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醜化宗教,屬心態問題,否則為心理狀態問題

(2006-09-05 10:57:58) 下一個

討論宗教,固毋必一味吹捧,這樣會把宗教弄得像迷信,有些信眾熱心過了頭,如此宏法,結果徒惹反感。我們要以平常心看待的宗教,應該是不完美的人所能夠了解到的不完美的人所能夠呈示的宗教,宣教的須謙卑,問道的也同須謙卑。宗教之可貴,不是因其已經完美,而是所有的偉大宗教千百年來的實踐,確實說出人心對完美的不捨不離,正因有這一堅持,帶引無數失落的心靈,走出了生命的深淵。人與人的關係,並不止於互問吃了飯沒有或是How are you為已足,溫飽、安全以外,人心隱然還有更高的要求,物理生理心理不是究竟的真理,人類的冀待,有更多非同一般,或曰,終極的關懷。有了宗教,人心渴慕本源、絕對、統一、永恒,不會以為怪想,生活追求應然、超越、普遍、圓滿,並非絕不可能。宗教籲請人心向善,勇敢立足現在,誠懇相助,走向至善,即使是當下仍難免還要麵對著太多太多的不完美。

這樣的宗教,何罪之有?怪哉有人偏就不肯好好看宗教,硬是要醜化宗教定罪宗教,此屬心態問題,否則為心理狀態問題。湊集凡涉上帝擊殺的經節,沒有前文後理,便圖把猶太-基督教傳統的上帝定性成兇殘的上帝。何以不問問為甚麼歷世研經的學者和天天讀經的教徒竟不會如此結論?難道他們都瞎了眼要背著良心說話嗎?除旁門左道,有哪些猶太教徒不認識耶和華的慈愛永遠長存?基督徒不信上帝愛世人賜下獨生愛子?拿著古蘭經半章數節就定伊斯蘭是個戰爭的宗教,有個暗殺的傳統,難道是為背道偽信的穆斯林及恐怖分子張目,認為他們的言行有憑據?歷來正統學派都沒有人會說冒犯性的攻擊戰爭是合法的而枉殺是無罪的。主流定論不取,反等同逆竪歪理,隻不過自我暴露鄙薄而已。放下千百經文不管,尋章摘句專為先入為主的觀念翻找理由,費那麼的大勁實在何必?反教的豈需專針對一神教?印度教二大史詩之一的《摩訶婆羅多》,內容多半不離戰爭,聖詩《薄伽梵歌》尤以俱盧、般度二親族惡戰為背景,此怎不最方便作印度教本質殘暴的罪證?其實經文誦詠的絕非殺戮,甚至主題也非戰爭,而是光明與黑暗格鬥,達磨與非達磨在人心深處的正邪矛盾,詩句不知已啟導多少人解脫生死苦樂的業報,走向祥和寧靜的真我。人自己倘不能通經或隻知一不知二,半桶水卻叮叮咚咚,態度輕率,學力不逮,根器太薄,本身障礙重重,竟毫無檢點,反以能多嘴既學問,肯罵人便正義。

(《宗教,完美嗎?》之三,吮露鶴 2004年首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