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網語妄話:擦掉溫字寶,理由可更好?

(2009-05-17 20:17:39) 下一個

5.12特大地震周年,人們回憶起溫總曾以「多難興邦」勉勵幸存的青年學生。當時他視察重災區綿陽市,在學校黑版親筆寫下「多難興邦」四個粉筆大字。事後綿陽市文物局派員用有機玻璃把字包圍保護好,準備永久保存。今年人再問起,當局竟回說:「擦掉了」!(根據新浪網五月十日載,見附錄一。)

去年5.17四川新聞網說,擁有三千多名學生的北川中學,營救出一千四百名老師及學生,證明截至災後5天,罹難學生已過半,還不計重傷仍生死未卜的!5.23溫總特別來到北川中學的安置點探望,語重心長,寫下四字真言,多麽感人!事後校長學生,綿陽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全力救援北中的長虹集團,眾口齊音一致表示,要把黑板帶字完整保存。(詳載去年五月二十六日成都商報,見附錄二。)

那時上下一心,信誓旦旦,非留不可的溫總手書字寶,還不到一年,擦了!
理由呢?他們這麽告訴你:經過研究,認為多難興邦更重要的是一種激勵,應銘記在心,當做學習、工作的動力,最終決定將其擦去。
理由怪不怪啊?可有再怪誕的理由?要毛主席永活心中,天安門的玉照,拆了,行嗎?

四字由熱烘烘新聞抄抄炒炒,到不問不知道悄悄消消擦掉,有關方麵能再給一個像樣點的解釋嗎?

官口有二,到了前言不對後語時,當以後者為準,要他們再三解釋,恐怕還是白費工夫。今筆者不揣淺陋,試代尋幾個可能的答案,借此希望拋磚引玉,獲各方高明賜正。

首先要肯定排除誤擦的可能,因為四字老早已用有機玻璃保護。發言人說,是經過研究,才決定將其擦去,應當是可信的。沒有周詳研究,不合科學發展觀;未經集體決定,不合黨內民主。敢於昨是今非,毅然砸破玻璃毀字,是審情度勢研究與決定的結果,事情絕無意外。如有意外,隻是我們局外人感覺的意外而已。

其次是,擦字乃人去的先聲,如文革一些領導形象,突由舊照片消失﹣﹣這種不祥之兆,我不敢多想,基於熱愛總理,我主動要求消滅這一罪惡念頭,拜托大家當我沒說。

再次是,問題在最後一字的「邦」。四字鐵劃銀勾,書體端整有神,不說文辭含義,光是字體,足為學子書範。隻是那「邦」字,筆者早已指出,他用了個一般字典不存,甚至連《漢語大字典》袖珍本收350多萬字尚且缺載的字形。溫字寶左旁從的是「手」,並不作「豐」,書寫狀似「拜」字左旁。總理親書的這一異體,如出自學生之手,改作文的老師一定圈出當別字。隻是總理筆書,總是藝術。要是立總理這一字的手寫體入書範,特別是放在學校讓學生觀摩,那麽多的字典和課本的印刷體,便得通通要改。為了一邦字,維護總理總是有理,可能費那麽多氣力,下麵即使想,人民總理也不要,幹脆不經總理同意,擦了算了,這樣總理一樣總是有理。

又再次,是用手代豐的邦字的思想問題。豐本讀若封,表示建邑封土為邦。溫字寶今私作手邑之一字,字義變成了出手建邑。邑、國、邦三字,本義並不完全相等。古文獻的說法見貴國敝邑、都城裏邑、今都舊邑等等,三字用法,時常互相對舉。可以看到國、城、都皆大,邑相對為小。邦、國、邑雖可通稱,但邦大,國次之,邑又次。早前溫總的字寶,特別寫「豐」不出頭作「手」,改邦字為手加邑,是不是多難要出手興建小邑呢?教中文的老師若認真講解起來,如實直說,便像把溫總胸襟心量說小了。一國之總理,教育學生隻會愛國,哪有愛邑的地方主義?總理當時可能動了真情說了真話,你們少年人受了這麽大的災害,要由身邊做起,建設家園。待冷靜下來,做領導清醒一想,在其位,謀其政,便會改說大話:你們不要好搞小邑了,應當興大邦!所以表示出手建邑的那個有特殊指謂的漢字,就需要擦掉了。

最後,是「多難興邦」的政治問題。多難興邦,語出《春秋左傳》:「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成語取義前半,多難以固國啟疆,簡言之多難興邦。國小邦大,多難或反令小國堅固,疆土開啟;多難非僅可以不滅小國,更會促使她振作壯大,興國變大邦,因謂多難興邦,言極洽當。多災多難,威脅生存,本應要令民族滅亡,所以多難固國啟疆之原文前,加一「或」字。而接著下句又說,無難反喪國失守,「或」也可能,那更何況有難?乃至多難呢?故此曆史經常告訴我們,「多難」並無邏輯之必然一定會「興邦」,多難喪邦之例更加指不勝屈。在多難的生存危機之中,國能不喪複又能興,當具一定條件才行。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正確指出,多難能起正強化而非負強化作用,是因人懂得容老天借環境之手,激動其心,堅忍其性。接著孟子的一段話,進一步把怎樣能「動心忍性」「増益其所不能」的要義說出:「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意思是說:外在的災難,要把人的心性變化,増強你的品格,好能所不能。人最麻煩的,反而是自己經常會犯過,外在的困難障礙,令人由洋洋得意忽然墮入深穀,心意困苦,思慮閉塞,逼使人要好好反省,願意改過,這樣重新振作起來,行為和神色聲音,由裏到外,由隱到顯,大節以至細微,無不起變化,大澈大悟。跟著孟子由個人修德,說到多難與政德的關係。同一道理,國家若是沒有固守法度的忠直世臣,和諍言拂耳的弼臣賢士,以及全無相與抗衡的敵國和外患,這樣的國家,反而往往會走向滅亡。最後總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中動心忍性改過,激發生機;一心貪求安樂,反趨滅亡。孟子又說過:「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天變是大難,或是天將降大任於國人的契機,便看我們要如何順應天變了。多難興邦,本屬自警語,要自己反省改過,而主政的,更要接受公眾監督,以免再犯過。不過現在固守法度的維權律師,諍言拂耳的各界訪民,已令中央夠煩的了,災區死難學生家長還天天在問要給校舍倒塌討說法,若周年記念,拿出這「多難興邦」古訓永誌不忘,豈非是搬有機玻璃保護的大黑板砸自己的腳嗎?快擦!快擦!

