”廣告。與這些艱難的賣書人對應的是那些寫書、印書、做書、發行書的人都在抱怨圖書生意賺錢越來越難,而買書的老百姓普遍提起現在的書價往往隻有一個字--貴!

    正在上海如火如荼進行的2006上海書展,開展首日便吸引2萬書迷,銷售額直破300萬,單價42萬元的天價叢書《續修四庫全書》也悄然成交。但絕大多數讀者還是衝著“打折”二字才冒暑蜂擁書市,那麽人們不禁要問:中國的書為什麽越來越貴?中國書業利潤被誰吃了?

    原價218元的精品書居然甩賣30塊,書價到底有沒有譜?

    記者在書展上采訪了不少購書人,至少8成的讀者都覺得現在書很貴,上海書展最大的誘惑就是:10元一張門票可以買到上萬種8折圖書,而且每天還有許多品種“廢紙價甩賣”。

    扛著一套《話說中國》的章建晨說,這套書原價1100元,去年書市8折熱賣,他還是覺得貴,今年降到720元他才咬牙下手,不過還是覺得不便宜。

    記者發現,書展上還有一套裝幀精美的兒童讀物《了了看世界》,原價赫然218元,現在銷售人員吆喝著30元甩賣。一位帶孩子來買書的家長正準備付錢,她說:“現在書價嚇人,動不動上百,但這裏這麽便宜,看來本來定價就很‘黑’!”

    還有一套2001年的舊書《中華文明傳真》竟然一度進入書展銷售前十,原因簡單,全銅版紙彩印的10冊精裝圖書,從500元直降到100元。

    書價上漲是不爭的事實,記者家裏1982年中華書局版的10卷本《史記》不到20元,而現在市場上動輒上千元的彩圖《史記》屢見不鮮。

    那麽,中國的書到底是怎麽定價的,有沒有個譜?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張宏告訴記者,1993年後,經國務院批準,大部分書的定價放開。但中國目前圖書定價基本是“按紙論價”,傳統按印張定價,現在1個印張在2元左右,其實把所有的書都統一按印張定價並不科學,嚴肅的學術書怎麽能和暢銷書一樣按紙賣呢?現在越來越多書已經嚐試按市場定價。

    華東師範大學在讀博士成瑋每月購書金額都在300元以上,他對書價有獨特的評論,中國比較嚴肅的學術書基本是1元1萬字,而很多無聊的暢銷書卻經常印成豆大的字,時不時還要配上圖,如果從買內容的角度看,暢銷書貴多了,而一些國外非常精貴的學術書倒顯得不值錢。

    許多專家指出,中國書價的不合理在其定價機製,造成該貴的書不貴,不該貴的書卻出奇地貴。而且還有不法書商在其中混水摸魚、虛高定價,使讀者覺得書貴得沒譜。

    複旦大學社會學係教授於海指出,中國圖書定價應更體現市場機製,學術類、非小說類的書應該貴一點,其服務讀者群雖然比較窄,但很固定。這樣一本書往往是學者幾年的心血,如果按照和教輔書一樣的定價方法賣,一定會導致中國高端圖書、專業圖書的生存困境。他認為,大眾類的讀物尤其是教材教輔書不該定價過高。

    於海說,書價的不合理正在於定價機製,該貴的書不貴,不該貴的書卻出奇的貴。而且還有不法書商在其中混水摸魚、虛高定價,將本已脆弱的書市攪渾,愈加使讀者覺得書貴的沒譜。

  誰吃了書業的利潤?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社長朱傑人說:“做出版之前,我是讀者,我也覺得書貴;幹了出版,我才真的體會到,中國的書不是太貴,而是太便宜。”

    當代世界出版社發行部主任李國振給記者拆解了這根書業的利潤鏈,一般來說,印刷成本應控製在25%-30%,稿費或者版稅占8%-15%左右,出版社管理成本占6%,總的出書成本在40%上下,而出版社給一般批發商的出貨折扣為6折左右,大批發商的利潤在5%-10%,零售門市的利潤空間在25%-30%。

