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與友網話:意識型態

(2009-05-07 22:18:43) 下一個

意識型態是甚麼東西?ideology,「意底牢結」是也:定了型的意識,一組凝固的觀念,不斷重複自己的真理宣稱。

文明發展,文化澱積,自然出現定型的意識,凝固的觀念,使社會運作,有所依循,所以意識型態的產生乃不可免之事,並且有現實的需要。不過廣為社會集體接受的標準思想,若牢牢結成意識之網,鋪天蓋地罩在每個人頭頂,這對個人乃至於整體社會,並不一定是好事,少則拖慢進步,嚴重的僵化不前,不幸的更要開歷史倒車。茲以五四精神為例。

今年是五四運動九十周年。五四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歷史事件,它標誌著新文化的傳播,在神州大地掀起思想的轉變。要看清五四是怎樣的運動,至少應深入到三個層麵:
一,歷史事實:救亡與啟蒙;
二,目標口號:科學與民主;
三,精神內涵:自由與包容。

對五四稍有如實認識的一定了解,五四不僅政治上要救亡,更在文化上要啟蒙。五四宣揚科學知識,還在呼喚民主意識。五四更深之處,體現的是個人獨立自由的肯定,以及集團有容乃大的氣度。九十年後記念五四,最深層的內涵最容易忽略,時間的洗刷,甚至就連表麵的歷史足跡也會淡化。

英國學者米德鑽研五四,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他專著論五四,名之《痛苦的革命》,書中認為,「五四運動對中國的意義不在於事件本身,而在於它影響了此後中國的社會氛圍和政治情緒。」在最近答記者問時他再度指出,五四留下深遠影響的精神內涵是訴求自由,其榜樣在發源地北大,學校當時召攬許多推動改革的進步人仕,也不少回歸傳統的宿學,各抒己見,百家爭鳴。執政者在社會儘管打壓,校園之內,卻彌漫著自由包容的清氣。

反觀九十周年的今天,國內的五四記念,深層精神的「自由」「包容」不用說完全欠奉,目標隻剩下「科學」,「民主」給砍掉。表層歷史文化的「啟蒙」已淡化,突出的是政治「救亡」,且在官方的定性中,也被偷天換日,竟變「愛國」。

如真要說那時大學生救國,也不是我們今天給灌輸的愛國。五四當時的國是甚麼國?那國是北洋政府治下的中國,愛國不是愛政府,更不是服從黨的領導。五四青年愛國的表達,是批判腐敗的政府,絕非九十周年紀念中所說的愛國,叫學生乖乖坐在校園聽領導訓話,教育你們愛國。今年五四沒到,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便忙不迭放話,說當代青年對五四運動的最好紀念,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勇敢地擔負起歷史重任。五四記念當天,中央大員講台之上正襟危坐,中共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大會中指出,五四運動以來九十年的歷史昭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是推動中國各項事業不斷前進的根本保證。離開會場,這溫馨提示言猶在耳,看到正是五四當日發生的這塊土地上,一道最先進的網絡防火牆,把世界擋在外麵,民口封在裡麵,五四攜手並進的科學與民主,如今成了科學對決民主!

這是在不到百年,五四意識型態化的鮮活例證。不隻深層精神埋沒,上層理想淡薄與目標斷裂,更有話語權力的悉心塗抹改裝。全沒料到,五四運動九十年後的影響,對中國社會氛圍和政治情緒,竟然可以是逆向的,且是以最反諷的方式,去為她祝壽!

意識是活潑多樣的;意識型態是定格完整的;迷信意識型態,迷戀自己這大套意底牢結,結果是隻此一家的,成了意識禁錮。所以意識型態若要保持其意識的原生性,隻宜參考,勇於反省,接受批判,並不是甚麼值得堅持的標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