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友網話:“傳統的‘落後’”
(2007-08-13 18:14:39)
下一個
當代思潮的理解方式,已不單尋繹作者的表達,更常反省讀者的接受,此乃認知心態的新轉向.表達和接受,在理解的過程中,應是等價的,受者並非白板一塊接收信息,我們所謂的知見,不是純然客觀的,作為活生生的人,接受他者的文本,無可能擺脫主觀因素.以往我們自信很容易讀出作者的表達,其實卻完全忽略了受者理解中的投射.作者在寫作,受者豈不也在寫他的?重寫,編寫又改寫?理解絕非單向一層的,而是交叉多層的.直到現代,人都是將注意力放在人家的表達上.唯進入後現代,思想方式才算真正把我的接受提上來,與表達同為注意焦點.閱讀的闡釋經驗,再不光睜眼看他作者獨白,更不是對辭義的一次性單向註解,而是求意義的多維度循環理解.此為作者,受者,有時還要加上中介者,同沉浸在文本裡,彼此漲落,互相對話,連袂產出意義的開放過程.
十九至廿世紀中葉的“現代”主義,較諸傳統,固有許多進步之處,但背後多信奉一種社會進化論,把個人、社會、民族、階級的生存發展,看成唯有“進步”向前之一途,不能容忍過去或現在的任何“落後”.人自以站在歷史高峰,可以數點江山,脫口月旦,傳統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兩次大戰,自以為是的傲慢漸漸收斂了,我們的“進步”,不過是在科學名義下,可以對人類對自然更無忌憚犯下空前的罪行.歷史之進程,原來不是隨便說超越傳統就能超越,無論對傳統是愛是憎,我們都不自覺生息於傳統中.傳統非我們身外或腳下的東西,傳統乃環繞又滲透著我們的氛圍,形成一個無所不在的文本,等待我們以極大的同理心和同情心相與對話,才能知己知彼,念故辨今,述往思來.
很可惜我國在上世紀沒有參與這一思潮轉向,反而引進蘇俄惡劣版本的唯物辯證論,配合自己低俗的小農心態,地廣人眾的大國,處處小家氣,鬥爭為綱,以為進步全靠好勇鬥狠,不然背後再略施小技,此正所謂麵對麵鬥爭,背靠背揭發.鬥古人,鬥外人,鬥同胞,鬥同誌,鬥父母…,與天鬥,與人鬥,鬥得不亦樂乎,但最後進步個啥?莫說反省自己,就算要客觀理解點別人,也都沒心情,見人就二分法分你我,看成份,隻想對付,不懂對話.
所以難怪這種鬥爭遺風,仍每在漢語網絡上發作.寫手常連老實聽清楚人家說了甚麼也不奈煩,稍不中聽,便跳出任意塗抺人的原話,甚至無故針對人身.茲舉個小例.在下說:“愛批評別人的,常反而正是在說自己”,指的是網上常見的一種話語現象.此文無它,對事不對人,盼望我們的言說方式更合理,不虧互聯網之實,別誤用科技變了互罵網.想不到這也召來呼喝,斥我批評人.請問原帖有針對批評過誰呢?我攻擊了哪位的人身呢?事不止此,隨後再硬派俺敢情是忽悠別人的小帽.難道為討論一種語言現象便是忽悠人?!這屬小事一樁,無足介懷,隻借以說明大家或都遇過的網上經驗.試想想今人平常說幾句實話,都遭這般來勁,那九泉下的古人,便會怎樣給肆無忌憚了.看來國人這好鬥的心理慣勢,尚未知止,至少當今上漢語網路,我們仍需繼續忍著點這類的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