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下客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要不是我自己為自己建立紀念碑,這紀念碑,它從何而來?
個人資料
正文

鄧子龍

(2011-05-04 13:22:01) 下一個

明朝的那些事兒



鄧子龍


鄧子龍,豐城人,時任欽差備倭副總兵,都督僉事。

要論年頭,他的資格比陳璘還要老,嘉靖中期,他就已經從軍打仗了,多年來,奔波於廣東、雲南、緬甸、福建,東征西討,戰鬥經驗豐富,而論人品,那就更不用說了,幾十年兢兢業業,從小兵幹起,不走後門,不搞關係,是個不折不扣的老實人。

正因為他過於老實,沒有後台,到六十多歲,才混到副總兵,且平時沉默寡言,即使受了委屈,也不與人爭辯。萬曆二十年(1592),他奉命出征,本來打了勝仗,卻背了黑鍋,被言官參劾免職,他沒有辯解,隻是默默地回了家。

但當萬曆二十五年(1597),他接到朝廷調令時,依然毫不猶豫地動身出發,盡管此時他已年逾七十,盡管他的職務隻是副總兵,盡管他即將聽從一個年紀比他小,品行比他差的人(陳璘是總兵)的指揮。

就這樣,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終於走到了一起,他們的出現,將徹底改變無數日軍的命運。


。。。。。。。。

雖然許多年後,麵對拿火槍的英軍,手持長矛,目光呆滯的清軍幾乎毫無抵抗之力,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幾百年前的明軍,卻有著先進的思維、創意,以及登峰造極的火器。

火龍出水,就是明代軍事工業最為優秀的傑作。

該武器由竹筒或木筒製成,中間填充火藥彈丸,後部裝有火藥引信,射程可達兩百步,專門攻擊對方艦船,是明軍水戰的專用武器。點燃後尾部帶火,在水上滑翔,故稱為火龍出水。這也是人類軍事史上最早的艦對艦導彈雛形。

什麽新玩意都好,反正日軍是經不起折騰了,陳璘和李舜臣趁機突圍,開始組織追擊。

至此,戰場的主動權已完全操控在陳璘手中,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卻出乎他的意料。

在貓島設下水雷,在觀音浦安置伏兵,正如陳璘計劃的那樣,日軍的所有去路被一一切斷,與順天敵人會師的夢想也徹底破滅,然而他依然疏漏了一點:失敗後的敵人,將隻有一個選擇——撤退。

而撤退的唯一通道,是露梁海。

此時防守露梁海的,是鄧子龍,他的手下,隻有三千人。

島津義弘已無任何幻想,他明白自己落入了圈套,此刻唯一的奢望,就是逃離此處。

在這最後的時刻,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窮寇莫追這個成語。遭受重創的日軍艦隊再次聚攏,不顧一切地向堵截他們去路的鄧子龍水師發動了近乎瘋狂的進攻。

明軍畢竟人少,在日軍的拚死攻擊下,防線漸漸不支,行將崩潰。

關鍵時刻,鄧子龍出現了。

他雖然年過七十,卻依然挺身而出,率領自己的旗艦,不顧一切地衝入日軍船陣,因為這是唯一能夠阻攔日軍、爭取時間的方法。

鄧子龍的戰艦成功地吸引了日軍的注意,在數十艘日艦的圍攻下,鄧子龍的船隻很快起火燃燒,部下隨即請示,希望鄧子龍放棄此船,轉乘小艇,暫避他處。

然而鄧子龍回答:

“此船即我所守之土,誓死不退!”

然後,他整裝正容,在那艘燃燒的戰艦上,堅持到人生的最後一刻。

堅守自己的崗位,無論何時、何地。在他看來,這是他應盡的職責。

從軍四十餘年,一貫如此。

鄧子龍戰死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擋住了日軍的退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