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耶穌歷史真實性的“證言”何以重獲肯定

(2006-09-05 10:57:55) 下一個

關於耶穌歷史真實性的研究,猶太史家約瑟夫《猶太古史》中的“弗拉維奧證言”,極為重要.自現代化起步,理性主義刮起疑古學風,三百年之久,使到“證言”備受考驗,時遭指為偽造.但入廿世紀,持續的研究,卻出現戲劇性轉變,包括了自由派學人及猶太學者的主流意見,竟皆認為“證言”原件的核心部分非假,雖然今本不無存在後世基督徒謄抄文字時摻入或遺漏的錯誤.前人每以“證言”的用語與約瑟夫本人的習語不合,否定其真實性.今更加全麵而澈底的檢查,知“證言”行文,並非真與作者經常用詞的語匯及風格相違.有些新約的鑰詞雖不為其慣用,但通用者仍不少,隻是語用含義,彼此時或未盡相同.又作者某些指稱耶穌的遣詞用字,不見新約或教父著作,蓋因無以正確反映耶穌身位.“證言”確實保留約氏之語言特色應無疑義,“弗拉維奧證言”並非後世基督徒能按其觀念任意添補的.“證言”普遍出現於今存《猶太古史》的42部希臘文本以及171部六世紀後才有的拉丁譯本之中,顯然早為該書更古原本之內容.這些希、拉抄本年代,最早的屬十和九世紀,遠落四世紀基督徒開始研究此書之後.早期教父著作中的引文,偶不見這批晚世文本裡造成爭議的若幹詞語,可見此書經過幾百年的輾轉謄寫,微損本真麵貌,實所在難免,今、古本間若有差別,非即可視作必屬教徒的蓄意竄改.

詳盡的文本批判,不僅未減低“證言”的可信度,反增其歷史價值.按約氏那時代的標準而言,其治史成績卓越.他晚年才編輯古史,需依靠幾位助手,搜證方法及行文習慣,因而未必都能處處一致.讀其文本,應有這樣背景的理解,才容易近實,否則一味質疑,反習而不察,迷惑愈甚.實證的態度雖為求真相所不可少,隻是由啟蒙運動而下,現代懷疑主義對確定性的理想追求,在踏入後現代的今天,已告破滅.並沒有完全自在的客觀事實現成擺在那裡,我們所有的認知,隻能是相對的,無法是絕對的.我們經驗中,不相協的現象非即表示假,我們視之為當然之合理又未必定真.現實裡的真與假不都是理性裡邏輯排中律的非真即假,我們麵對世界,隻能準備自己麵對一敞開的文本,而非去獲取一僅作宣佈結論的書本.我們麵對今事是如此,麵對行之日遠的古人文獻更是如此.我們必須謙虛承認,我們的感知,與目下的事實常有距離,麵對歷史,我們更當避免以今律古,果真要了解,就當以極大的誠意,嘗試重組古代世界的感知.疑而無信的懷疑主義並不是健康的學術態度,五四我國學界曾也時髦疑古,古書無不有假,直到近廿年來國內知識界才漸醒悟,糾正偏頗的行為,隻是民間習於大批判大否定的一套,讀了點書便以那一知半解疑來疑去.廿世紀西方學術早已走出幼稚的懷疑主義,無論宗教或非宗教立場,既不是要擁護甚麼的保守,也不是要打倒甚麼的革命,而是以平常心站在更接近世俗主義的平台付諸公論.故在此一歷史批判態度之下,“證言”乃得重獲肯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