「多難興邦」板書,本是用來表示政府的關懷,教訓小孩愛國的,如果會給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請政府反省調查平反改過,那寧可不要。愚以為,要寫哪個才叫正字還事小;善解總理神來之筆的深義更不急;最要緊的,當在乎最後一條:「多難興邦」,是我給你寫,還是你要客觀擺在那兒讓大家瞧?政府辦事是有原則的,我說你聽,我寫你唸,更需要你鼓掌。四字一出,大家歡呼,行。災情深重,學生死人多少,天天實數實報,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好。難越多,捐的錢多,邦越興,太好啦!沒多久,數字越報越多,開始拍手節奏變慢了,有人還邊問倒底真是天災或是人禍?掌聲裏夾帶了雜音,那不行,沒多久,學生死多少,便不報了。就這樣把數字一直掐到臨近周年祭,堂堂大國對小老百姓,可以不答,但給國際社會,總得有個交代,所以:5335,全省學生遇難加失蹤,就是這數據;附加一數字,死於校舍質量問題的,暫為「0」。其實我們災後已經知道,光是北川中學一校,就死了至少1600以上,民間各方的調查,核實四川省死亡學生已去到7605人,當中有名有姓的能結合遇難地點,53%是跟豆腐渣工程有關。麵對真相,這時候便需要死得人越少越好,唯「少難」才可保邦,「多難」豈非要威脅黨的管治?如真貫徹「多難興邦」了,黨又如何一貫正確呢?基於新形勢,亮出這句話,再不容易給黨和政府臉上貼金了,反有損威信,所以呢,快快擦!擦!擦!


【附錄一】據新浪網五月十日載,四字命運如下:
溫家寶總理去年在北川中學臨時學校用粉筆寫的“多難興邦”四個字是否已被永久收藏?近日,四川長虹公司企劃部部長劉海中稱,這四個字已被擦掉。
劉海中說,去年5月23日總理在北川中學寫下這四個字後,有關部門確實考慮過將其作為文物永久收藏,並在次日用有機玻璃將其罩起來,進行臨時保護。後來經過研究,認為總理所提“多難興邦”更重要的是一種激勵,激勵北川中學的師生,將其銘記在心,當做學習、工作的動力是最重要的,最終決定將其擦去。

【附錄二】去年五月二十六日成都商報,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舍不得擦,卻又不知道該怎麽保護這四個沉甸甸的字!”北川中學校長劉玉春告訴記者,“多難興邦”這四個字是總理用粉筆寫在黑板上的,但每一堂課,老師和同學們都舍不得擦,為了不影響課堂教學,隻擦去了當時的教學板書。
“它給我們帶來了力量,我們要把這四個字記在心裏。”北川中學一名高一女生對記者說:“如果能夠永久保存這塊黑板就更好了。”對此,北川中學很多師生都表示支持。
綿陽市文物局:先保護後保存
“我們將采取臨時保護措施,再考慮如何永久性保存。”綿陽市文物局局長王錫鑒稱,工作人員現場勘查後,已根據黑板的質地采取了相關保護措施,拿出了具體的保護方案。昨日下午6時許,“多難興邦”四個字已經用有機玻璃保護起來,不會影響正常上課,學生們抬頭就可以看到溫總理的題字。綿陽市“5·12”賑災資料征集組成員胥翠蓉告訴記者,如果當時能夠連同板書內容完整保存下來,將更具史料價值。
長虹集團:黑板不能被破壞
長虹集團企業文化部部長劉海中在電話中告訴記者,黑板肯定不能被破壞,“多難興邦”四個字已經被拍攝下來。目前應北川中學師生的請求,長虹正在以溫家寶總理的題字為內容,趕製“多難興邦”書簽和卡片,發放給北川中學的同學們。屆時,北川中學的每個教室都即將懸掛起“多難興邦”四字匾額。
省文物局:怎樣保存尊重學校意見
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處處長朱小南告訴記者,溫總理留在臨時校舍黑板上的“多難興邦”四個字,寄托著希望,讓人振奮,是全民抗震救災中一個重要的紀念物件。
至於將采取何種保留方式,朱小南稱,如果學校希望永遠保存在學校,綿陽市文物局將尊重學校的意見。由於這四個字是用粉筆書寫在黑板上的,所以不論是保存在學校,還是保存在災後設立的博物館裏,文物部門都將先采取技術保護措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