    廣東聯合圖書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葉芳分析,首先,中國的這條書業利潤鏈看上去零售利潤最高,但是小零售店輻射麵有限,經營困難,做大了,房租、水電、管理成本要增高,投入大、風險也大,而且市麵上沒有幾家不打折的書店,打折競爭不僅擠壓了書店的利潤,也給讀者造成書價虛高的壞印象。其次,批發商風險最小,但競爭激烈、利潤有限,有時受兩頭擠壓。然後是出版社,看似有近20%的利潤空間,但風險非常大,書一旦滯銷全部無條件退給出版社,而且還要承擔書商、書店誠信風險,鑒於目前平均17%的退書率,出版社能保住6%-8%的利潤就上上大吉了。而印刷廠就更加慘淡經營了。

    “中國的正規書業不是暴利行業,而是薄利、甚至微利行業。”九久讀書人的高級編輯彭倫說,“讀者覺得書貴也是觀念問題,中國一本書的價格相當於買一個漢堡、抽一包煙或者坐一次出租車,正常的書價並不是貴,反而是太便宜,以至於中國書業發展緩慢。”

    書的利潤鏈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上海大雅文化總裁王仁定說,做書領域逐利一般遵循5000冊的分水嶺,印數5000冊以下的書就甭想賺錢。其實一本20元左右的書就算賣1萬冊,出版社也就賺1萬多元。

  國營、民營爭利已是中國書業公開的秘密

    一位在圖書出版業摸爬滾打十餘年的資深人士語出驚人:全國目前560多家出版社,如果按規定對庫存、資產、債務進行清查,我看至少1/3早就該倒閉,但是現在靠買賣書號活得還挺滋潤,民營書商的大舉介入,許多出版社空殼化問題已經昭然若揭。

    事實上,中國民營書業早已不滿足發行流通領域的 “蛋糕”,而將觸角伸向了上遊出版領域。越來越多的民營工作室以各種形式與國營出版社合作,操作出一本本漂亮的暢銷書,從各個環節與國營書業進行正麵交鋒。

    那麽,民營書商到底有什麽本事讓國營出版社這樣惶恐?張宏分析,民營圖書工作室首先有人才優勢,骨幹都是從事出版行業多年的精英,題材選擇和創意能力都明顯具有優勢,所以近年來民營書商做出來的暢銷書特別火。其次,機製優勢,民營書業機製靈活,條條框框少,分配機製合理,操作手段更加靈活。第三,市場反應靈活,民營書業完全自負盈虧,所以市場風險意識很敏銳,對市場的預判嗅覺好,在市場上炒作的實力也很突出。第四,成本控製好。民營書業的命脈就是控製成本,一般民營工作室的圖書,印刷、排版加上稿費成本不會超過30%,而國營出版社往往40%也打不住,這其中當然也存在部分不規範操作的原因。而且民營書商輕裝上陣,不像國營出版社負擔沉重。

    朱傑人說,民營流通渠道得到的圖書折扣明顯比新華書店更加優惠,久而久之,出版社的出貨折扣被民營書商越壓越低,影響到出版業的合理利潤。

    書業賺錢那麽艱辛,近年來還是有越來越多的資本進入這個領域。業內人士分析,大量資本進入書業,不是因為很賺錢,而是因為他們都不知道這不太好賺錢,等明白的時候,就會銷聲匿跡的。

    王仁定已經做過300多種社科書籍,他同時又兼任杉杉集團副總裁,他坦言,對他來說,書業隻是興趣,至於靠書賺錢比起杉杉這樣的生意幾乎忽略不計,但許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

    由於書業門檻低,尤其上遊幾乎無需成本即可進入,造成大批“淘金者”湧入,帶來一定的市場混亂。而且現在書店往往為了達到銷售目標不惜打折惡性競爭,造成批發商、零售商為了生存隻能拚命占用上遊出版社資源,最後造成一個多敗的怪圈。

  

    書業暴利來自灰色地帶

    在上海某機關工作的賴江,在街頭書展上買了一套北京某出版社的《世界通史》,原價220元的書打3折,買到手僅66元。後來他在新華書店看到出版社、裝幀都別無二致的《世界通史》,原價才68元,這才知道上了盜版書的當。

    其實,現在在上海,從文化街福州路、到各大高校周圍、再到機關企業大院,時時都會出現這樣1折2折甩賣巨著的情況。業內人士透露,除了正規出版社的積壓書以外,這種超高價、超低折的精裝書,行話叫大書,無非是先虛高定價,再揮淚甩賣,往往都是些地下書商做出來的書,很多幹脆是徹頭徹尾的盜版書。這種書的出現,對圖書市場危害極大,把中國並不太透明的圖書定價機製搞得撲朔迷離。

