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小常識:“人性論”
(2008-05-07 18:34:25)
下一個
貫串中國思想史,有個非常重要的論題,就是人性到底是善是惡?早在先秦,通過熱烈辯議,其實眉目已大體在那裡了.但可惜後人大多因襲為說,持議紛紜,結果反而模糊了大要,此為中華文化傳承中,一件非常令人惋惜的事.
生之為性,性無善惡,是就自然人而言,人生來便白紙一張,慢慢才呈現出善惡的傾向.這一看法,各家基本不會有很大意見.
人心自私,自自然然,生物皆如此,人亦生物,求生存求自保,生物性使之然,本沒什麼惡之可說.唯自私到一個地步,人隻顧自己,目中無人,那就成了問題.人道這叫惡,他說這是自然屬性,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反之看不過眼的,就說這豈非正是性惡的證明麽?
惡的傾向與性惡,是一個明顯易見的事實,不過總會有人表現出不該如此下去的看法,這種善的傾向,也非常普遍.人即使是一直作惡下去的,偶也天良一閃,良心發現,雖或不少死不悔改的人,但許多真到了最後,頓也覺非,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無善無惡,是個純由經驗出發,一種實證態度的說法,不是沒有它的道理,因為光要隻從現象,找出個所謂善或惡的東西,可以讓人反複驗證,是絕不可能的.
不過人又善又惡,卻仍是個合理的說法,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明明人心有善惡的判斷,人雖不說,但非沒有.說又不做,但非絕對不做.做有未達標,但又不是沒有一定的效果,因而人去評價事情時會說:這真是惡人,或真是善人.而持平視事,又知惡人常非絕對乏善足陳,也不是必不做好事;好人經常行善,然非沒有惡念,甚至有幹壞事的可能.
孔子說吾欲仁斯仁至,孟子更直言人性為善,然非否定別的各種說.若是從生而有之的經驗看,這所有的辯議,各有各的理.孔孟之言性善,並不是由形下實然建立的,而是循另一途徑,即由人心人情不得已之呈現,全從應然處,看到性善為人之為人的當然!
從現實這邊講,人性為惡,像很真確,或也為絕無可避免的事實.但孔孟性善之說,是從理境上講,人性中有不容已的善之要求,即使麵對窮兇極惡的事實,那奌良願的呼喚,乃人類其心不死,仍存良心本覺的明證!孔孟是從理想那邊,看出“性善”之真實不虛.西哲康徳,也作出類似的思考,不過在他的係統裡,良知隻是一個設準,和孔孟的生命學問,底子裡性質不同.但無論東方或西方的哲思,展現的形式和各自的進路如何不同,但性善之為義,都不是說不能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