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96)
《生活在英國》——中國式家庭,英國式生活
(文/張浩 青年作家網簽約作家)
讀書是一個人最快獲取知識的途徑,一個人不可能經曆多重的人生,但是可以通過讀書了解他人的人生,借鑒他人的人生經驗,體驗不同的離合悲歡,學習前人的人生哲學。彭小玲老師本書中有太多可以借鑒的地方,筆者自身經曆非凡、感情豐富、文筆細膩,更難能可貴的是將其前半生的經曆以及經驗濃縮成了一本書,讀後可謂獲益良多。
全書分五章,前三章分別以與下一代之間、夫妻之間、上一輩之間三種關係為縮影描述了中國式的家庭關係;第四章著重描述了中國人在英國的生活,最後一章則概括了筆者至今的一些人生感悟。
第一章 懶媽與兒子,筆者在這裏雖以“懶媽”自黑,但是能有如此大量的文墨、如此細膩的筆觸、如此深刻的見解,足以見得懶媽不懶,隻是緊抓是一種責任,放手則是一種智慧。《觸龍說趙太後》中“觸龍”作為一個兒大仍擔憂的辛勞老父親的對趙太後講“父母之愛子女,則為其某深遠”,但古代先哲僅僅是從大方向上的道理著眼,但是此章則是具體到孩子成長全階段參與後的詳盡寫實,更加具有實操性:兒子初到英國(適應新環境)、兒子收到了情書(青春期的萌動)、兒子犯了大錯誤(孩子遇到挫折)、兒子的理想(從小目標的設立)、賞識我的兒子(賞識教育)、兒子人生中的第一次挫折(如何麵對困難)、我與兒子觀念的差異(親子意見不同如何處理)、收到兒子成年後的第一件禮物(感恩教育)等等,幾乎囊括了孩子在成長期內能遇到的所有問題。同為人父母,不僅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母親對孩子的愛、期許,更能從中學到很多寶貴的育兒、養兒經驗。
第二章 寫給老公,婚姻其實對與現代人是個很大的難題,金錢至上的婚戀觀、居高不下的離婚率,其實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的一個痼疾。筆者以兩人的相遇、相識、相知、相戀、相娶到最終修成正果、到結下愛情結晶、由兩個人到三個人的一家為線索沒有說教,但是卻深入淺出地告訴年輕人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婚戀觀以及每個人在家庭中應該承擔的責任義務,婚與戀的不同。靈魂契合的先決條件固然重要,但是相濡以沫的包容心以及白頭到老的決心則更加重要:從無房無車的裸婚看到了女方的付出、從支持男人到海外求學看到了女人的無私、從跟隨男人到海外看到女人的執著........似乎女方是付出的一方,但是又跟眼前的社會何其相像------女人是否願意陪同男人一同成長。截止成書,男人放棄了所謂高大上的職業,陪著女人經營起了一家中餐廳,家庭和滿、家境殷實,雖然故事到這裏讓我們這些看慣了屌絲逆襲、霸總迎娶灰姑娘橋段的吃瓜群眾看來似乎不太完美,但是我們似乎忘記了生活的常態,本身就是由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種種平凡點滴構成,自平凡中獲得幸福、汲取力量本身就是一種平凡著的偉大。
第三章血濃於水,一家人最好的相處方式就是,毫無保留的付出,大大方方的接受,父親無論在哪個國家人的眼中都是一個神聖的字眼,而在中國更是被比作一座山,父愛巍峨如山、但卻不言不語。
第四章英國生活,筆者筆端的英國更是一個更加平和的國度,我們不會覺得外國的月亮更圓,也不會過度妖魔化另一個國家。讀了筆者的英國生活,不會覺得是另一個國度,隻是另一個地方。
第五章生活隨感,筆者語句平和,讀這一章更覺得是一個知心的朋友,兩人獨坐靜室,泡兩杯清茶,互相交流生活所感、生命所悟,將自己前半生所經所曆所感和盤托出、娓娓道來。麵對生命的流逝如何優雅老去、麵對朋友如何相處得當舒服、麵對生活的壓力如何從容應對、麵對金錢如何把握平衡.......
全書都從細處著眼、所談所想所感均是我們都經曆過或者正在經曆的生活,能給我們很切實可行的處理方法,最難能可貴之處,全書沒有說教,僅僅是有最平和的筆觸告知我們筆者處在當時的環境下做出了怎樣的選擇,但卻於無聲處顯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