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小常識:忠與忠君
(2011-05-10 17:43:02)
下一個
講愚孝忠君的孔子,是專製政府素來所欲塑造的,因如此的百姓最好治。但若回到孔子,乃知忠孝有他獨特的講法和意義,誠為張揚人性之貴,人權之尊,非維護當權之利。如孝在孔子,當初是講孝敬,今語習慣常變孝順,意涵遂由主動自覺的敬德,滑轉成消極被動的順從,「孝」之實義根本走味,吾已有《文化小常識:孝道》明之,在此不贅。今筆者另試以「忠」之一字,引《論語》主要原話,請看孔子怎麼說忠?忠君到底實在是為啥?
●「子之四教,文,行,忠,信。」因知「忠」,乃孔子四大教育重點之一。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如把孔子之教再濃縮提要,為忠與恕。朱熹作的註解,廣為接受,忠恕是指:「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忠是盡己,即孔子說過的「己欲立而立人」;恕是推己,即孔子說過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夫子曾言其教:「吾道一以貫之」,故忠、恕雖二,實為夫子之道的一體二麵。心中盡己之一切,完成自我,能頂天立地,堂堂正正做一個人;也成全別人,同樣挺胸直腰,而為真真實實的人;己立人立,己達人達,盡己如此,乃謂之忠:從心、中之「忠」。心如其當然,直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之事能念人亦不欲,故當知其止,既不勉強自己,也就不要去勉強別人;推己如此,乃謂之恕:從心、如之「恕」。如此為人,律己以嚴,待人以寬,忠亦恕,理為一貫。
●「君子...主忠信。」一貫之道理,實踐入手處,仍先應由我自己這端開始,故主忠;忠到實處,信然意肯,而毫無閃失,故謂之忠信。
●「主忠信,徙義,崇德也。」能於生活實踐中抓緊忠這主忠信的重心,自自然漸漸靠近正義,彰彰為崇德。盡忠﹣徙義﹣崇德,情理順暢,自邇及遠,道德便再不是高言大誌。一日主忠必信,自漸近乎義,道德其中了。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盡己之道,貴能常自我反省。我反省之第一條,先問自己為人謀事,忠或不忠?有無盡忠?孔子自問與人忠否,是泛指人人,沒有隻是說忠君一人。與君謀事該忠君與否?這當然,但和忠於妻子丈夫、自己的小孩別人的小孩,無分老少貴賤,辦事情的態度完全一樣。與人人來往,凡事先思忠。
●「孔子曰:...言思忠。」人說話,思其忠。盡己之心果若忠,言如其心,自必思忠,有諸內,形諸外。
●「忠焉,能勿誨乎?」言必思忠,能不誨人勸善,盡進忠言乎?忠言說真話,受話的人聽來,雖一時或會覺逆耳不悅,但能不忠,不忠以誨之嗎?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臣忠君,理之所在,但不是無條件的,這裡君先當使臣以禮。無條件愚忠事君,孔子絕不主張。忠君是臣的責任,但禮遇臣,同為君責。君、臣關係應當是交互依存的,不是單向無條件的。君待臣以禮,這裡不能隻當態度禮貌或物質饋贈解。古人之禮,包括一整套禮法原則。君派臣做事要按規矩,那臣便以忠君相對待,包括首先言必思忠,忠言進諫。故為臣忠君之道,非阿諛諂媚,說他聽來順耳的門麵話。忠君是講真話!敢問今日朝廷知否?六十年來你是怎樣對待講真話的人的?可有反省?
●「子張問政。子曰:...行之以忠。」從政之正,要之,行之以忠而已,這裡孔子根本就連「事君以忠」提也不提,事君忠的忠君,整部論語隻不過就是提過前引的那麼一次。忠是盡己,盡已於一切,待人,接物,自處,處事,八麵玲瓏,總持於忠!如此哪裡會有說要專意迎上,這才叫忠呢?更別說那種曲意迎上的奴才之忠了。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交友之道,言思忠,以忠告,好好開導。忠對君應如此,對友亦如此。忠基本不是一個上下關係,而更是一個平行關係,此理至明。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慎獨,敬事,與人忠心,仁在其中。仁為二人,人與人共處之常道,並不抽象,求仁得仁,終可於盡己之忠中求得。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文行忠信四教,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今問如何實踐於生活中,請示行為指要?孔子答曰,言必思「忠」而「信」,信實,「行」必篤誠而「敬」,敬慎,如此便是。果能如此行將去,亦即離君子品德理想之「文」,文明以健、中正而應,雖之未即中,或亦不遠了。
孔子生前,雖對君主有所開導,但最大功勞,卻是把王官之學帶入民間,有教無類,春風化雨,而為萬世師表。孔子垂教世人的,可是維護君主專製封建利益的嗎?當然他沒近人革命愛國或者共和民主的這些調門,時髦口號他未言,就是他落伍反動嗎?人雲亦雲千句萬句,或是太祖一句頂萬句,全都沒意思,不如打開部論語,老實讀孔子,自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