    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資深書業人士坦言,中國正規書業的編寫、印刷、出版、銷售各環節利潤都非常有限,而中國圖書市場這塊大蛋糕中的真正高額暴利被兩種途徑吞噬--盜版和發行流通過程中的腐敗。

    盜版書的成本非常低,幾乎隻需要印刷、裝訂,利潤空間大得驚人。而且現在盜版呈現假冒不偽劣的特點,選紙、印刷質量可以亂真,對正版書的衝擊可以說是災難性的。

    此外,流通領域的權力介入、壟斷發行成為近年來書業腐敗的一個特點。最近陝西、貴州、湖南、廣西等地相繼爆出出版發行腐敗黑幕。業內人士坦言,這樣的書業腐敗是他們最怕也是最無奈的,這種情況不及時有效地製止,中國書業就沒有前途可言。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社長朱傑人大聲疾呼:我就想問一個問題:為什麽地下教輔書、沒有書號的偽劣書,能一本一本順利地進入學生的書包?這背後是什麽問題?

    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一些天價的大書,往往是公款消費、作為禮品書,其采辦人、經銷商從中漁利不言而喻,這種書一般都不是原創書,沒有版權問題,即使賣1折也有錢賺,按原價賣給公家,其中的暴利就可想而知了。

    書業有關人士指出,除了盜版和銷售壟斷、發行腐敗外,中國書業在各個環節都存在不規範甚至違法現象。譬如上遊的出版機構、圖書工作室製造偽書是近年愈演愈烈的醜行,新聞出版總署兩次清查出的68種偽書不過是冰山一角,如經濟管理類和韓國暢銷小說等領域都是偽書的重災區。而產業鏈中遊的發行批發單位,尤其是一些民營書商,存在不規範問題也很多,偷逃稅款、現金回扣,甚至在正版生意隱蔽下從事盜版買賣。在下遊的中小零售店往往要靠偷逃稅款來保證營業利潤,當經營出問題時常常關門躲債,一逃了之。

    中國還沒有進入國民讀書時代?

    抽一包煙還是買一本書,這是一個問題。

    有人感歎道,中國的一本書的價錢差不多相當於一包比較好的香煙,但精神產品和香煙兩者的價值和產生的影響又相差多少呢?關鍵是中國的社會發展似乎還沒有整體進入消費精神產品的層麵,這就是大多數人覺得書貴而不抱怨香煙貴的原因,說起來讓人痛心。

    朱傑人人為,中國的書根本就不貴,而恰恰相反,正因為中國書定價太低,影響了中國書業的整體發展。剛從滬港年會回來的朱傑人不無歎息地說,香港書店8成以上的市場都被台灣書籍占領,大陸書籍隻有可憐的區區一成左右,歸根結底,不是我們的書不好,更不是寫書人出書人的素質低,恰恰是因為太便宜,利太薄,別人根本不願意做。要知道,同樣一本書,台灣版就比大陸版貴10倍,而外國圖書更要貴許多。

    從事版權貿易的資深人士也說,正是因為我國書價定價偏低的問題,阻礙了版權貿易的發展,導致很多書根本出不去。

    彭倫認為,書價雖然近年來不斷在漲,這與各環節成本增長是緊密相連的,尤其是近年來,紙張印刷成本不斷走高,甚至一個印張就要高0.5到1元,此外排版、編輯人工成本也不斷在漲,所以各環節的利潤被擠壓得越來越厲害。比較這些年社會物價漲幅、工資漲幅,客觀地看,書價上漲幾乎是最慢的。

    很少有這樣一種活動,能同時給予人如此眾多情感的交集。英國作家毛姆認為,至少有一種可以做到,那就是--讀書。可是即便中國最愛閱讀的城市上海,據2004年統計,人均圖書消費僅75.90元,每年人均讀書不到10本,而北京、天津還要少些。相對於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收入增長的速度,對於圖書消費的水平呈現出的尷尬,不知能否解開書價之爭的謎團。

    必須看到文化消費水平低的尷尬,中國人均圖書消費僅為5本,較發達國家的水平差一半。在許多不發達地區,圖書消費往往是作為教育投入,而僅僅是孩子的教材教輔書就已經把許多家庭壓得喘不過氣來,哪裏還會買別的閑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