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與友網話:“道德厭食症”

(2007-09-08 15:20:13) 下一個

在網上,常有一種對講道德的訕笑,一聽道德便吃不消.可能我們看到的偽君子確太多,所以寧取真小人,也不要偽君子.結果仁義禮智的君子之道變成不能講,一講便給聯想到虛偽,反而是讓小人坦蕩蕩,看著他們拍拍胸膛,自詡“我是小人我怕誰”,更會偶有出現佩服者,甚至稱讚,這才夠誠實嘛.

我們因不喜歡偽君子,竟連君子也不要了,然而對公然無賴的小人,卻要給予肯定,這種厭惡道德的情緒,見道德就反胃,多少好像成了時代症候.

沒有道德行嗎?現在確有不少人下意識以為可行.甚至有些人在意識上認為可行,相信隻要有了科學及知識,便能分辨出正誤.自然科學之本身,無關價值問題,不能決定善惡是非.即使是針對人的行為與心理的社會學科,基本上也價值中立.如心理學精神分析,無論是理論的,或臨床的,也都須避免價值判斷,本我,超我,皆無內在的好壞問題也沒外在的是非基準.若要開出倫理價值,根本還是要回到傳統的道德和宗教範疇裡找.

甚至哲學,也不一定都涉道德問題.比如道家,也說“道德”,但那全不是我們現代常義的道德.道家講的是宇宙原則運用於人生,他們並沒有傳統儒家或今一般人說的那些道德訴求.倫理的問題不在他們的關懷之內.所以莊子老婆死了,他可以敲盤子唱歌呢.
老子要致虛靜,四無搭掛,其說不在建立人際關係的意圖,其行也沒有建立互體生活的實踐.道家的道之尊,德之貴,是講常自然.道家雖並無主張要反道德,做人可隨隨便便不道德,隻是其說乃非道德的,即,是非對錯,不在他們的關懷以內.道家的性格,是藝術哲學的,而不是道德哲學的.雖然作用地說,這類審美判斷與道德判斷,終究也可以有能相通的地方,但若是純粹的審美觀照,與純粹的理性一樣,都不以道德為對象的,到最後也是撐不住道德的.因道德之為道德,還有自身性質上作用上不得含糊的特殊領域.

即使正式的道德哲學,也隻是對道德問題的知性梳理,仍不是道德.盧梭說:“善必須包括自由選擇,因此勢必包含惡的可能性.”所以道德的善惡,並不是思想的對象,而是應由意誌去呈現,踐履去實現,康德對此,更有精細的剖析.後來哲學這些理解,與西方正統神學的論述仍是呼應的.神學地講,按照上帝形象創造的人類,正是有這自由意誌,方才為人,人不是木偶,唯受外力調動,也不僅是一般動物,隻受本能支配,他可以自由思想此或彼,也可以選擇善與惡,故可為聖人,也會墮落沉淪.

我們知道孔子的哲學,更是著重道德.他教學生,強調學與思,並落實於踐行.如他講仁,不是抽象的空理,作觀念的分解,也非神秘的穎悟,要你自家會乎一心.他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全是在踐履中明明白白的實事.甚麼是仁呢?仁非身外的對象,而是在人身上具具體體的東西,故沒有任何妙悟的需要.我想要成就嗎?如我想立己,也當考慮到人也要立己;我要通達麼?如我欲達,也應想到人亦欲達.能這麼去想問題,凡做事都推己及人,不自我中心,那便是“仁”了.孔子談仁,因材施教,由不同方向去點撥人心,啟發仁的反省.孔子認為,吾欲仁,斯仁至,他講的不是艱澀的大道理,也毫無神秘性,其實都是為直指這種自由意誌的選擇.

隻有壞的宗教神學,才把神聖的自由,變成教條.也正是文教化政教化的儒家,才把道德主體自由的仁義內在,變成外在的知識和外加的綱常.良心自由,意誌自由,是西方精神現代化的一條線索,這裡麵起作用的,一方麵有希臘哲學的思辨,另一方麵更不可少的,還有猶-耶宗教的信仰.回到我國傳統,則主要靠儒家精神為主脈,旁通道家主體自由的思想,一樣形成一條文明發展的線索,而在社會起著潛默化的作用.把道德當作道德,復道德以社會人生應有的地位,並不該叫泛道德,這隻不過是社會的當然.把政治問題宗教問題,不相應由政治解決宗教解決,隻一味找道德來推搪,那才叫泛道德.反之想把道德問題交由科學知識解決,硬把道德問題說沒了,天下間隻剩一把科學的尺度才算有意思,一樣是泛科學,因真理的標準,並不隻有一個科學標準.

當然現代道德的探討,要拿捏倫理的準則,不能隻看過往的成說,或因循文化中的成俗.光是往傳統的禮教或宗教找根據,不是發展的正途,當然也不是處處非與傳統過不去,那才叫現代化.倫理是人倫之間人與人過從之常理常道,道德應是持續向公眾開放的,也向知識開放的.要落在具體生活,知道怎樣做才合時宜,既不能違背現實,也不能昧於真知.如同性戀問題,我們若肯麵對越來越多的科研發現,及通觀存在古今中外社會的這一少數族群,乃知絕對不都是一種後天的行為選擇,這類與大多數人不同的性傾向,會有多少先天成份,目前在學界或許仍存不少爭議,但都必須承認,這種特殊的性傾向.確實普遍於古今中外.所以越多對事實了解,也必越多諒解,接納,包容,使倫理的實踐,更具操作性.又如人行為與人本性的思考,這與一般生物求存本能聯繫著看,所謂人與生物之性,有些方麵最多隻具複雜與簡單的差異,不一定有本質的差異.生物進化的科學角度,有助我們撥開一些迷霧,道德的反思,不應排除這類的思考,以便我們集中真正的道德問題.人何以對一些看似自然的生物行為不安,要加以反思,提出問題,求索背後的人之為人之性,想找一種普遍而有異其他存在的特殊人性,才真正是透出人性問題的線索.這時轉往形而上的道德與宗教去想,那便容易發現想找的對象.

“應該或不應該”,原屬人類心靈中自自然然興起的問題.所以道德的問題,是人所以為人的基本與正常的問題.知識需要價值中立,但有意義的完整人生,不隻唯一個知識,更不唯有科學知識.道德之問,凡是正常人心人性,無從迴避.道德問題,乃人生必然的問題,厭惡起道德的探討,要把價值問題從人生中切割掉,或予簡化成知識同層的一種東西消解掉,不隻人生將出毛病,這種違逆人心的想法,本應已屬於一種心智的症候了.

(丁亥七月廿六日整理前段有關道德思考散論成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