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小常識:“畫卷”(從京奧開幕式表演說起)
(2008-08-12 20:10:02)
下一個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場地正中央,展示一緩緩打開的寫意畫卷,其後個半小時有多的表演集中其上,幻生出悠悠六千年的中華文化.
這張七十米長的巨大畫卷,是高科技製作的電光舞台,融古鑄今,令現場和舉世看轉播的觀眾,人皆瞠目結舌!文藝的視覺盛宴,劇場的震撼時刻,一個緊接一個,均由此“畫卷”呈現烘托.雖有外媒批評,整個京奧開幕式,過於中國中心,作為一次國際運動會,世界性與體育性的主旨相對稀薄.即使他們有人不滿,但唯對這環繞畫卷的中華文化一部分,卻是眾口交譽,深深嘆服.國內文藝界傳播界也感到“畫卷”確屬開幕式亮點,無論怎麼看,都絕不會給咱們中國人丟臉.然而此果為足以代表民族文化的中華“畫卷”嗎?官方這麼說,民間這麼說,文化界也這麼說,那其中豈還有假呢?
看到兩端卷成圓筒的紙卷,便屬“畫卷”?不!稍有些文化常識的,便該知道絕不.傳統中國“畫卷”,實有它的基本型製,否則那張修長而單薄的紙或絹,便一定沒法子好好卷起,展開,貯藏.自古以來,想令又長又薄的長卷展收順暢,要用上一根滾圓的棍子,裱包書畫尾端,紙絹便靠它捲動成“卷”.故這主宰成“卷”的粗棍另名“軸”.無軸不成卷,書卷或畫卷,常又通稱“卷軸”.對應於書畫尾端的軸,紙絹開端還裱著一根幼棍,橫切麵常作半圓形,叫天桿,方便貼緊於成卷的書畫卷軸外的包首,再用天桿中央所附的絲帶,攔腰結紮,防卷鬆散.
書畫裝幀成卷軸,非僅美觀,更是為實用.安軸以便滾轉,使收放自如;天桿穩貼成卷的字畫,有助保存.卷軸的展示,分垂直與水平兩式,視書畫結篇構圖而裝裱.直式為掛軸,簡稱“軸”,橫式為長卷,簡稱“卷”.“卷”一樣有軸,並且更需要軸.展示掛軸,天桿高掛牆上,圓軸垂在幅下,其重量使字畫伏貼穩定近壁.如少了軸墜壓於底,卷幅出現彎曲,或受風搖晃,有礙觀賞,掛軸若無軸,最多有這點不便.但是長卷展示,如缺轉軸運作,就連開卷也難,看也無法看.欣賞畫卷的方式,是右手執天桿外拉,左手執軸放送,以兩手定住畫幅瀏覽,或用紙鎮代手,壓穩案上細看.要是長卷長逾桌案,就把右端看過的畫幅,用天桿暫收,同時拿左手放開軸上的卷幅.展讀餘卷,有需兩手合作,所以長卷又名手卷.雙手要一起邊收邊放,齊作逆時針轉動,畫麵徐徐由右向左位移.如看的是《長江萬裏圖》,立變流動風景,若是《清明上河圖》,街上行人如遊鯽.這種長卷,因有轉軸引導,令空間視象,加入時間進程,實為世界最早存在的動畫!
但看日前攤在鳥巢中央的所謂“畫卷”,兩個大筒,側看其卷心,既無桿,更無軸.正式的卷軸,桿幼軸粗,況軸兩端更要安裝大大的軸頭,講究的還用上瓷牙金銀一類閃閃反光的質料,幼桿遠看未必顯眼,粗軸則必現能見.隻是鳥巢巨卷,其心空空如也.觀眾所看到的,是兩捆等大的紙卷巨無霸,像印刷機器的大滾筒,分別背向滾開,先露出一截畫麵,稍後如要轉動,兩紙卷順時針朝右翻身,讓觀眾先左後右看畫.這便叫做是中國“畫卷”嗎?形製不是,讀畫的方式,一樣不是!真正的畫卷,不隻是有軸有桿,還必定是從右手一邊打開先看,軸、桿上卷著的紙絹,起初是右少左多,看到最末,變右大左小,右為滿桿已看的畫,左剩一空軸.古人看畫,哪有由中間開始的事?且由頭至尾整個的看畫過程,左右兩方竟常保持相等體積的大卷?歷史上的確也存在一種分向左右打開的“卷”,像在會場當中所示的模式,可是那是“聖旨”啊,絕非“畫卷”!張謀子和他的那班藝術顧問們,終日心想,可能隻是個“聖旨”,結果事成,也真真正正是“聖旨”罷.
至若國人,或許是“聖旨”的連續劇看多了,畫卷也與聖旨不分,舉國明明睜大眼看在鳥窩裡橫擺著個巨物,也居然不用腦袋想想其中有異,竟然全盤受落了.至於國門外,就更不懂咱們的文化,自從這趟奧運黨和政府充滿自信如此向全世界展現了中華文明,今後老外必定都要把我們的Chinese scroll painting或Chinese painted scroll都當聖旨模樣辨認,以為中國手卷書畫便是用一張長紙,兩頭捲啊捲,再由中間看起.欲宣揚國威,證明我們今日崛起,甚至起用古人來充場,煞費苦心大講特講所謂中國文化,難道隻能端出這類張冠李戴魚目混珠的貨色嗎?
順帶一提的是,為替這次“畫卷”開卷造勢伴奏,當局居然還請出一張千年的古琴《太古遺音》,這下子文化應當有點原汁原味了罷?可是一聽,怎麼琴聲如吉他?會是錄放的音響技術不好走調了嗎?應不會的呀,投入那麼多資金,用的都是首屈一指的人才.那可能是琴弦的問題,用了包尼龍繩鋼線作絃,因而錚錚有聲,才致絲弦的含蓄韻味全失.至於該位出鏡的琴人,不知是演員扮的還是真彈琴的,更加令人慘不忍睹.隻見僅僅給他幾秒鐘露相,他盡是在搖頭晃腦,舉手舞袖,影像中朗朗式的彈鋼琴激昂有餘,琴士古淡恬逸之高風無存.那古琴聽也不是,看也是,但大家都管它叫“中華文化”了.
這千真萬確,就是我們京奧大秀的“中華文化”!其實若有心非要沾點文化氣息,肯花時間趁此類掌聲中滿足大眾預期的“古琴”“畫卷”的熱鬧,實不如轉去找那“椎琴”“裂畫”的怪誕行為藝術瞧瞧,到時可能還有更多瞄頭,獲得意外驚喜,為不期而遇未可逆料的全新思想空間讚嘆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