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妞妞五歲紀實之三之“對親人的體認”

(2008-06-04 01:27:58) 下一個

妞妞對親人的體認

妞妞最先認識的應該是媽媽。種種研究說,母親和小孩之間,有種奇妙的聯係。比如早在未出生前,小孩就聽慣了媽媽的嗓音;出生後,視力模糊的小家夥,在媽媽懷裏吃奶時,恰好看得清媽媽的臉。而妞妞的媽媽最引以為傲的一件事,就是妞妞到一歲八個月才斷奶。換言之,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妞妞的眼裏都是她媽。

不過妞妞也不知道媽媽叫“媽媽”。媽媽是很理解她的苦衷的。妞妞又不是天才,又沒有是天才的兄弟姐妹,不然就能人雲亦雲。雖然媽媽也很心急,爸爸也替媽媽心急,偶爾聽到妞妞發出似是而非的 ma 音,就大呼小叫。不過這瞞不過媽媽,她不為所動,始終保持冷靜,耐心期待那貨真價實的一聲呼喚。

小妞妞卻等不了,於是,有一天,在大家都毫無心理準備的時候,小妞妞冷不防清楚而響亮地發出她的那一聲天籟之音:

“爸 -- 爸!”

爸爸受寵若驚了。媽媽又羨慕又委屈。自己為了簡便,時常呼老公為“爸爸”,不想卻成了妞妞的示範。 而這個笨嘴拙舌的老公呢,把“媽媽”叫得含糊曖昧,導致妞妞欲學無門!

所以妞妞最先認識的媽媽,最先叫出的是爸爸。等到她叫媽媽的時候,她同時也能把“姥姥姥爺叔叔阿姨”叫得幹脆清亮了。

雖然名不早至,實是歸了的。至少在五歲以前,妞妞畫全家福,媽媽的頭最大,頭發最多;其次是妞妞自己,爸爸是最渺小的。最近,這比例有了變化,媽媽認為這是她畫工進步的結果。

但是有一天,聽見媽媽又呼爸爸為爸爸,妞妞忍不住問,

“他是我爸爸,又不是你爸爸,你幹嗎要叫爸爸? ”

媽媽心理覺得冤枉。據她觀察,大部分的夫妻,起先是有種種私密的肉麻的稱呼的,一到小孩出世,就跟著亂叫了。這或許暗示了夫妻關係中某一重要的轉折,從此這小孩子,就在兩人中間,永遠不容忽視。小時候,會拉著兩個人的手,長大了,就牽住兩個人的心。

媽媽見是解釋我們民族複雜的親屬稱謂的時候了,就對妞妞說,媽媽的爸爸的確不是叫爸爸,而是姥爺;順帶著,媽媽的媽媽,就是姥姥;而爸爸雖然也叫姥姥“媽”,但他真正的媽媽是“ mama ” , 聽者跟“媽媽”很象,可是不一樣哦,要念入聲的。因為爸爸他們是廣東人。說著說著,妞妞有些困惑了,媽媽趕緊安慰她,“別說你,連媽媽自己也差點糊塗了,我們中國人這稱呼,不是聰明人是學不會的。”

妞妞當然學會了,有一天,她憂心忡忡地問媽媽,“媽媽,你也會老嗎?”媽媽說,“會是會啦,不過妞妞還是一樣愛媽媽,不是嗎? ”妞妞點點頭,還是很困惑,“可是,我還能叫你媽媽嗎? ”“嗯?”媽媽不明白,“老了不是要叫姥姥了嗎? ”

看來,我們中國人這稱呼阿,就算是聰明人,也不是一時能學會的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