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友網話:孝敬與愛
(2009-01-20 18:57:47)
下一個
不上網,不知道,原來現今“孝敬”一詞,竟在某些網友心目中,是個壞字眼,一提罪過.指斥孝的檄文篇複篇,不痛撻,不暢快.如給他們觧釋一下,倫理中的原生觀念,孝當是怎麽個講法,不能和後來政治化階級專製的忠孝相提並論,有的仍不管,顧左右而言它,不是外國人沒有“孝”這詞,這詞現在沒用;就是說孝敬單向不如尊敬雙向,應以尊敬代替孝敬.若再予觧釋,父慈子孝,也是雙向,同都屬親子之愛的表現,人便表示,那就說愛好了,不必提孝.“孝”何以如此成了禁忌?竟要左閃右避,不能提?不消提呢?可見今人經反封建的洗腦,一見傳統的舊東西,就像見鬼,走避唯恐不及.
如果說“愛”時髦,說“孝”老土,這個俺不反對,因確為事實.千方百計,找別的字眼代替“孝”,如找到合適的,我也會讚成.隻是像要說孝敬非尊敬,用尊敬隨便代替孝敬,我看這不行,在前之“與友網話”,談過“孝敬與尊敬”,今續談“孝敬與愛”.
孝親必以敬,所以孔子說孝不隻能養,更要敬.但孔子不以敬代替孝,還要標出孝之一字,蓋孝不是一般的敬.孔孟又以孝為一體之仁的表現,所以孝也可以說是仁愛.然而他們也不以仁或愛代孝,因孝非一般之愛.孝為仁心之發,是敬是愛,然又不同於普通的敬愛,我們的文明,二千年前即已有這種識辨能力,其實是很了不起的慧見.
“孝”字有用嗎?光從一個詞看,對德之實,有也不多,無也不少,沒用!去之!這是一種理.我們要的是子女愛父母之實,不說孝,光說愛,這沒有不行的.隻是從這對父母愛的經驗澱積中,人覺得這愛與其他的愛有別,所以用了個專名“孝”.其他民族未必也用一個字去表示這經驗,但非不自覺這種極特殊的倫理關係.如希伯來聖經,也不用愛說,而用一個敬去說它,英譯便是如此翻的.不過原文用的那“敬”kabad,非普通用的敬字,而是和重及硬同詞的那個敬,在不同用場,就是重量或堅硬,不作敬說.故猶太人言子女對父母,要敬重,是又硬又重的對他們,若不觧,還以為對付至親呢!所以不同文化,語言不同,但背後人同此心,對至親有一種非一般的感情,要更好表達,就不用一般的敬或愛.到了基督教,也再三強調這孝,耶穌連番說孝,據希臘文新約所載,原文用了個timao,即“敬”,如馬太15章多次重複的.但這字在27章翻作“估定”,即估值,認為有價值之謂.所以到了西方,孝起初用了估價去形容,孝親即視若千金,當成寶貝,也很有意思.等再到了拉丁世界,孝要用拉丁文表示,用了flialis timor,直譯便是“孝敬之畏”,由這一詞出來的英文filial,是個較舊的字,現代英語已少用了,但仍存遺傳生物學和醫學術語的詞匯中,當然已不作原來的“孝”義講.但完整保持原義的,仍透過天主教教義問答書,被教徒反複誦唸.可見如要細細咀嚼這種親子之情,不同文明中,常看到要把這意思用較特殊的字眼去辨別出來.即使由非漢族另一文明看,幼對長之敬或愛,確有一定講法,需不同字眼予以形容.我說不重要,但各大文明實踐,又自動去咬文嚼字,可見有需要.
孝是一種很特別的情感,具與其他情感不同的內容,與不同的意義.朋友有愛,師生有愛,夫妻也有愛,但那些愛,和子女父母之愛,不盡相同.親子做朋友,是可以的,但不能止於朋友,大家是朋友,還要講父子母女來幹嘛?孝是有差等的愛,平行卻不是平麵的關係,這是基於天然之有,我們從小已開始感受,自然而親切,在其中習愛,習敬,習重,習畏,習珍惜視同至寶,這一切都是人與人建立最基本關懷的最好入門階.儒家看出這一等差的事實,及這事實的正麵意義,並以之作道德教育的入門,和倫理的基礎,所以我們有道“百行孝為先”.勿以唯吾中華崇奉孝道,希臘人什至把孝神化,諸神中有一神Eusebia,拉丁文叫Pietas,乃敬虔,忠心,盡責的孝敬女神,她是法律之神的妻子,二人生公義女神Dike.法律無法獨自產生公義,必須與女神孝敬filial respect結合,其寓義值得深思!
子女對父母的愛,和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有必然差別的.親子長幼,存在自然之序,社會倫理秩序的人際關係中,自然會反映,這不同人為政治製度下的階級.長幼之序,是無以否定的,能用語言區別,是善述,並非多此一舉.父母對子女之愛謂慈,子女對父母之愛曰孝,等差存在的就要存在,既存在,便用不同的詞語表達,有何不可?誇大這差別不該,抹掉也不該.即使師生,不是天然生而有之的,也非必然人為的製度,師生關係,一樣是不可能絕對平等.師生感情融洽,當然可以亦師亦友,但不是說變跟同輩朋友一樣,沒大沒小,無尊無卑.猶太人有一句諺語,意思大概是:你要學到東西,一定要當老師是老師.耶穌也說:學生不能大過先生,皆同一義.要有所學,先決條件是我小他大,學生是學生,而老師是老師,師生之情再是相得,也不能無尊卑,否則作朋友算了.三人行,必有吾師,朋友切磋,一樣受益,但那與由建立師生關係所獲取的學問是不同的.想得些常識資訊,不一定要這個,見聞之知,記問之學,教書匠可任之,所謂師生,隻是職業角色,學成即了,關係一刀兩斷.生命的學問,成就事業的學問,涉及人格的教育與成長,需要另一個人格,一種非盡平等的人格,那一種的師,乃為業師,不尊師,無以重道,便無實學.在孩子長大過程中一樣,我們需要一種特殊的人格,所謂“父親形象”“母親形象”,若有所缺失,我們人格發展不無障礙,用其他人格關係總難以彌補損失.在全人成長的過程中,權威和愛護的人格,是一個心靈成熟所需要的助力,不隻得到保護撫恤,同時亦能學習敬畏順服,與體諒施予.父母和子女之間,有等差之情,非但存在,而且必要,我們中國人所說孝的本義,就是這一個意思.孝是愛,但不同夫妻朋友乃至師生之愛,所以要說孝,不是泛泛之言愛,而要把這種存在親子間的深遠情理辨識出來,特殊意義發掘出來.
我們說尊師,非說老師講的盡真理做的無不是.他錯了,不聽不學,要保持自我.但業師這人格,是受業實學之源,不能不對準.同一理家長任意把主觀意願強加子女,子女成人,如判斷他們無理,當然不從,否則是愚孝了.但不從仍可和顏悅色,遜順不逆,避免沖撞,並還之以應有恭敬.舜即這種孝的好榜樣.親子等差,不擴大,不泯除,確是終身學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